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阎敬铭出生在陕西。 他出生时,清王朝已经开始走向下坡路。一方面,官场的奢靡之风愈演愈烈,招权纳贿已成为了某种习惯。另一方面,受闭关锁国的影响,清王朝和西方国家在科技上的差距不断地加大。虽然,国家表面上还是太平盛世,但是,潜在的危机,已经慢慢显露了出来。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阎敬铭考中了进士,并很快走向了仕途,成为了官场中人。清末的官场,可以说是腐败不堪。不仅天高皇帝远的小官们大肆敛财,连京城中的高官们,也将做官赚钱看成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上行下效之下,很多官员上任的时候,不问当地百姓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先打听在这里做官是否好赚钱。 但是,阎敬铭却是一个异数。他从自身做起,崇尚公正和清廉,对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们不屑一顾,不与他们同流合污。他的洁身自好,受到了不少人的推崇。当时,担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认为:阎敬铭是一个可造之材,于是大力举荐他。 由于阎敬铭向来刚正不阿,不随波逐流,胡林翼还特意让他管理、考察湖北省的官员。阎敬铭在升官后,依然兢兢业业,严于律己。晚清的官员大多靠行贿升迁,但是,阎敬铭仍然克己奉公,坚持两袖清风的做派。 阎敬铭做官多年,可衣着朴素,整天穿着一件褡裢布制成的袍子。出门在外,很少人能够看出他是朝廷大员。有人笑他寒酸,但是,他依然我行我素。别的官员讲究吃饭时的排场,以饭菜豪华奢侈为荣,可阎敬铭偏偏不这么做。他的日常饮食,向来以粗茶淡饭为主。 有一次,他在家中招待新上任的学政,只在桌上放置了白米饭和烧饼。 学政看的瞠目结舌,阎敬铭却吃的津津有味。无奈之下,学政只好勉强吃了半碗干米饭。离开之后,每说起阎敬铭请客吃饭的事情,这位学政大人都气愤无比,直说阎敬铭不是在请客,而是在祭鬼。 阎敬铭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还经常弹劾犯法的官员,甚至,不管对方职务如何。 光绪五年(1879年),礼部尚书恩承过境扰民。阎敬铭得知后,丝毫不顾恩承朝中重臣的身份,仍然向皇帝弹劾。这种举动,可以说是置自己的仕途所不顾了。不过,阎敬铭这种“不怕死”的性格,竟使得不少朝臣十分忌惮。 他的特立独行,反而使很多官员对他肃然起敬。晚清时期,国库空虚,户部更是捉襟见肘。朝廷看到了阎敬铭的清廉,于是,令他担任户部尚书,以整顿财政。阎敬铭久居官场,对其中的各种阴暗深恶痛绝,担任户部尚书后更是决心来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清点全国各地银库中的银两时,发现山东省只有几千两。阎敬铭曾经担任过山东巡抚,对与山东的财政再熟悉不过了。看着账目上记载的几千两银子,他火冒三丈,认定这里面肯定有大问题。于是,阎敬铭立即派遣朝廷官员去山东清点账目。 山东官员贪墨已久,对于朝廷检查向来有一套应对的方法。可阎敬铭做事雷厉风行,不留丝毫的情面,只要发现账目上有弄虚作假之处,他就严厉地惩处有关官员。在这次核查中阎敬铭将涉案的一百五十三人抄家,将十几个阻碍查账的官员幕僚革职,甚至处死了几个不法的官吏。 阎敬铭执法之严,令山东官场一时间风声鹤唳,人人自危,再不敢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很快,山东银库储存的银两,从几千两变成了五百万两。担任户部尚书后,阎敬铭不仅对下面的官员要求严格,而且敢于上书,请求削减上级官员们的“点心”。 