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怕疼

 昵称59684804 2019-11-20

疼痛,大家对它是既陌生又熟悉。陌生在于机制不明,熟悉在于日常可见,饱受困扰。现如今,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疼痛确定为继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什么是疼痛?

疼痛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对患者而言,疼痛一方面是机体面临刺激或疾病的信号,另一方面又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医师而言,疼痛既是机体对创伤或疾病的反应机制,也是疾病的症状。

疼痛有双重含义,痛觉和痛反应。痛觉,顾名思义,就是疼痛的感觉,是一种意识现象,是个体的主观知觉体验。个体的痛觉受个体的心理、性格、经验、情绪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性。而痛反应是指机体对疼痛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病理的变化和心理变化,如呼吸急促、血压升高、出汗、心理痛苦、焦虑和抑郁等。

疼痛的影响因素

个体对疼痛的感受和耐受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样性质、强度的刺激可引起不同个体产生不同的疼痛反应。了解这种疼痛的差异性,我们先要明确两个概念:一是疼痛阈,即个体所能感受到的最小疼痛。二是疼痛耐受力,即个体所能忍受的疼痛强度和持续时间。这两个概念特别容易混淆,也常作为考点出现在各类考试中,需要同学们引起重视。

个体对疼痛的感受和耐受力可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

1、年龄。个体对疼痛的敏感程度因年龄不同而不同。婴幼儿对疼痛的敏感程度低于成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疼痛的敏感性也随之增加。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又逐步下降。故对不同年龄组的疼痛患者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2、宗教信仰和文化。持有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个体对疼痛的反应和表达方式也不同。如个体生活在鼓励忍耐和推崇勇敢的文化背景中,往往更能耐受疼痛。同时,个体的文化教养也会影响其对疼痛的反应和表达方式。健康促进者应该尊崇个人的文化信仰,不应把个人观点强加于患者身上。

3、环境变化。环境因素可影响疼痛,如噪音、温度、光线等。持续的刺激性噪音,可增加肌肉的张力和应激性,加剧疼痛;舒适的环境可以改善个体的情绪,从而减轻疼痛。

4、社会支持。当患者经历疼痛时,良好的社会支持,如家属和亲人陪伴,可以减少其孤独感和恐惧感,从而减少疼痛。此外,鼓励和赞扬可促使患者更有信心应对即将到来的疼痛并增加患者的控制感。

5、行为作用。不同的行为表现和应对策略会影响个体对疼痛的知觉和治疗的效果。主动的应对策略可以帮助机体产生适应性功能改变,如坚持进行康复锻炼或培养个人兴趣使自己不再注意疼痛等;相反,被动应对则导致疼痛加剧。如患儿害怕打针而大哭、肌肉紧张,这些都可能加剧疼痛。

6、医源性因素。许多治疗和护理操作都可能使患者产生疼痛的感觉,如注射、输液等。护士在执行可能会引起疼痛的操作时,应可能以轻柔、熟练的动作来完成,并尽量满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7、来自护理人员的因素也会影响疼痛。如护士掌握的疼痛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可影响其对疼痛的正确判断与处理;若护士缺少必要的药理知识、过分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或成瘾性、评估疼痛的方法不当都可导致患者得不到必要、及时的镇痛处理。

除了上述各种主观因素,很多客观因素也可对个体对疼痛的感受和耐受力产生影响:

1、以往的疼痛经验。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个体对任何一种单独刺激产生的疼痛,都会受到以前类似疼痛经验的影响,如经历过手术疼痛的患者对即将再次进行的手术会产生不安的心情,会使他对痛觉格外敏感。

2、注意力。当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其他事物时,痛觉可以减轻甚至消失。某些精神疗法治疗疼痛也是利用分散注意力以减轻疼痛的原理,如松弛疗法、手术后听音乐、看电视、愉快交谈等均可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从而减轻疼痛。

3、情绪。情绪可影响患者对疼痛的反应,消极的情绪可使人的痛阈降低,从而使疼痛加剧;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痛阈,使疼痛减轻。

4、对疼痛的态度。个体对疼痛的态度会影响个体对疼痛的反应,从而直接影响其行为表现。如果个体把疼痛视为一个容易解决的小问题,就会觉得疼的轻些;相反,在疼痛面前认为自己无能为力的患者往往会消极地对待所发生的一切,不能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处理疼痛,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疼痛就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如果我们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进行干预,还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的。因此,再遇到疼痛,别怕,我们有的是办法对付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