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飞 之 友 《浮想退思园》 作者 齐飞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意思是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这是我在《左传·宣公十二年》里看到的经典名言。 写《左传》的左丘明,比孔子小一些。两人同朝为官过,而且关系非常好。左丘明受孔子的影响很大,从《左传》成书的思想基础就可以看得出来。不夸张的说,儒家的思想是《左传》的大宅深院,在这里,处处都能触摸到儒家的文化内涵,比如“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这就是儒家的魅力,总是给人一种魂牵梦绕般的依靠和神不守舍般的倾倒,以发自内心的真实教育,在灵魂深处进行精神感召。话说着,这就到了清光绪年间,内阁学士周德润以“盘踞利津、营私肥已”之名,弹劾安徽兵备道任兰生。虽查无实据,但任兰生还是丢了工作,落得个落职回乡的下场。 “进忠”已经成为往事,不堪回首了。眼前需要盖一些房子,为自己的妻儿老小遮风避雨。这就是今天座落在苏州同里的退思园。这名字起得显然受到了左丘明的影响,必定,任兰生接受的教育也是孔子的儒家伦理。这一伦理观被皇家视为珍宝,象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 去苏州后,就决定去看一看“退思园”。不知是为了寻找《左传》余音遗落的地方,还是想去看看任兰生花十万两银子建造的大屋、取名“退思园”的真实想法。是真的“退思补过”吗?还是退享奢华呢?实地探访后总会有一个结果,让我乐于并愿意接受,因为,这是我自己找到的答案。 说实话,在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的独特布局中,我并没有体会到园主人“退思补过”的意思表达。我也并不认为这是设计师袁龙先生的智慧结晶。我似乎看到,袁龙毕恭毕敬的站在任兰生面前,认真的听着任兰生说着自己的想法,如同一个木偶一样,任由主人的摆布,并把主人的想法落到实处。我猜想,退思园的真正设计师不是袁龙,而是任兰生本人。否则,退思园儒家文化的元素,就不可能有如此的博大和如此的深厚、富有底蕴。如果不是地亩所限,“退思园”可能会造得更大、更具辉煌的品质。任兰生本人“不想露富”的想法,恐怕也只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借口了。 那么,富从何来呢?只一个兵备道的官就有如此的积累,钱财的来源怕是不好说的。好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罪名,否则任兰生是说不清楚自己的巨额财产合法的来自何处、终究是脱不了干系的。当时的全国总共有八十多个兵备道,任兰生怕是敛财不择手段的一位,以至于让人不忍直视、无法容忍了。所以,周徳润为国家想、为生民计,不得已而启动的弹劾手段,实在是给他的一个台阶下来。 谁曾料到,退下来的任兰生,怎么会甘心寂寞呢?为了表示自已的忠心,他冠冕堂皇的为自己贴上了一个退思补过的标签,弄了一个“退思园”,向世人彰显着自已的真诚。其良苦用心,如司马昭之心,明眼人应是可以识别的:明为退思,实则把贪来的钱财用另一种形态固定下来,用来安享自己渴望的幸福生活而已。 更何况任兰生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按任兰生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和对当时社会的贡献来分析,他也只不过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无法让历史注目到的个体,他的名字大抵随他的身后而消失了事。广义的人们可能不会知道任兰生是谁,有了退思园,情况就不同了。退思园的杰出远比任兰生杰出的多,历史记住了“退思园”,而退思园的存在是无法割舍他的主人任兰生的。人因园而流名千古,任兰生并不是第一人。 踱步其中,我已经觉察到了,所有的建筑安排都是主人身份失落后的心情“显摆”。至于园名的选用,只是主人才气和政治愿景结合后的结果。假如没有其弟任艾生哭兄诗句“题取退思期补过,平泉草木漫同看”的提醒,我真的不知道这位任大人“退思”了什么?十万两银子至今都不算小数,住在如此巨资打造的豪宅里,主人除了对品位生活的执迷之外,恐怕就只剩下自已对官场生活的怀旧了。 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退思”只能是一展招摇过市的旗帜;一个说在嘴上、摆在桌上、挂在墙上而又排斥在心里的二字组合;是失败者的无奈之举,在不甘心的情况下做出的放眼未来的伏笔。 “退而思过”无疑是任兰生的虚假意愿。当他的政治仕途止步时,落魄而归的他,总想找回一点衣锦还乡的感觉。所以,在自己的家乡,为自己搭建了又一个装腔作势的舞台。这种退思,实际上为自己准备了一种东山再起时所需要的氛围,同时,也是一个用来伪装自己而套上的一件外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