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调研要实事求是

 骑火一川 2019-11-20
调查研究需要实事求是反映情况


2019-11-14来源:秘书工作作者:周进




现在有不少同志感叹:下去搞调研,很难听到掏心窝子的真话。表面上看,有的基层干部自己不想讲,甚至不想让别人讲;有的干部群众想讲不敢讲,甚至觉得讲了也没用,不如不讲,省得得罪人。于是,就有同志对听不到真话感到困惑。


其实,调研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根本的问题在于想不想听、会不会听、听不听得进去真话。这需要刀刃向内、反求诸己。


一是事前的备课要做到位。有人讲,调研调研,先调后研。但实际上必须先研、再调、再研,也就是要先把问题研究明白,千万不能一头雾水就扎下去。改革发展进行到今天,凡是需要专门调研的问题,都不会是简简单单、一眼看透的。特别是错综复杂、涉及利益的问题,更是如此。“研”字当头,把问题的大方向看清,把其中的关节弄通,这样下去才能眼明心亮,在现场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看材料、听汇报,也能从官话、套话中敏锐地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进行一些深度的对话,挖出“解渴”的真话。


二是调研的方法要把握得当。很多时候,基层干部群众不是不愿讲真话,而是我们选择的方式方法或场合不太合理。比如,开个座谈会,满满一屋子人,发言都是程序化地念稿子,肯定难以打开话匣子。又如,架着摄像机,周边再围着一堆陪同的干部,群众就是有问题、有怨气也不敢讲,生怕讲出来惹麻烦。没有一个宽松融洽的环境,那些“味苦”“带刺”的真话估计只能是停在嘴边蹦不出来。最近倡导的“四不两直”调研方式很好,应当成为常态。比如,去年我们围绕教育改革作了个微调研,在晚自习时间到学校门口,与等着接孩子的家长聊天,随便一个话题就能引起共鸣。此外,可以多开展一些个别访谈,受访者更容易敞开心扉。现在还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就是很多调研座谈动不动就要求提供书面发言材料,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增加了基层负担,也不利于听到真话实情。


三是调研报告要敢于反映问题、推动解决问题。真话金贵,听过之后就不能敷衍应付甚至束之高阁。事实上,有些干部对调研中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不敢写进报告,不敢为群众代言,担心所撰写的报告不符合上级“意图”,对于成绩却是反复“提炼”、节节“拔高”。有的干部在调研中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也清楚情况的严重性,但就是不愿意撕开口子。长此以往,严重挫伤了基层干部群众讲真话、道实情的积极性。这些年,我们在起草调研报告时,尽可能地引用基层干部群众的原话,反映情况既精准又有穿透力,不少报告都得到领导批示,有力地推动了问题解决。搞调研、听真话,决不能一听了之。这不只是能力水平的问题,更是党性的体现。


只要我们真正想听真话、想办法听真话,真话自然就无处不在,敢讲真话自然就会蔚然成风。


(作者系江苏省委办公厅副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