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看到你,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我报了一个三十多人的旅游团,从天水出发,上高速,从陇西文峰下高速,穿漳县,过岷县,到宕昌,最终的目的地是官鹅沟。而哈达铺,是导游临时起意加进去的一个景点,因此,只停留了半小时便匆匆离去。我颇有点二马先生游西湖的光景,对馆内导游的讲解未能听进去,始终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别人鞠躬我就跟着鞠躬,别人拍照我也跟着拍照,似乎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曾经到此一游。对你的面孔,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了一眼,仅有个大概的印象。对你的内涵,更是所知甚少。可能这也跟我的性格有关,我是一个慢热型的人,很少有什么事物一撞入我眼帘,便会产生头皮发麻,电流击中般的震颤。或许是在漫不经心中,我依然听懂了你传达给我的密语,时隔半年,才会又一次风尘百里、不辞辛劳地来看你。这一次,我跟你才有了真正的心灵感应。 初冬的山野,披着一件灰黄的外衣,在不停打转的风里,单薄得让人心疼。中巴车扭着屁股,越扭越欢,一路高歌猛进。放眼望去,一片片黄叶,星星点点粘在枝头,好像上帝无意中打翻了调色盘,经由塞尚的手,用调色刀涂抹出来的。一大团一大团的野棉花,绵延在整个山谷间,仿佛从天空中掉下来的云朵。路的两边是山的波涛,灰黄和赭红两种色彩交替出现,山的形态也变化多端,一会儿明艳如少女,亭亭玉立,一会儿雄壮如狮子,怒目侧卧,一会儿又呈现出巨鹰从高空俯冲下来攫人状,似乎要抓住在山间颠簸的小小汽车。汽车撒开腿,加大马力,一路狂奔。滚滚的洮河水、高大的太子山、还有以“花儿会”闻名的二郎山,很快被我们远远地抛在身后。再一次,你蓦然出现在我的视线里,令人猝不及防地。 走在哈达铺老街上,一孔孔历经风吹雨打的黑色窗洞,犹如伟人深邃而睿智的眼眶。阳光洒下来,光圈如魅影,紧紧跟了过来,一圈圈洒向街道,洒向岁月深处,像你坚韧不拔的灵魂,在跟我倾心相谈。全镇总面积1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6万亩,农作物以土豆、小麦、蚕豆为主,盛产黄芪、红芪、大黄、当归等60多种中药材,足见你的物产丰富。你的规模真不小:有大操场、学校、药铺、排列整齐,墙面刷成红色的房屋、宽阔而又洁净的街巷。之前的建筑有些虽已坍塌,后面重新修葺了一番,但还是依稀可以辨出八十多年前的古镇风貌,那是一个完整的村落形态。 进入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拉开历史的帷幕,你款款现身。八十多年前的西北,荒凉,贫瘠。而你,因为驰名天下的“岷归”,南来北往的药商云集,一时间人烟稠密,店铺林立,商旅不绝,是一个回汉杂居的富庶小镇。纵横11个省市,爬雪山、过草地、攻占天险腊子口,连续作战多时的红军战士已经疲惫、憔悴不堪,你用母亲般的慈爱将他们揽入怀中,为他们疗伤、换洗衣服、补充营养。杀鸡、宰羊、烹牛、饮酒......军民联欢,其乐融融。军民鱼水一家亲,一家亲!休整了7天后,红军全部撤离,决定“到陕北去”,结束了没有明确目标的寻找和长路跋涉,把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中国革命在你的臂弯里绝处逢生、落地生根,红军长征途中“加油站”的美誉你当之无愧!天意注定,你是一个出产梦境,又实现梦境的地方,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追求光明的人们前来瞻仰。在这里,可以尽情仰望信念,寄托精神。在这里,能够聆听到中国革命沉重的呼吸声,能闻到红色沃土散发出的芳香,也能触摸到红色政权繁密茂盛的根脉。岁月的车轮行驶到了1936年9月,哈达铺,你的表现又一次令人敬佩。你再次展现出了一个母亲的热情、善良、担当,及时补救了红军战士羸弱的体质。本来他们就有着钢筋铁骨般的意志,稍加调养便可恢复元气,重新投入战斗。勤劳善良的妇女们不分晨昏、不舍昼夜赶制的七千双布鞋,满仓的粮食、两万斤食盐、一千匹骡马、十五万斤柴草交到了中央红军手中。鱼水交融的热忱、情同手足的真情,把中国工农红军和哈达铺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2000多名游击队员和直接参加红军的群众跟部队北上。我在想,过惯整齐划一、不缺吃穿的生活,他们在参军的那一刻有过些许惴惴不安的心情吗?他们想过该怎样适应另一种生活方式吗?多少年的青春、汗水全都挥洒在这片土地上了,真的忍心离开吗?可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无疑是每个追求光明、追求幸福的人心里的一盏明灯。它已经植入人心,流入血液,又怎会轻易割舍?人民群众不远万里,一往情深,甘愿追随。在哈达铺红军街笔直的街道上,那些仿古民居,坐落紧致,青色的瓦片上长满了长长的茅草,白胡子一样,在风里翻飞。木质的门面,已经褪色。街道两旁的店铺,经营药材的居多。抚摸着邮政代办所的门框,就像翻开了一页页历史书。“一张报纸定乾坤”。当年,竖版印刷的一张《大公报》写道:“全陕北赤化人们民七十余万,编为赤卫军者二十万......”在信息闭塞的年代,跟其他部队失去联系,孤立无援的状态下,红军领导人看到这串文字时,是何等兴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呐!眼前豁然开朗,曙光就在前头。毛泽东了解到陕北有刘志丹、徐海东,“到陕北去”,成了中央红军第一次提出的,明确具体的目的地。万里长征终于要接近尾声了!