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亦畲手书太极拳遗稿“太极五弓图”集

 逸心茶舍 2019-11-20

(文章来自网络

太极拳小序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年有余,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易授人。仅能得起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余力,奈予质最鲁,廿余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至于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

光绪辛巳

中秋念六日亦畲氏谨识

一 五字诀

一曰心静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意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所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

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勿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脚跟,注宰于腰,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

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行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至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此谱得于舞阳县盐店。兼积诸家讲论。并参鄙见。有者甚属寥寥。兼有一二者亦非全本。自宜重而珍之。切勿轻易与人。非私也。知音者少。可遇者其人更不多也。慎之。慎之。

光绪辛巳中秋念三日

亦畲氏书

二 禹襄母舅太极拳四字不传秘诀

禹襄母舅太极拳四字不传秘诀

: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不能知。全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解曰:

身虽动,心贵静,气需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需分阴阳,进退需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需上下相随,乃一往无敌;立身需中正不偏,能八面支撑。静若山岳,动若山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催。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强;能粘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又曰:

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

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继而劲动,转接要一气串成。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禹襄武氏并识

虚实图解 - 李亦畬

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上图举一身而言,虽是虚实之大概,究之周身,无处无虚实,又离不得此虚实。总要连络不断,以意使运动。非身子乱手足乱换也。虚实即是开合,走架、打手著著留心,愈练愈精,功弥久,技弥巧尚矣!

敷字诀解 - 李亦畬

「敷」,所谓「一言以蔽之」也。人有不习此技而获闻此诀者,无心而白於余。始而不解,及详味之,乃知「敷」者,包获周匝,「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气虽尚在自己骨 ,而意恰在彼皮 膜外之间所谓「气未到而意已吞」也。妙绝!妙绝!

撒放密诀 - 李亦畬

擎--擎起彼身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放--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擎、引、松、放四字,有四不能:脚手不随者不能,身法散乱者不能,一身不成一家者不能,精神不团聚者不能。欲臻此境,须避此病;不然,虽终身由之,究莫明其精妙矣!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 李亦畬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末由悟,予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庶日进有功矣!

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 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 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於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於两膊相系,下於两胯、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 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平日走架,是知己工夫。一动势,先问自已: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工夫。动静固是知人,仍 是问己。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於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 彼,百战百胜」也!

胞弟启轩尝以球譬之:如置球於平坦,人莫可攀跻,强临其上,向前用力——後跌,向後用力,前跌。譬喻甚明,细揣其理,非「舍己从人」、「一身一家」之明证乎?得此一譬,「引进落空」、「四两拨千金」之理,可尽人而明矣!

李亦畬之《一时短打》

摘自(吴文翰《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367页)

迎面飞仙掌、顺手飞仙掌、推心掌、推面掌、横拦肘、里栓肘、穿心肘、左采手、右采手、里靠、外靠、十字靠、七星靠、铁身靠、格手倘风、双风打耳、火焰钻 心、袖里一点红、十字跌、冲天炮、推肘跌、软手提炮、拗捋掤打、果边炮、底惊高取、不遮不架、霸王开弓、朝天一柱香、玉女捧盒、掐指寻父、桓侯擂鼓、童子 拜观音、里丢手、斩手、闭门铁扇子、单銮炮、前手顺前脚往里跌、冲天炮、左手顺左脚往上冲打、单鞭救主、打胳膊肚里胳膊根。

三。 十三势行功歌诀

十三势行功歌诀十三总势莫轻识, 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稍痴。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是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 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正中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 曲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 功用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 字字真切意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费工夫遗叹息。

四。 王宗岳《太极拳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是为论。

另:谁保存了李亦畲未公开的手书条幅

广西 严翰秀

李亦畲有手书太极拳遗稿留世

初识李光藩先生是在1990年清明前,当时我第一次到河北永年县采访太极拳史和人物,县委办公室的负责人问清我的来意后,对我说:“县文化馆李光藩先生是永年太极拳名家 李亦畲的后代,他对太极拳的情况很了解,你去找他会对你的采访有帮助的。”我随即在县文化馆的二楼找到了李光藩先生,他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带我到县志办公室查阅县志,复印有关太极拳人物的章节。随后,他又带我到邯郸、广府采访邯郸、广府的太极拳传人、名人很多都是他引我认识的,他的帮忙,的确使我的采访便利了很多。

