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调研要做好四种人

 骑火一川 2019-11-20
调查研究要做好“四种人”


2019-11-13来源:秘书工作作者:程杨松




搞好调查研究,把方方面面的实情摸上来,深入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可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调研对象七嘴八舌、各说各的理等情况,不好辨别、甄别。我个人的经验是,做好“四种人”,才能过好“素材关”。


平时要有“走”的意识,做个“当事人”。平时要多走出机关、走入基层、走进现场,多观察、多体验、多参与,主动融入生活、融入时代、融入社会,“不说外行话、不写外行文”。我曾作过一次高山村开发旅游的调研,村民在提租地补偿时,每亩算了一季油菜、两季水稻,我随即问他们:“高山田一年能种两季水稻呀?”他们讪笑说:“还以为你城里人好糊弄呢。”能不能分辨出话里的“水分”,主要取决于平时对方方面面情况的掌握和积累。


日常要有“记”的习惯,做个“有心人”。调研是件“深入浅出”的活儿。作为一个“有心”的调研人,只有日常养成“记”的习惯,注重相关材料的广泛收集、积累储备和分类处理,才能有效纾解“临时抱佛脚”之慌乱。比如,我每年都会搜集各级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地方上报的重点工作汇报,并坚持做到纸质材料分类归存、电子文档及时整理、重点内容笔记抄录,这不仅为调研和行文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而且便于印证对照、掌握真实情况。


调研要有“听”的诚意,做个“老实人”。智者多听,愚者多言。有的调研者觉得自己“高人一筹”,在别人发言时随意插话、打断或点评,甚至变“听者”为“言者”,最终“堵上”了别人的嘴。其实,在调研过程中,除了要有虚心请教的诚意外,还要有问出“心里话”的艺术,更要有耐心倾听的态度,甚至不厌其烦、几次三番,才能听到“话外音”。有一次我带队去某县调研“降成本、优环境”情况,由于有县里同志在场,企业主尽说好话,后来我们又私下折返,专门找企业主做了思想工作,对方这才对我们道出了“所急、所怕、所盼”,我们也由此掌握了所需的鲜活素材。


素材要有“辨”的能力,做个“明白人”。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调研获取的素材不能简单堆砌、直接使用,而要结合平时掌握的情况、收集的资料、积累的经验,相互印证、分析辨别、遴选取用。比如,我们有次去某县调研化工园区污染情况,不仅现场听企业主和员工、附近群众和当地干部怎么说,更在事后临时抽样检测,听专家怎么说,最终在众说纷纭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求同存异,推动了问题的解决。


总之,只有“调查”得全面真实,才可能“研究”得深入透彻,并最终实现“十月怀胎调查研究、一朝分娩解决问题”的初衷和预期。


(作者系江西上饶市委政研室、改革办副主任)





责任编辑:李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