所谓的“点心”,就是指军机处的高官们在上朝后,在休息室所吃的点心。这些点心其实并不贵重,但在皇宫中,价格就翻了很多倍,甚至,达到了几百两银子。说白了,就是采购太监在其中暗中加价,中饱私囊导致的。 点心一撤,军机处的大臣和采购的太监非常生气。大臣们下朝后肚中饥饿,心怀不满,却又不敢明目指责阎敬铭,于是就在他身边摸着肚子,不停地喊饿。阎敬铭却充耳不闻,反而从怀中掏出烧饼或者麻花大嚼特嚼起来。大臣们看了,面面相觑,只好自认倒霉。 而采购的太监,则在暗中与阎敬铭作对。 有一次,内务府想要买一批箱子,于是将申请交给了阎敬铭。阎敬铭一看,每个箱子竟然六十两,于是不予批准。太监们知道这件事后,马上向慈禧太后汇报。慈禧太后询问起阎敬铭不同意的原因,阎敬铭直言市面上的箱子一个在六两左右,这下子翻了十倍,说什么也不能批准。 慈禧太后对内务府虚报账目的事情早已心知肚明,所以,也没有责罚,只让阎敬铭亲自去买箱子,要在半个月内将这件事情办好。阎敬铭领旨后,立即去京城中购买。不料,太监们早已威胁京城中的各个店铺,不准卖给阎敬铭箱子,否则就会找他们麻烦。 阎敬铭走遍了京城,可卖箱子的地方几乎都关门歇业了。无奈之下,阎敬铭只好派随从前去天津购买。结果,过了很久也没有任何消息。原来,随从收了太监们送的一千多两银子,早已圈钱跑了。已经快到了太后规定的时间,可箱子一个也没有买到。 无奈之下,阎敬铭只好向慈禧太后磕头请罪。最后,慈禧太后还是让他将钱拨给了内务府。如此刚正的阎敬铭,在太监们的暗中使绊下,也不得不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来。阎敬铭虽然树敌众多,但凭借自己理财方面的才能,将晚清千疮百孔的财政,收拾的井井有条。 慈禧太后看到阎敬铭做出的成就后,心中十分高兴,甚至,当面称呼他的字。这在封建社会中,很非常少见的。对于阎敬铭来说,可谓是莫大的荣光。可是,即使受到了太后如此的尊敬,阎敬铭在具体问题上,仍然不给慈禧太后丝毫的颜面。 光绪十一年(1885年),慈禧太后想要户部拨银两千万两来整修颐和园,以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阎敬铭认为这些银子是海军的军费,万万不能如此挪用。于是,他极力劝阻,坚决不肯拨款。慈禧太后一直对阎敬铭尊重有加,没想到关键时候他竟如此反对自己。 惊怒交加之下,慈禧太后下令将阎敬铭免职。阎敬铭早已对清末的腐败感到疲倦,于是,从容地离开了任上。后来,朝廷又多次下旨启用他,不料阎敬铭去意已决,坚持以有病推辞,并请求回陕西老家治病。 阎回陕后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不仅捐款修建义学,而且倡导、督促在(朝邑)县城西侧(今大荔县城东17公里处的朝邑南寨子)建起一座丰图义仓。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座民间粮仓,可储粮1000万斤,慈禧太后题写仓名:“天下第一仓”。 光绪十八年(1892年),阎敬铭在陕西老家与世长辞。常言道,人死如灯灭,可慈禧太后仍在生他的气,甚至,不想给他谥号。在朝臣们的坚决要求下,太后才十分不情愿地给阎敬铭谥号“文介”。 直到慈禧太后逃到陕西,路过阎敬铭家乡的时候,才感到了阎敬铭的正确。于是,慈禧太后亲自执笔,为阎敬铭书写了龙、虎二字作为牌匾,也算是冥冥之中,给了阎敬铭一份迟来的慰藉。 阎敬铭一生清清白白,在晚清贪腐成风的官场中出淤泥而不染,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为摇摇欲坠的清朝续命。后世多评价他为“救时宰相”,可谓恰如其分。 参考资料: 【《清史稿》、《晚清廉吏阎敬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