李光藩的曾祖父李亦畲是清末著名太极拳家,是武式大,极拳一代宗师武禹襄的外甥。据《廉让堂太极拳谱》记载:“先祖初学太极拳于母舅武禹襄先生,既已尽得其传,复以毕生槽力,苦志钻研。凡一举一动,无时无刻,莫不在锻炼揣摩之中。]故克臻妙境,是先祖之所以能登峰造极者,实非偶然。”〔《刊印先祖亦畲公太极拳谱缘起》,李槐荫,(李光藩之父),李棠荫,(李光藩叔父)曾在北京、太原等地授拳。〕

李亦畲的儿子李石泉(李光藩的祖父)这样描述过李亦畲对太极拳的研究:“我父每得一势巧妙,一着窍要,即书一纸贴于座右,比度揣摩,有如科学家之实验。逾数日觉有不妥应修改者,即私下,另易以他条,往复撕贴,必至神妙正确不可再易始止。久则纸条便贴满墙,遂即成书”。就这样,李亦畲写下《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撒放密诀》等不朽的太极拳拳诀、拳论。据资料这些拳决,拳论初稿于1867年,定稿于1881年。从初稿到定稿时间相隔14年,从定稿到1892李亦畲去世相隔11年,从初稿到李亦畲去世相隔25年。在25年间,特别是后1年间,李亦畲留存下来未公开的有数百条幅,其中有一些是后11年间研习拟就的。这些手书条幅有的是对原定稿的拳论、拳决的补充,有的发展了原来的拳论和拳决的捏容。外界只知道李亦畲有手稿留存,但不知其内容和去向,太极拳研究者及其后人、传人都十分关心这些手稿、,但由于各种原因而不可知,不可得,者成了太极拳史上的悬案和谜。

李光藩 先生作为李亦畲的第四代孙,与这些手稿有着密切的联系。他陪我在邯郸、永年采访时粗略谈到这些手稿的情况不、,但由于初识,交往不深,他未能详尽。1990年以后,我多次到永年采访,均与李光藩见面祥谈。1995年9月,我参加了第三届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会后,我又到李光藩大家乡广府镇采访,李光藩先生专程返回广府在他的家中对我详尽地讲述了李亦畲手稿的保存情况,并将他保存的李亦畲部分手稿的内容读给我听,让我录音。1996年2月19日,李光藩先生将拍成照片的李亦畲手稿之一《定军决》寄给我。1996撵岳日,他到海南传拳后专程到南宁与我见面。我们促膝长谈到凌晨二点。他的多次叙述,让我清楚的了解李亦畲手稿的下落。最后他说,由我代他公开李亦畲手书《定军决》,他保存的其他手稿让以后有机会再公开。

他如何保存了李亦畲手书条幅

李光藩的父亲李槐荫解放前毕业于高级警官学校,当过地方公安局长,后弃官从文,任过山西大学教员,《山西日报》主笔。李光藩Ⅱ938年出生于山西太原市,他从小随父生活,对家传的太极拳有耳濡目染的了解。

解放不久,李光藩的父亲因病去世,去世前,父亲把他叫到跟前说:“根据祖上遗训,你一生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特别是不管碰到什么挫折,都要把太极拳当作毕生要练的事业,并嘱一定要把拳谱、条幅由北京取回!