“北上抗日”成了所有人心里最真实的愿望。义和昌老院子,依然保持着健壮的筋骨,蓬勃的精神。就连院子里的那棵刺梨树,经过岁月的浸润,也散发出特有的魅力,深深感染着每一个心怀梦想的人,生生不息。捡拾起几片从刺梨树上掉下来的黄叶,绕着院子走一圈,我仿佛看到毛泽东和张闻天在促膝交谈,他们相谈甚欢,仿佛看到了毛主席缓缓吟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两句诗后,一丝笑意瞬间浮上了他的嘴唇。在关帝庙内,我的思绪沿着时间的齿轮逆行,逆行到八十多年前的一个秋日夜晚,眼前幻化出这样一幅气吞山河的画面:毛主席身穿打着层层补丁的旧军装,站在一张桌子前,气定神闲。他吸了几口香烟,环视会场,用坚定的语气,对下面坐着的团以上干部们说,我们坚决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如果国民党各军不拦阻堵截我们,我军决不进攻他们,当我们遭受攻击和阻拦时,我军必须自卫,必须打开北上抗日的道路。然后宣布,中央决定部队改编,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夜色渐浓,人们才恋恋不舍地散了场。有人悄悄把主席拉进小屋,点上烟,沏好茶,说,今天讲得真不错,站了这么久,腿酸吗?在哈达铺上街,有一户回族马姓人家。家中经营着一个手工烤制馍馍的作坊,他家的馍馍,当地人叫“穹锅子”,是用慢火焖“穹”而成,外焦里软,口感酥,香甜可口,与众不同。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铜制模具,复杂的制作工序、精湛的手工技艺,沿用至今。当年,翻雪山、过草地,到达哈达铺时,红军战士骨瘦如柴,体质虚弱,迫切需要补充营养,恢复体力。毛主席住进了义和昌药铺。马家老奶奶,带领全家人,背上“穹锅子”,去义和昌药铺看望毛主席和红军。金黄的穹锅子堆了一炕,可乐坏了从南方来的红军战士。毛主席拿着穹锅子对张闻天、周恩来和朱德说,来,尝一尝,听说这个馍馍特别香,真是好得很呐!战士们也一个个跟着吃了起来,唇齿留香,余味甘甜,人人赞不绝口。毛主席拉着回族老奶奶的手说,老人家,这个“穹锅子”馍馍,好吃,名字特别,样子也好看,形如莲花,预示着咱老百姓今后的日子一定会富贵吉祥!是军民之间的连心馍、红军馍啊!老奶奶激动万分,眼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紧紧握住毛主席的手,一刻也不想松开。毛主席特意让炊事员准备了清真餐和回族群众一起会餐。饭后,红军收下东西,执意要给群众付钱。群众们死活不要,大家推来搡去,钱却塞不到手里。没办法,战士们只好纷纷走进群众家里,帮忙打扫卫生,修葺房屋,有啥活干啥活。毛主席和红军战士吃马家穹锅子的事,传遍街巷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纷纷登门购买,老马家门庭若市,穹锅子供不应求。自此,马家恪守老奶奶的训诫,诚实经营,卖出的每个穹锅子分量足,不掺假。过了几天,趁着夜色,红军悄悄北上,老奶奶想念红军,伤心地大哭了一场。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噩耗传来,老奶奶和寺里的老人放声哭了一天。那一份恩情,谁也忘不了。腊子口一役,以弱胜强。红军奇招密布,三管齐下,一队正面攻击,一队纵深迂回,一队从天而降。鲁大昌的守军,葬身火海。英勇的人,将陕甘之门,打开。北上,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灿若云霞,映红了历史的天空。站在腊子口战役的原址旁,那个没有留下真实姓名,被唤做“云贵川”的少年,他的事迹不停地在我脑海里翻腾,我很想弄明白他究竟叫什么,是谁家的孩子。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说过:“英雄只是贴在历史上的标签,他们的姓名只是历史事件的款识”,或许,对于真正的英雄来说,仅有事迹便已足够,是否留下姓名真的无足轻重。求生是人的本能,在关键时刻,趋利避害、趋吉避凶在所难免。年仅17岁的你,浑身挂满榴弹,那义无反顾的纵身一跃,就是一根火柴,点燃了红军北上的星星之火。在决心殉身火海的那一刻,你是否想起过跟爷爷相伴上山采药的场景?你是否想到过儿时的那些玩伴?这又是我一厢情愿的猜测。作为一个英雄,你想到更多的恐怕是山头上飘扬起五星红旗的壮阔场面吧?生命本来就是一种无尽的奋斗。一个士兵作战时,在一股斗争精神、一种蓬勃生命力的引领下,他是敢于向一切恶引诱说“不”,向他心目中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说一个坚决的“干”字。今天我们来到这里,红色的山脊仍然挺立着,周围平静得出奇。当年的炮火,已经远去,当年的天堑,现已变成通途。只有风儿热情如故,他说,一切还在。我惊叹:历史与现实,仅有一步之遥。无论何时,在何种条件下,人需要拼搏、牺牲和奉献精神,否则,人就不能发展,社会也不能发展。哈达铺之行,告诉了我这样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将近一个世纪前,你就用自己的行动检验了这条真理。你的伟大和厚重,原来就在这里!我们离开时,暮色四合,腊子河的轻言细语、红军的枪炮声、敌军的溃逃声、哈达铺会议召开时的群雄激昂声,依稀在耳畔回响,不绝如缕......留下来的人们继续发扬着你的精神,一点一滴,勤勤恳恳。
作者简介:赵瑞瑞,女,80后阅读爱好者,甘肃天水人,公务员。现供职于天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综合执法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