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泊湾村――道光十三年鲭鱼籽救了命

 图书馆收藏文库 2019-11-20

今天继续讲述黄岛村庄系列――青岛市黄岛区薛家岛办事处泊湾村。

清朝道光年间正是中国国力衰弱时期,又因连年少雨,导致了道光十三年(1833年)山东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饥饿致死无数。有人吃土以求饱腹,旋即坠腹而死。薛家岛沿海忽然出现大批鲭鱼籽,依附于海草上面随潮水涌上岸边,人们争相取之烹食,渐次度过饥荒。鲭鱼籽之功巨矣,在此叙之!

泊湾村――道光十三年鲭鱼籽救了命

(黄岛地区近海鱼类)

泊湾村,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4.5公里处,东、南、北三面环山,西临胶州湾,北与前湾港隔海相望,南邻东山村。2006年,全村有85户,292口人,是薛家岛街道人口最少的行政村。居民有薛、刘、于、王等姓,皆为汉族。

据老人讲,前清时期,薛姓一甲第十五世人一家从原薛家岛村迁至辛岛村东南场居住。清道光初年,因陡山上的林木常遭偷伐,家族便派第十七世人兄弟四个迁至这里定居,看护山林。

这兄弟四人,都是出海捕捞的行家里手,能吃苦,勇于和风浪作斗争,凭着胆量和干劲,每次出海的捕获量总比別人多,故人称“四大王”。他们共有薛明顺、薛明聚等八子。到清朝末年,本村只有这八户人家。村北的陡山,东西走向。其西端伸入海中的岬角,称“黑石嘴”。黑石嘴海湾,可泊船只,泊湾村因此而得名。本村原属东山村,1980年从东山村分出,成为独立的行政村。

民国初年,又有一薛姓人从东山村搬来,住在村小河南崖。他们与村里的原八户人家虽同属薛姓一甲,但已出“五服”(血缘关系超过五代)。

泊湾村――道光十三年鲭鱼籽救了命

(黄岛地区近海鱼类)

20世纪40年代,刘姓人由附近刘家岛村迁来。20世纪80年代后,于、王等姓人相继迁来。

本村三面环山,北面有陡山,南面有牛存山,东面有一小山横亘。三山连成一体,共有九峰,形似一朵盛开的莲花、人称“九顶莲花山”。这些山又似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伸开双臂将整个村庄揽于怀中。当地还有这样的说法:“九顶莲花山,大门朝泊湾。”

陡山上有一巨石,长近百米,宽三十多米,因其形状酷似黄瓜,故称“黄瓜石”。传说,早年黄瓜石边住着狐仙,与本村的先人们为邻,相处和睦。要是村里谁家来了客人,或有红白喜事缺筷子、少盘碗时,都可以到狐仙那里去借,但用完后必须照数还回。如果谁贪心留下部分不还,下次再去借时狐仙就不会借了。一次,有位姑娘为刮头上的虱子,便到狐仙那里借了一把篦子。用完后,姑娘见篦子样式好看,便舍不得还。后来,她再用篦子刮头时,头上便长出了脓包。站娘赶紧将篦子还了回去,头上的脓包也就很快消失了。正是有了这些神秘的传说,先人们才把一些美好的愿望寄托于狐仙。

泊湾村――道光十三年鲭鱼籽救了命

(黄岛地区近海鱼类)

这些山上生长着丹参、柴胡、黄苓、玉竹等100余种中草药材。早年,山上林木葱茏,长满了高大的马尾松。据老人讲,从村南的牛存山攀着树走,能一直到达村北的陡山。后来,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砍伐,粗壮的树木已不见踪影。近年实行封山育林后,山上的树木又逐渐多了起来。

在村西海边原有一块兀立的巨石,形似一杀猪用的案子,人称“劈猪石”。传说,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山东大早,连续三年未下雨,庄稼颗粒无收。为了生存,有的人吃“观音土”,也有人把自家房顶上的草取下来,磨成粉充饥。一天夜里,忽然刮起了北风。次日早晨,村里有人在海边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整个陡山湾海边,到处都是青鱼籽(即鱼卵)。人们喜出望外,争相传告,取其充饥。吃了青鱼籽后,人们有了力气,便驾着“小排子”(一种非常小的船)出海撒网捕鱼,一天能捕到不少青鱼(按:又名鲭鱼)。这一好消息很快便传了出去。四面八方的人纷纷到陡山湾捕鱼充饥。人们以青鱼为主食,度过了这场灾难。

灾难过后,人们认为这是海神显灵,救了大家,便在海边搭起戏台,杀猪宰羊,拜谢海神。大戏唱了半个月,猪羊宰杀了一大批。因为在这块巨石上杀猪太多,硬是把巨石的中间部分磨得凹了下去,“劈猪石”因此而得名。20世纪70年代,劈猪石被毁。

1937年,侵华日军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在胶州湾加紧建设码头。日寇从鲁西北抓来大批民工,在陡山“黑石嘴”开采石料,运往青岛修筑码头。日寇在村北陡山朝阳处盖了两排大房子,供监工居住。民工居住的地窖阴暗潮湿,人称“窝棚”。民工每天要干沉重的体力活,还受尽了折磨。从那时到日寇投降的几年里,被塌方压死或爆破炸死的民工有十多名。有部分幸存者落户于向阳村。日寇把美丽的陡山破坏得千疮百孔。如今,当年开采石料的遗迹仍依稀可见,民工住过的窝棚仍可辨认出痕迹。

解放战争时期,村民们踊跃参军参战,出夫支前。1948年11月,村民薛长兴、薛长歧等出夫支援淮海战役。四个月之后,又于1949年10月前往沪宁杭地区支前。他们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受到了解放军的嘉奖,二人同立三等功。薛长兴在解放舟山群岛的战斗中受伤,为二等伤残,1950年因病去世。薛长歧于2004年病故。

1949年,薛家岛第三次解放时,溃退台湾的国民党军到处强抓壮丁。薛家岛几乎村村都有青壮年被抓走,却唯独没有泊湾村人。当时,村里被抓走的人也不少,但他们不是碰到翻船时趁机脱身,就是被救,一个个都安然无恙、平安地归来。老人们认为本村位于风水宝地,能使人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早年,由于本村周围多丘陵沙地,农业生产条件较差。有句俗话,道出了这种恶劣的环境:“要吃泊湾饭,就得拿命换。”但本村村民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这方土地上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全村100多亩土地全在半山坡上,没有一条像样的生产路。农业机械用不上,甚至连一辆手推车都没有。村里的强壮男劳力全在海上从事捕捞或运输,农业生产只得靠妇女和老弱病残者。妇女们就用两只小筐子、两个桶、一根扁担,靠坚硬的肩膀,挑出了年年的农业好收成。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渔农并举,大搞海上养殖,开展多种经营。人们养殖了大量的海参鲍鱼、扇贝,并开展网箱养鱼,还从事远洋捕捞、海上运输。

在村南有一座库容量为10万多立方米的水库。村里与东山村联合,安装了自来水。在政府的支持下,村里修筑了一条宽敞平坦的柏油路。村民们昔日居住的“海带叶子屋”逐渐变成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如今,村里也通上了公交车。

本村的海岸线蜿蜒曲折。附近海域盛产海参、鲍鱼、扇贝、蛤蜊、海螺、红角蟹等海产品,还有海带、裙带、紫菜、鹿角菜等藻类。这些海产品以品种多、产量大、品质优而远近闻名。

全村现有土地100余亩,山林400多亩,滩涂50余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30万元,人均纯收入7021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