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事业单位长期应付款核算内容的有()。 A、存入保证金 B、融资租赁租入固定资产租赁费 C、跨年度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的价款 D、购买材料应付的款项 【正确答案】BC 【答案解析】选项A,属于其他应付款,选项D,属于应付账款。 依据:2016年教材第十章第336页。 2、下列应收、暂付款项中,通过“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有()。 A、应收保险公司的赔款 B、收取的出借包装物押金 C、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 D、应向购货方收取的代垫运杂费 【正确答案】AC 【答案解析】收取的出借包装物的押金应该通过“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应向购货方收取的代垫运杂费在“应收账款”科目核算。 3、企业进行材料清查时,对于盘亏的材料,应先计入“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待期末或报经批准后,根据不同的原因可分别转入()。 A、管理费用 B、其他应付款 C、营业外支出 D、其他应收款 【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原材料盘亏的处理。对于盘亏的材料应根据造成盘亏的原因,分情况进行处理,属于定额内损耗以及存货日常收发计量上的差错,经批准后转入“管理费用”。对于过失人或保险公司同意赔偿的损失,应作“其他应收款”处理。对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原因而发生的存货损失,在扣除残料价值和保险公司赔偿款后的净损失后应作“营业外支出”处理。对于无法收回的其他损失,经批准后计入“管理费用”账户。 4、下列各项中,不通过“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的有()。 A、应付现金股利 B、应交教育费附加 C、应付租入包装物租金 D、收到的存入保证金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应付现金股利通过“应付股利”科目核算,应交教育费附加通过“应交税费”核算。 5、(2013年)属于视同销售行为的有()。 A、自产产品分配给股东 B、自产产品用于非应税项目 C、外购的原材料用于建造生产线 D、外购的原材料用于建造厂房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自产产品分配给股东、自产产品用于非应税项目都属于视同销售行为。选项C,自产原材料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不是视同销售;选项D,需要进项税额转出。 6、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留存收益总额发生增减变动的有()。 A、资本公积转增资本 B、盈余公积转增资本 C、盈余公积补亏损 D、发生业务招待费 【正确答案】AC 【答案解析】选项B,盈余公积转增资本,借:盈余公积,贷:实收资本,会导致留存收益减少。选项D,借:管理费用,贷:银行存款等,管理费用是费用类科目,期末要结转到本年利润中,本年利润最后要结转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所以会引起留存收益总额的减少。 7、下列关于企业发生销售折让的会计处理,表述不正确的有()。 A、发生在确认销售收入之前,按直接扣除折让后的金额确认收入 B、发生在确认销售收入之前,计入当期销售费用,不影响收入的确认 C、发生在确认销售收入之后,且不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计入发生时当期销售费用 D、发生在确认销售收入之后,且不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冲减发生时当期的销售收入 【正确答案】BC 【答案解析】企业销售商品涉及销售折让,发生在确认销售收入之前的,直接按照扣除销售折让后的金额确认销售收入;已确认销售收入,且不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应在发生时冲减当期的销售商品收入。 8、下列各项中,不应在发生时确认为销售费用的有()。 A、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 B、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额 C、专设销售机构固定资产的维修费 D、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选项A,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计入制造费用;选项B,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额应计入其他业务成本。 9、下列各科目的余额,期末应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的有()。 A、主营业务成本 B、营业外支出 C、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D、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应结转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10、下列资产减值准备相关科目余额中,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单独列示的有()。 A、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B、存货跌价准备 C、坏账准备 D、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填列。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均不单独列示。 11、联产品的联合成本在分离点后,可按一定分配方法在各联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分配方法包括()。 A、相对销售价格分配法 B、实物数量法 C、定额比例法 D、系数分配法 【正确答案】ABD 【答案解析】联产品的联合成本在分离点后,可按一定分配方法,如相对销售价格分配法、实物数量法、系数分配法等,在各联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种产品的成本。 12、下列成本计算方法中,成本计算期与产品生产周期不一致的有()。 A、品种法 B、分批法 C、分步法 D、简化的分批法 【正确答案】AC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成本计算方法的计算期。通常情况下,品种法和分步法的成本计算期与产品的生产周期不一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