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贵为宰相,却没有自由,只能眼望洛阳写下一首寄托哀思的诗歌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11-20

任何一个远游在外的人,都会对家乡的亲人怀着深深的眷恋,思乡之情也由此而发。但人生在世,又不可能自困围城,一辈子只徜徉在家乡这一方天地之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就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做的事情。

远游,在所难免;思乡,情难自禁。于是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在自己的作品中,用感人至深的文字,记录下对故乡的思念。他们有的面对川流不息的江水,不住的低吟“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有的望着远去的夕阳,高声疾呼“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那么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首诗里,诗人又是对着哪种景物而喃喃自语呢?

他贵为宰相,却没有自由,只能眼望洛阳写下一首寄托哀思的诗歌

蜀道后期

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本诗的作者张说生于唐高宗乾封二年(667),终其一生在宦海沉浮,虽然三次登上相国的宝座,但却是一位没有什么自由的公门中人。而这首《蜀道后期》就是他去四川出差时,因为思念家乡而创作的诗歌。

他贵为宰相,却没有自由,只能眼望洛阳写下一首寄托哀思的诗歌

诗人在第一句诗里直接点题,“客心争日月”。远行在外的游子每一分,每一秒都惦念着自己的故乡和亲友,所以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时间的变化,即日月星辰的变化。本句中,诗人用一个“争”字不仅表达出游子急于返乡的迫切心情,还表现出他为了返乡而做出的不懈努力。抓紧时间完成任务,就是希望早一天回家,诗人借“争”字为本诗平添了几分焦急的气氛。

他贵为宰相,却没有自由,只能眼望洛阳写下一首寄托哀思的诗歌

第二句诗是对“争日月”做出的进一步的解释,即“来往预期程”。为什么会分秒必争呢?因为已经和家乡的亲友约定好了回家的日期。

在第二句诗里,诗人通过“预”字,明确表示自己早在出行前,就已经对行程做好了全盘的规划。这样的描写既是出于事实,因为公干出差本就有时间限制;又借不愿滞留他乡的行为,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此外,第二句诗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是对第一句诗的解释,还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他贵为宰相,却没有自由,只能眼望洛阳写下一首寄托哀思的诗歌

虽然诗人在出行前做足了准备,但天有不测风云,他最终并没能按时回家。在本诗中,诗人没有交代令自己无法返乡的原因,从而避免了平铺直叙带来的枯燥感,并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既然自己无法准时回家,那么该怎么办呢?

“秋风不相待”。从字面上解释,诗人是在抱怨秋风,为什么不等我,而要独自离开!但联系上下文,就会发现隐藏在后面的另一层含义:秋风啊,你别等我了,先回乡替我去报个信吧,免得亲人们担心。诗人把无情的秋风拟人化,交给它一项重要的任务。

他贵为宰相,却没有自由,只能眼望洛阳写下一首寄托哀思的诗歌

但风行无常,所以在临行前,诗人不断地叮嘱秋风:“先至洛阳城”。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诗人张说虽然祖籍范阳,但却是在洛阳长期居住,即:

其先范阳人,代居河东,近又徙家河南之洛阳

洛阳是诗人的故乡,所以他请求秋风先去洛阳给自己的家人报个平安。“先至”两个字不仅饱含着诗人对洛阳亲友殷切的思念,还带有迟归的遗憾和淡淡的惆怅。可以说诗人把所有的感情都交托给了“先至”的秋风,而叮嘱则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

他贵为宰相,却没有自由,只能眼望洛阳写下一首寄托哀思的诗歌

静阅闲话

作为一首思乡的诗歌,诗人先是在前两句诗中营造出一种紧凑的节奏感,描绘了一个可以准时返乡,即将返乡的假象。接着把假象打破,通过喜悦的消失,让思乡的哀怨在瞬间充斥天地之中。

在后两句诗里,诗人借助自己与秋风之间的互动,把自己的思念、遗憾全部表现出来,刻画出一位思归而不能归的游子形象。

纵观全诗,没有出现任何与思念有关的词汇,却把思乡之情完美地呈现在世人的眼前,实在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诗篇。

参考资料《全唐诗》《旧唐书》《全宋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