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蒲印象

 昵称37581541 2019-11-20
提起白蒲
你会想到蓝天白云
眼前会出现河边随风而动的蒲草
会想到一街十巷
更会想到名声在外的白蒲教育
可是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却是
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心中的“白蒲印象”
他说
在白蒲生活,幸福满满!

白蒲印象

作者:河北隆尧教育局教研部主任  王辉

乘车到白蒲的时候已经夜色渐浓了。没有看到成片的蒲草,倒是闪烁的霓虹和成片的高楼让自己不禁心生疑问:这真的是一个镇么?安顿好后,便开始了紧张忙碌的学习。每天从宾馆到学校的“两点一线”生活,让日子变得单纯而“清闲”起来。几天下来,对白蒲的印象也渐渐地深了。

白蒲是个大镇,人口有十几万,相当于一个小县了。的确,在这里,我们几乎感受不到乡下的气息,几乎完全一个县城模样。高楼林立自不必说,大型商场也是比邻并肩,街道上车来车往,随着路口红绿灯的变化,有序穿梭着。而且,这里还有个四星级宾馆,也是客来客往。白蒲镇之所以发展这样迅猛,据当地人讲,一方面是这里服装厂较多,外地来打工者众多,推动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因素,就是这里的教育比较发达,白蒲中学、白蒲初中、白蒲小学都是当地知名学校,尤其是白蒲中学,因突出的高考成绩而扬名整个南通市,吸引了周边县市包括南通在内的大量学生前来就读。家长陪读、甚至举家搬迁至此的越来越多,购房也就成了刚需。随即,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小区次第落成,白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态势,乡镇也就变成了城镇。


白蒲号称“华夏第一长寿之乡”,白蒲茶干、黄酒都是远近闻名的有助于长寿的当地特产。当我们询问时,这里的人笑笑回答说:“华夏第一可说不准哟,但我们这里目前百岁老人有十几位(其实百岁老人已有四十多位),这比例可比联合国的标准高许多嘞,嘿嘿——”地道的南方话中,透露出一股特有的自豪感。


白蒲镇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虽说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因为这里保留着一些古迹,平添了古镇的历史气息。从我们住的地方向西走,再往南拐不远,就到了古镇的核心也是最“古”的地方——秀才巷。巷子长约200多米,宽约3米,两侧的尖顶房屋多为清代建筑,也有稍早一些年代的。房子大都不高,都是蓝砖黑瓦,门窗也都不大,因为许多还住着人,所以期间也掺杂着些现代气息。据记载,这里的人家多是书香门第,因子弟好学,先后出过12位进士、56位贡生,外出为官者几乎遍及全国,让人不仅惊叹:怪不得如今白蒲教育这么好,原来这里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啊!


  镇西面,通扬运河自北而南穿过,波镇西面,通扬运河自北而南穿过,波澜不惊的河面上,货船不分昼夜穿梭其间。站立桥头,向远处眺望,运河似一条碧练伸向远方,昔日的繁华景象似乎就在眼前:一艘艘满载的货轮来来往往,一条条摇动的渔船、一声声悠扬吆喝的船公,一个个站立河边翘首的姑娘,还有那稚嫩的小孩,高举着潮糕和茶干在快乐地奔……


白蒲的人勤劳而专注,热情而细腻,这一点,在白蒲老师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每天早出晚归,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辛勤耕耘,专心于孩子们的学习与成长,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走进校园,面对我们这些陌生的面孔,他们会微笑着点头示意。不必问姓名,因为在他们心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隆尧老师”。上课了,随机走进教室听课,白蒲老师的脸上挂满了谦虚的笑容。每一节课都是自然常态,都是引导孩子在学在做,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到来而刻意去做什么。其实,这种自然的常态,不正是我们不远千里,来取的经、问的道吗?


白蒲的水不少,但除了运河之外,大都是小河、小沟,水面铺满碧绿的浮萍,水下则是自由生长的鱼虾。因为鱼虾多,它们也便是这里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在白蒲,一天三顿都是大米做的饭。早上是“白米粥”,格外稠,几乎没有汤;中午和晚上都是蒸大米。主食虽单一,但菜很丰富。可以感觉到,白蒲人在做菜方面有着特别的喜好。这里的菜口味偏甜,嫩玉米、银耳粥、青菜豆腐汤等,都是甜甜的,淡淡的。不过还好,我们这些北方的“访客”,很快便适应了。尤其像我,平时口味便偏淡一些,对这里的饭菜几乎完全适应,十多天下来,天天大米饭,之前一吃大米就胃寒、烧心的症状竟也没有出现!莫非,这里面就隐含着“长寿”的秘诀?

白蒲,一个悠悠的古镇,小桥流水,青砖黛瓦,幽深古巷,历史脚步在这里延伸;白蒲,一个繁华的城镇,高楼大厦,霓虹闪烁,车来车往,现代文明在这里前行;白蒲,一个教育的大镇,校园清秀,文人学士,内外扬名,重教兴文在这里蔚然成风。白蒲,十五天的相遇,将成为一生的相逢。 

摄影:高继东、钱平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