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古代“处子”为何就是指处女?

 江山携手 2019-11-20

在中国古代,“子”常常是对人的尊称,如老子、孔子、孟子、先秦诸子等,类似今天所说的“先生”、“大师”;

后来发展到对女性有时也尊称为“子”,如“内子”就是妻子,“女公子”就是女儿、“女才子”就是“才女”等。

而“处子”也就是“处女”,两词完全是同一个意思,即还没与异性(男人)发生过性行为、保持贞操、还未出嫁尚待字闺中、希望把初夜留在新婚洞房花烛之时的年轻姑娘、少女、黄花闺女,与“童子”、“处男”相对应。

如庄子的《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唐朝韩愈的《送区弘南归》中说:“处子窈窕王所妃,苟有令德隐不腓。”

清朝李渔的《怜香伴·冤褫》中说:“我范介夫,在学中做秀才,就如在闺中做处子,兢兢业业,砥砺廉隅。”

以及成语“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源自《孙子兵法》)等等,说的都是这个意思,常用“处子”来指代处女。

+在古代“处子”为何就是指处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