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形成锯齿状的环形线,称齿状线,由于它是内、外胚层的移行地带,是粘膜和变形皮肤相移行的边界,为重要的解剖标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齿状线上、下的上皮、血管、淋巴及神经的来源、分布与回流各有不同。 齿状线上、下重要结构的区别 —————————————— 1上皮 齿状线以上:直肠盆部粘膜为单层柱状或复层立方上皮; 复层立方上皮 齿状线以下:为未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痔环以下为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 2血运 齿状线以上:由直肠上动脉和直肠中动脉供应血液,静脉为痔内静脉丛,回流主要经直肠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脾静脉→门静脉,静脉曲张则形成内痔; 齿状线以下:由直肠下动脉供应血液,静脉丛为痔外静脉丛,回流经直肠下静脉→阴部内静脉→髂内静脉→下腔静脉,静脉曲张时则形成外痔。 内痔感染有时可经门静脉形成肝脓肿,外痔感染时可由下腔静脉向全身扩散。 3淋巴 齿状线以上:淋巴液主要回流至腹主动脉周围的淋巴结,故直肠癌是向腹腔内转移; 齿状线以下:淋巴液主要回流至腹股沟淋巴结,所以肛管癌向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4神经 齿状线以上:受内脏神经自主神经支配,无刀割样疼痛感觉,故内痔的注射、套扎、枯痔丁及结扎等疗法主要在齿状线以上进行,切忌累及齿状线以下部分,以防水肿及剧烈疼痛。 齿状线以下:肛管部是受阴部神经支配,损伤时疼痛明显。 参阅: |
|
来自: 鼻涕虫9180 > 《解剖/生理/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