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贵 人们往往用成语“一败涂地”来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然而若仔细思索,这“失败”跟“涂地”又有什么联系呢?我们常听说“肝脑涂地”,那可以理解,然而为什么这“一败”也会“涂地”呢?所有解释“一败涂地”这个成语的词典都回避了这个问题。看来要弄清“一败”与“涂地”这二者的关系还真不是一件易事,这得从“败”字的构字理据入手才行。 原来“败”字从鼎从攴,表示手持工具制作陶鼎毛坯时不慎毁坏,陶鼎的毛坯用稀软的泥土制做,一旦不成功,用作材料的稀泥便会瘫软在地上,这就是“一败涂地”。其实就算是“一败涂地”了也没什么,将稀软的泥土收拾起来再重新制做就是了。下面我们借助古文字字形来考察“败”字的形义源流。 来看“败”字的造字原理: “败”字的甲骨文为合体会意字,但是不同的甲骨文字形却有两种不同的构字依据:一为“从鼎从攴” ,一为“从贝从攴”。 一种解释是如上面第一个字形(从鼎从攴,此字形见《甲骨文合集》2274),左边为“鼎”,右边为“攴”(手持工具之形),表示在制作陶鼎毛坯时不慎使尚未成形的器物损坏,这里的“鼎”不应该是青铜鼎,而应该是容易破损的陶鼎,或者是在制作过程中的陶鼎毛坯,“攴”也不一定是表示手持棍棒故意打击,而只是表示手持工具制作陶鼎的动作。 另一种解释是如上面第二个甲骨文字形(从贝从攴,此字形见《甲骨文合集》17318),左边为“贝”,右边为“攴”(手持工具之形),表示货贝(作为财宝的海贝)或者贝币(作为货币的海贝)在使用过程中被损坏,“攴”也不一定是表示手持棍棒故意打击,可能只是表示手持工具加工货贝或者贝币的动作,或许是指用工具将海贝穿个洞,以便于贯穿成串,结果孔未穿好,贝却损坏了,也未可知。 金文字形“从二贝(或二鼎)从攴”会意,其构字原理与甲骨文是一致的,多画了一个“鼎”或者“贝”,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小篆的字形又将右边的构件减缩为一个,并最终定型为“贝”。 汉字中像“败”字这样由两种构件表示同样的造字本义的情形并不多见,两种字形都能够表示同样的造字本义,即“毁坏”的意思。那么依据哪种解释更为合理呢?这还需要认真地斟酌与推敲。 “败”的造字本义是“毁坏”,《说文·攴部》:“败,毁也。从攴、贝。败、贼皆从贝,会意。”《说文》将其解释为“毀也”,是“从贝从攴”的形声字,应该是符合造字本义的,只是后面的解释“败、贼皆从贝”似乎有点画蛇添足之嫌,因为许慎的意思应理解为:“败”和“贼”都是表示不好的意思的字,都使用了“贝”作为造字构件,但事实上“贼”字并不“从贝”(详见我在上一篇《释“则”》中的解释),而是“从戈则声”的形声字,“贼”乃手持兵器作乱之人,故其从“则”(毁则为贼)不从“贝”(古代的贼不偷东西)。从许慎对“贼”字误解为跟“贝”有关,可知他认为“败”字也跟“贝”有关是靠不住的。因此我认为“败”字的造字本义应以第一个甲骨文字形为准,只有如此,才好解释“一败涂地”这个成语,因为如果将“贝”毁坏了,那是无法“涂地”的。 总之,“败”的造字本义应该是器物毁坏,在现代汉字中,“攴”大多写成“攵”,只有极少数字保留着“攴”的写法(如“敲”、“寇”等)。从“攴”的字多与打、敲、击等手的动作有关,当然“败”字的构件“攴”不一定是表示手持棍棒故意打击,而只是表示手持工具制作陶鼎的动作。 行文至此,鄙人忽然想起数十年来与“一败涂地”相反的一个说法,那就是“立于不败之地”。何谓“立于不败之地”呢?读了此文之后,诸君就可以联想到:那些刚刚用软泥制做成的陶器的胎型,泥质柔韧适度且能够保持住已经塑造的形体者,也就是最终能够挺得住的,便可以说它“立于不败之地”了,否则就难免会“一败涂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