在一个崇高的目标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 “速成”、“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这些字眼,都是这个浮躁所赋予的心态。 想要在这种大环境之下,保持自己的节奏,不受太多的干扰,需要心智的力量,需要对目标的笃定,更需要更深层次的价值观承载。 一切都没那么简单和容易;在不断积累的阶段;都需要经历漫长的孤寂,哪怕无人问津。 在我进行了这么长时间的研究和践行时间管理和自律以来,我深刻体会到,关于方向,关于目标,关于计划以及任务的重要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明确自身的方向,是非常之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方向错了,所有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徒然浪费时间和精力。 很多的过程都有着种种习惯的干扰,这也告诉我们,必须在最开始的时候,把梯子给搭对,否则,进入习惯的轨道:“认知隧道”、“自动导航”这类的认知陷阱,反而得不偿失。 1. 摆正心态 从主观的层面,面对任何事情,我们都必须摆正自身的心态;否则,我们很难看清自身。 我一直觉得,认知层次相对低级的时候,自尊反而是阻碍我们成长的桎梏;正如,乔布斯所说:“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 再如,成长性思维和固定性思维;自尊就如同我们给自身建立的一套以经验和见闻的自我框架体系,当我们过于执着于这个体系的时候,我们就会刻意的拒绝改变,甚至拒绝与这个框架不符的一切,哪怕它是客观的事实。 我就曾经为了不去承认错误,而大动干戈;不断的与人争论,甚至以撒谎,诋毁,讽刺的谬论,试图挽回局面,也试图摆脱那种自以为的尴尬。 很多次,看到那些在公众面前出丑的人,总以为别人在盯着自己,颜面尽失;但实际上,真没有多少人会去刻意的关注这些自以为是。 当我们怀着开放,认真且真诚的态度,面对关于自我的种种的时候,我们才深刻的看清自己,那么基于自身而来的梦想,目标和计划,才会在最一开始,就注入了趋于真相的基础。 有了更加清晰坚定的自我认知,我们才会在未来面对诸多问题的时候,更好的调整自己,努力的适配,走的更远;而不是过早的前功尽弃,半途而废。 做任何一件事情,最重要的准备,就是心态上的准备;匆匆决定,意气用事;多半在遇到第一波问题的时候,就夭折,归根结底,就是冲动下的,不够持久的三分钟热度。 “人而无恒,终生一事无成”;这句话,需要直面困难,解决问题的不断坚守,更需要有一颗规整且正确的心态;才更能在纷繁之中,简单制胜。 2. 明确方向 这一点,感触特别深,因为我不只一次,在这个角度,摔跟头;好多次,因为导航去一个地方,搞错方向,走了不知多少冤枉路。血和泪的教训啊。 明确方向,是拥有一定的洞察力,以一种未来的视角来审视现在;同时它更是我们对自身认知发展的综合预演; 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达成什么样的结果。 有了一定的结果预期,我们才更能清晰的确认下一步的行动。整个目标才有效。 梯子搭错了方向,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白白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有些智慧可以传承,有些方向可以明确。 价值观的支撑和愿景。在我们后期,繁杂的现场当中,才不忘初心。 3. 审视自己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当明确目标之后,我们必须充分的审视自己,结合当下的自己,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分析,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机会在哪里,风险在何方。 有个词,叫做“影响圈”;说的是针对未来,在当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入手。 正如,审视自己,需要自上而下的开阔视野,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到位执行。 然后,制定目标,在行动之中,不断的反思和调整。审视的过程,也是主观与客观的相融共生。融合出的,正是那一个更好的自己。 4. 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是每个人在梦想路上执着于目标必备的习惯之一;它代表着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勇于为自己营造更有利的环境,以及更积极的态度。 我一直把“积极主动”这个词,赋予了执行力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积极主动”意味着我们突破了自身的舒适区,去做平日里,想做,但是却又没那么坚定的想法。 它意味着人一定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营造更有利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积极主动”;更代表着选择回应的能力;是对发生问题后的反求诸己,刺激和回应之间,我们有选择的自由。面对艰难险阻时,积极的去思考解决的办法,去不断的尝试的坚持不懈。 每一个人,都需要“积极主动”,以一种更加饱满的激情和洋溢的自信,去面对自己,面对一切。内求的同时,关注着外界的更迭。 相信“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并且,拼劲全力朝着目标奋勇前行。