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茨菇

 闻理书屋 2019-11-20

  ○茨菇(植物小品之二十九)

  茨菇又称燕尾草,茨菇、芽菇等.《本草纲目》说:“慈姑一株多产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燕尾,其叶之象燕尾分叉,故有此名也”。但茨菇结实往往不止十二子,李时珍说法似乎不确切。也就因为子多,被视为吉祥物,在中国民间风俗画中,和柑桔放在一起,有瓜瓞绵绵之意。宋诗人陆游有:“野人知我出门稀,男辍鉏耰女下机。掘得茈菇炊正熟,一杯苦劝护寒归。”诗,可见茨菇种植之源远流长。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浚,尽平生之力编著的《植物名实图考》称“茨菇”为“乌芋”。
  汪曾琪先生有文这样记叙:“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茨菇长在水田的淤泥中,但肉却洁白如雪,似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意思,所以“格和品比土豆高”了。吃菜讲究“格”、“品”,真是妙言和雅兴。
  南京人喜欢用茨菇烧肉,使肉有茨菇味,茨菇有肉味。一般人吃这道菜,都是情钟茨菇的。茨菇烧肉讲究的是肉汁渗进了茨菇里,用上好酱油卤出汁来,透明,酱红,再撒些青翠可人的蒜叶末儿,色、香、味俱佳。吃到口里,是一种很有咬嚼的粉糯酥碎,清香四溢。当然茨菇还有很多做法,如“炸茨菇片”就比肯特基的“炸薯条”好吃。
  中国京戏脸谱中的曹操,他的白脸,就有两道茨菇叶眉向上吊起,眉下一双窄长的三角眼,显示阴险狡诈的性格。还有以茨菇叶与云头组成图案叫“慈善祥云”。北宋耀州窑中的印花中,常见的图案有一种被称为“把莲”的,是以荷叶、莲花、莲蓬、茨菇叶为一把系在一起的。有的碗内印一把,二把,还有多至三把的,并印有“三把莲”字样。规整清晰,很有情趣。
  明代有一首禅诗:“茨菇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尚未成。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夫在凤凰山。”表面上是妻子怀念丈夫,其实是说明只有把握住本质,才能不随某一种现象而迷惑执着。如果夫君的形象象征本质,那么他虽曾存在于江边,但也可以存在于山上,因此,执着于山或水都是一种痴迷,要紧的还是要寻到“夫君”本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