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百年来第一人”遗作被公开,内容颠覆认知,华佗不是中国人?

 风吟楼 2019-11-20

最早记载华佗治病救人的文献,是西晋陈寿的《三国志》。文中荀彧对曹操说:“佗术实工”,这是华佗形象的原型。

但是,裴松之注《三国志》引文有“其验若神”、《后汉书》有“时人以为仙”等语,可见,在南朝初期,华佗的神医形象已具雏形。

华佗剧照

从唐朝开始,华佗的形象渐朝伸张正义等品德发展。《三国演义》中的华佗,是一位德术兼备的神医。在现代民间故事中,华佗不但拥有神乎其技的医术,还集多种美德于一身。

华佗是如何被塑造成神医的?

华佗有可能仅仅是史书上的良医而已,但在故事流传的过程中,他是如何被塑造成神医的?

南朝时期,无论是正史还是民间故事,华佗或具有神妙的医术,或拥有神秘的色彩,这是神化华佗的第一个阶段。

华佗剧照

《三国志》前半记载华佗医术高超、断病准确,其用语是:“果如佗言”、“一如佗言”、“遂如佗言”、“如佗所刻”、“如言而死”等。后半段写荀彧为华佗请命,他对曹操说:“佗术实工”,华佗死后,曹操因爱子生重病而感慨地说:“吾悔杀华佗”。

这些记载都可以证明:华佗是当代医术高超的大夫,这是华佗医生形象的原型。最终,华佗死前欲赠“可以活人”之书给狱卒的记载,亦可见其至死不忘救人的情操。

《三国志》与《后汉书》皆无华佗生卒年的记载,仅提到了华佗的外貌:

“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三国志》

“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后汉书》

由此可见,二书皆记载华佗善于养生,即使百岁看起來还是很年轻,但是《后汉书》则了用“仙”字,是对华佗“晓养性之术”的肯定,也是神化华佗之语。

华佗剧照

元明清三朝,记载华佗故事者有元刊本《全相平话三国志》、罗贯中编次的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清朝毛宗岗改作的《三国演义》。三国故事从元刊本到清朝的通行本,华佗的医者形象,日益神化,其为关公与曹操治病的情节,也树立了德术兼备的典型,因此脍炙人口,以后的民间故事大多据此衍生。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华佗为关公刮骨敷药缝合后,原本“不能动止”,经过治疗后,立即“屈伸如故,并无痛矣”,较之元刊本中所写的“四个月,疮方可”,更具神效。

不仅如此,临走前华佗坚决拒绝了礼金,而且留下药以敷疮口。由此可见,罗贯中改编后的华佗,不但是医术高明,而且具有热心、细心、轻财等医德,这是走向德术兼备的一大步。

华佗剧照

明嘉靖本卷之十六《曹操杀神医华陀》叙述曹操头痛,群医束手无策,这时华歆入奏:“王上知有神医华陀否?”,并且以“此华陀真乃扁鹊之神医也”收尾。

华歆向曹操引荐华陀,一段话中,两次以“神医”称之,可见称华佗为神医,在明嘉靖本已然确立。

《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的说法,与明嘉靖本大致相同。华佗明快大胆的医疗建议,反映他对自己医术的自信,与引荐人华歆称之“神医”的形象相称,成为后代民间故事讲述华佗与曹操相遇的经典对话。

现代的医疗技术日新月异,被誉为神医的华佗,在现代民间故事中的形象已然被神化。那么,华佗究竟是什么人?

陈寅恪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陈寅恪先生是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也是“前辈史学四大家”之一。他对历史的考据非常谨慎,是清华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傅斯年非常欣赏他,赞叹道:“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陈寅恪在《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中记录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华佗”二字的古音,与天竺语“药”相应,华佗在《三国志》立传之前,已被“当时民间比附印度神话故事”,并以“药神”视之。

曹操剧照

陈寅恪先生对华佗的研究,简直颠覆了历史,也颠覆了我们对华佗的认知。基于此,学者们开始发散思维。有些学者认为华佗根本就不存在,只是人民捏造出来的人物;有些学者认为,华佗就是印度神医耆域本人,并不是中国人,因为华佗为陈登看病时,所使用的治疗手法,与耆域的治病故事很相似。

事实上,这些观点都需要史学界进一步考证。而华佗“神医”形象的形成,却承载着人们太多的期望,世人皆希望医生们能够拥有像华佗一般的“仁术”,以及更加珍贵的“仁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