武禹襄、李亦畲家族过去是广府望族,李光藩从小受家族遗风影响,爱好文学,17岁那年曾在《人民日报》发表过四首短诗,20岁前在《河北文学》、山西《火花》等刊物发表了20多篇文学作品,1956年曾出席过河北省青年业余文学创作会议。由于写作,使他遭到了磨难。1958年,他被错划为“右派”,以后安排到县交通局所管辖的一个TV'劳动。先后当过 收费员、监理员、保管员、锅炉工等,“文革”期间被遣返广府镇农村劳动。1967年初,“文革”渐成高潮。一天,县交通局的造反派]通知他,要他先回家将家里所存的“四1日-清点上交。他马上1赶回家与母亲说明情况,将装有李亦畲手稿的木梳盒拿出'来,他记得父亲说过:“这盒子里的东西其他什么都可以丢,置于里面的《节节贯串图》不能丢。”他凭记忆《节节贯串图》和解共八张放置在盒的最下面。由于门外来抄家的人已吵吵嚷嚷,他赶忙把盒底的八张手稿抽出来,来不及细看,迅速折卷起来,但觉得无处可藏,焦急极了。猛然他看见墙角有一堆刚撕下的糊墙的碎报纸,乱蓬蓬的,便灵机一动,将这八条条幅插进碎报纸的堆里,抄家的人闯金屋来,遍搜了房子,木梳盒里的李亦畲手稿被当作“四旧”烧掉了。有一人走到碎报纸堆上踩了一下见无硬物,也不"四旧”不予关注,“抄家子”折腾了好一阵子走了。这样。李亦畲的七条手稿条幅侥幸保存下来,可是李光藩打开条幅一看:《节节贯穿图 》和解只有四张,即《初合图》、解两张,《合而开图》、解两张,少了第二、三图和解四张。另三张条幅的内容是《定军决》、《身备弓五图》、《接手论》等。

这七张李亦畲手稿保存下来了,如何保藏,他和母亲犯难了。李光藩先把条幅藏在房子架橼子空处,母亲说,搁在上面还是不安全,可能以后抄家还有多次。他与母亲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把七张条幅藏在墙壁中。李光藩移来一张方桌,他上到桌上,把墙壁的一块砖掏出来,用塑料胶纸将条幅包好塞进墙洞里,再用砖封好,抹上灰浆。到了1977年,李光藩搬回眼来的祖房住,这房子由于破旧无人住,这七张条幅照样藏在墙里。1978年 ,李光藩摘掉了“右派”帽子。三中全会后的1980年,社会逐渐稳定,太极拳活动也逐渐恢复,李光藩的母亲说:“可以去把那墙壁中的东西拿回来保存了。”李光藩按母亲的要求,去把砖撬开,将7张条幅拿了回来,用文件盒装住。李光藩的母亲于1982年去世,享年82岁。母亲去世后,李光藩视李亦畲的七条手稿为生命,从不示人。

1911年,第一届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在李光藩的家乡永年县广府镇举行,全国的太极拳活动频繁,书报刊上一些太极拳派的秘传练法也不断公开,李光藩感到改革开放推动了太极拳的广泛传播,他萌生了将李亦畲手稿公开的念头。于是他把李亦畲手书的7个条幅拿到北京荣宝斋请人装裱。与此同时,他将其中的一些内容告诉了友好同行,这些友好同行将之见诸报刊。但是由于是口传,李亦畲手稿的内容见诸报刊时有误字。他在将《定军诀》照片给我时说:“《定军诀》是第一个给你,也是第一次给人,这原稿照片发表可以更正一些 报刊的差错。”

李亦畲手书太极拳遗稿的内容及意义

《定军决》

(见附图)释文如下:

发人一刻定军诀

涌-手-劲(发) 壮-腰-骨(守) 飘-足-气(定)

涌(下):源渊不断,力源久远;

壮(中):气海坚实,丹田充沛;

飘(上):着力轻灵,用力圆活。

解曰:底气足,中气运,上气灵,三气合一方能着手奏效也。

李亦畲《定军决一字》(原件为李亦畲手稿,据说由李光藩收藏,不知是否收录于李亦畲自存本)

据李光藩先生录音整理的李亦畲遗稿内容之《身备五弓 图》部分内容:“五弓者,上有两膊,下有两腿,中有腰弓。五弓者,总归一弓。一弓张,四弓张。一弓合,四弓合。”

解曰:五弓为一弓,才能实用。大弓张,四弓张,大弓合, 四弓合。总须节节贯串,一气呵成.方能人如箭,我如弓……。”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李亦畲遗稿内容之《接手论》部分内容:“近闻人言,练拳易,接手难’。特别对外家拳、国外柔术、泰拳感到棘手。拳者,权也。权其远近、速度、轻重、虚实、真假、前后、左右,彼之'来势,我心中明镜。接手不可过早,更不可过急,恰如其9信置前进后退,由彼而定。粘住一处,拿其全身,顺势而进,攻其要置害,动其心魄,使其胆肝俱裂、……” ;李亦畲遗稿的其他内容:“……久之则气敛,练气归神,乃上层之功。气以神领,不可自作主张,气不出尽,中气鼓氟翻上气圆活,此乃儒家之道”。