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5. 要事第一 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轻重缓急,优先次序) ① 重要不紧急 ② 不重要也不紧急 ③ 重要且紧急 ④ 不重要但紧急 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我们为某一件事情,投入了很多;但是收效甚微;有些时候,我们在做决策和选择时,会为了省几块钱,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老板周旋,却在另外一些选择上,过于直接和草率。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有些人把最重要的工作,花在最精力涣散的时间段,导致结果不尽如人意,时间的效率低下;我们会根据更多的喜好来选择对事物的处理和分类。 有些人,总喜欢把最困难和棘手的内容,放置在期限边缘,不得不去面对的时候,草草了事,甚者,干脆搁置,找寻自欺欺人的借口,继续拖延。 拿我自己来说,过去,我做了很多底层的工作,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却遗漏了重要不紧急的工作,因为这些内容对我的未来,是有着极大的决定作用的,价值最大。它有点复利效应的模样。 喜好以及对事物认知的见解,我们会根据主观的意识去抉择事物的次序,以及时间的分配原则,从而忽略客观;我们一直做着擅长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跟我们的目标、价值观却没有实质性的联结。 很多时候,我们忽略的,讨厌的内容,恰恰正是我们需要去突破,需要加注的部分。执着于个人的喜好,而忽略客观恒定的原则,我们成长的曲线,始终都会局限。 走出舒适圈,勇敢的去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需要坚守“要事第一”的原则。 撇开偏见,尊重事实,看清事物的规律,找到本质,分清事物轻重缓急,按照优先次序进行。 无论喜好与否;都尽力去培养,去完成,去蜕变。 6. 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是一种结果思维,是以一种未来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现在。 拉长时间轴,以更加长远的视角面对当下,更容易进行有效的取舍和聚焦。 分不清楚重点,大多数情况下,是维度不够;我一直觉得,我们要为未来工作,而不是只短视现在。 洞察力的诞生,源自对未来的想象,帮助我们走出利害得失的短视,以更长远的价值为导向,遇见更大的世界。 稻盛和夫曾说过:“我们要相信自己未来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只是当下。” 很多事情,我们需要以结果来逆推,才会不忘初心,拥有自上而下的视角,才不会让我们淹没在无尽的琐碎中。 马云先生一直强调的,价值观,愿景和使命,其背书,都是以终为始的注脚。 组织如是,个人亦如是。 过去,整理东西,短视的想法下,我总觉得有些东西,还能用的到,不用扔;但是,以更长远的角度去整理,就会发现,很多东西,其实早就没必要留存了;它占据着我的空间,还被我所遗忘。 当我们为当下的短视而工作时,机会来了,你会发现,很多人早就走在你前面了,你以为你们一个起跑线,实际上,别人早已为此准备很久了;而你只是刚开始。 7. SMART原则 彼得·德鲁克,在目标管理领域,定义了目标的基本原则:SMART原则; ① 具体的(Specific) ② 可衡量的(Measurable) ③ 可实现的(Attainable) ④ 相关联的(Relevant) ⑤ 有时限的(Time-bound) 这个原则,最初出自于《管理的实践》一书;其目的是为了绩效目标以及考核施行符合的原则; 设定目标的时候,按照这个原则去进行,就会非常细分和明确。 一个总体,大的目标,需要不断的分解目标,按照SMART原则,进行细分成最小的目标单元;就是我们所需要考核的内容。 我甚至会认为,目标原则是以终为始原则下的分解。因为,都代表着结果,也重视结果; 就像很多人在年初的时候,定下今年的目标,比如:“挣30万”;这个目标就非常的笼统;行动也不知所云。如何去实现呢?这个问题一问,就该知道,这个目标需要分解。 如何挣?什么时间完成?分解到每一个月,需要完成多少?通过什么方式和渠道?途径是什么?路径是什么?针对这个目标,又需要弥补什么?改变什么? 根据SMART原则,分解至符合原则的定义;我们就会对目标一目了然。 分解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同样,是对结果的预演。实现的方法和形式,也会在思考中,在行动中,逐渐清晰。 8. 迭代思维 这世界,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当下很多人,都排斥不稳定,似乎一成不变就是安全感;要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有其风险。 一个敢于追求目标的人,一定能够认清自身,并勇于改变自己,不断变革。 关于,目标的思考,甚至自我领导下的思维方式,都应该基于原则的基础,不断地优化,精进和迭代。 就像组织的目标一样,一定是得跟随着社会的习惯变迁,趋势,而做出调整。 在我们独有的自我意识下,在见闻中,在事项中,检视自己,反思自己,提升自身的认知,改变自己。 迭代思维,更替习惯,遇见更优秀的自己,才符合精进的定义,才诠释目标的意义。 每一天,都给予自己关乎目标精进的定义,才越发精彩
|
|
来自: wenxuefeng360 > 《待分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