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三习”:预习,学习,复习

 老玉米棒 2019-11-20

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话出自《礼记·中庸》,后来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也引用过这句话,皆明事前准备、计划之重要性。学习亦如此——良好的预习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教学方法是,老师上课讲什么,学生就跟着听什么。诚然,这和教学课程体系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有关,但倘若我们从小就有自觉性地培养自己预习的能力,提前了解老师下节课所要讲的内容,并能提出自己的疑惑和不解,那么,在学习中,我们就能够更有针对性,一针见血。

从6岁到18岁,一直以来我们都是被家长、老师牵着学习,任何事你都不用思考,你需要的就只是学习,学习,什么资料都为你准备好了,真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18岁的那年夏天,你被投入到了无比自由的大学,没有人再为你准备一切,那么自学及预习,突显得越发重要了。


学习

学习是整个过程的核心。课堂上,认真听取老师讲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应该在听课中学会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毕竟“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尽信老师,不如无老师呢。这是要启迪思想的意思。

去年暑假带了一个小学高年级的阅读班,班上有两位小升初的学生。这两位“混世魔王”,即将步入青春期的男孩子,很明显和别的学生不同,非常有自己思想。课上非常活跃,不放过你说的每一句话,就是想“找老师茬”,经常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看法。所以他俩看似调皮捣蛋,却比其他乖乖巧巧,一句话也不说的所谓“乖学生”,学得更好。这就是一个课堂上要“积极动脑学习”的例子。大学里很容易遇上这样的情况,可能有些老师讲课不对我们的胃口。但正如毛泽东当年听那个最差的老师的课一样,既然你选择听这门课,那你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嘛。


复习


复习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古时候,“学”和“习”是分开的。“学”指的是我们现在的“学习”,而“习”繁体字是“”,本意是“鸟反复频繁地习飞”,引申为“反复练习,复习”的意思。孔子也说,学习了并时常复习它,不也是令人快乐的吗?
再来,心理学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告诉我们: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并且到一定程度不再遗忘。这也告诫我们:既然遗忘是学习之后立即发生的,而且发生的速度最快,那么复习一定要及时。第三,在一遍遍的复习中,除了巩固知识,也能够和以前学习的知识连贯起来,或突然“心领神会”,或发现新的问题。


“三习”环环相扣


“三习”环环相扣,协同发展才能达到“学”的最佳状态。




作者简介:杨紫颖,河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二学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