“讲三齐。手与足齐,肘与膝齐,肩与胯齐,乃平日行云走批规矩。如死守其法,打手必僵硬,无圆活之趣。‘手与足是屿尾的关系。首尾相应,互相默契、配合,中以胯虚和磨腰,卜进者得机得势,退者灵动圆活,无僵硬之病。’忘乌云;卜跨也同此理,百骸如出—心,才能发之有效。”

从以上内容和未公布的《节节贯串图》二图二解,李光藩譬鮏作了以下分析。他认为:一、李亦畲这些遗稿内容是对他已成书耻拳论、拳诀的补充,与《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撒放密诀》等拳论、拳诀互相呼应、互为补充,可以参合理解。二、《五字诀》等拳诀是从理论的高度来阐明拳理,现在y屎存下来的这些遗稿是拳论的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三、说峭了李亦畲在原来拳论定稿以后,接受了新的思想,特别是对外国搏击术有新的研究以及提出了对策。如。接手”问题就是对付外国搏击术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取胜的根本原则。

李光藩先生认为,李亦畲这些遗稿是他本人进入拳的上乘境界后对拳的精学认识,它对指导太极拳的练习者提高练习效果有重要意义。

他保存了李亦畲用过的一把宝剑

李亦畲使用过的兵器传世的有一把宝剑和一条80斤重的铁棍,铁棍给李逊之(李亦南的二儿子)的门徒练习时折断。余下一把宝剑存李光藩家。此剑刃部长60.8公分,桃木鞘,是李亦畲的珍爱物。这把剑至少在李家存了一百多年。1966年,在县城劳动修路的李光藩敏感到“文革”运动的风雨欲来。一天他跑回家与母亲商量如何妥善保存这把剑。留着这把剑,怕人说是私藏兵器,但祖上的珍物又不宜丢掉,半夜了,母子俩还拿不出主意。最后李光藩说:“把剑埋了。”他母 亲一时听不清说:。不能卖。”他说:“不是卖,而是埋起来,待以后形势好了再取出来。”母亲同意了。但是埋在什么地方保险呢?经过反复的讨论,决定埋在地下。于是李光藩用黄油布、牛皮纸将剑捆扎好,在每年都种丝瓜菜的地里挖了个一尺多深的坑,将剑埋进去。1977年,他搬家时才把剑挖出来,这把宝剑一埋就是十一年,取出来时剑被锈蚀得很厉害,但终于保存到现在。

李亦畲作为清末的一代太极拳宗师,他写出的已见诸书刊的拳论,拳诀至今还为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所喜爱。指导苎太极拳爱好者在太极大道上向太极拳的高境界行进。他所遗留的手稿同样闪烁着太极拳真理的光辉,继续照耀着后人而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将李亦畲的遗稿遗物保存来的李光藩先生,相信广大太极拳爱好者都会对他表示深深的敬意。

李亦畲先生所绘之“太极五弓图”

此“太极五弓图”是武氏太极拳泰斗李亦畲先生(1832—1892)于清朝末年研创绘制的,“五弓图。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深刻明细地阐述了太极拳一身备五弓之哲理。本图对研习太极拳技击实战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对矢志不渝求真功、刻苎苎研太极之精髓者,将起到巨大作用。此图是李亦畲老荫辈集毕生精力精心绘制并珍藏下来的宝贵资料之一。今公布三世,望太极同道深研细究揣摩其理提高技艺,共同为太极拳争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身备五弓解(太极五弓图释)

五弓者,上有两膊,下有两腿,中有腰脊,总称五弓。五弓者,总归一弓,一弓张,四弓张,一弓合,四弓合,五弓为一弓,才好实用。大弓张,四弓张,大弓合,四弓合,总须节节贯穿,一气呵成,方能人为箭,我为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