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陵峡谷旧时景(峡中樵)

 宜昌石头书屋 2019-11-20



  
  
   乘轮东下,过夔门雄关,穿巫山云雨,遂于险滩急流的西陵峡中感受惊涛扑岸的壮美和春水月峡的秀丽丰采。
   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中最长最险的一个峡。它全长76公里,西起香溪,东到南津关,因宜昌市的西陵山而得名。西陵峡的最大特点是“险”。这里险滩密布,“西陵滩如竹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川江上的5大险滩就有3个在西陵峡,险中之险是青滩。遗憾的是,在1985年6月的一次巨大山崩中,新(青)滩这座存在了千百年的古镇,顷刻之间化为乌有,在地球上永远消失了。西陵峡峡中套峡,其中著名的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黄牛峡、灯影峡,合称为“西陵四峡”。
   西陵峡西起秭归县香溪口,东止宜昌市南津关,全长约76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以严峻闻名于世。峡内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黄牛峡、灯影峡、青滩、泄滩、崆岭滩、蛤蟆碚等名峡险滩和黄陵庙、三游洞、 陆游泉等古迹。古人有“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的说话。这里有几个滩:青滩、泄滩、崆岭滩。过去,这一带触礁沉船事故层出不穷,青滩北岸还有一座“白骨塔”,以堆积死难船工的尸骨而得名。有民谣:“打青滩,绞青滩,祷告山神保平安;山神如要动肝火,人船定要上阴间”,“青滩泄滩不是滩,崆岭才是鬼门关”。据记载,川江舟船在崆岭滩沉没数以万计,有“瑞生”、“福来”、“福远”等七艘轮船沉没于此,狂妄的法国“瑞生”号船长就在这里丧命。崆岭即空舲,意即空船。舟船过崆岭须卸空货物,过崆岭滩后,方可将货物重装上船。
   峡中险峰夹江壁立,峻岭悬崖横空;奇石嶙峋,银瀑飞泻,古木森然,水势湍急,浪涛汹涌,景象万千。但很多礁石险滩业以得到整治,惊险万状的“崆岭滩”、“鬼见愁”、“鬼门关”已成为历史陈迹。西陵峡中的兵书宝剑峡位于香溪东15公里、长江北岸的陡壁峭岩上,也像石隙中有物叠置其间,状若书卷,名曰“兵书”,其右下方条形岩石凸起,宛如巨剑直插激流,名曰“宝剑”。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入蜀经过西陵峡,把自己撰写的一部兵书和一把宝剑藏于绝壁之上,以激励后人从文习武、立业兴邦。“兵书”实为巴人岩棺悬葬之遗迹。
   从兵书宝剑峡向东过新滩不远,江北有岩壁,上有两块重叠下垂的褚黄色岩石,一块形似牛肝,一块形似马肺,故名牛肝马肺峡。这里流传着一首民谣:“千年阴雨淋未朽,万载烈日晒不干;老鹰盘旋空闪翅,要想充饥下嘴难。”清道光年间,一英军舰开进峡中,竟开炮把“马肺”击掉一半,后见为残存的马肺。郭沫若《过西陵峡》中写道:“兵书宝剑存形似,马肺牛肝说寇狂”,抒发了诗人对帝国主义强盗行径的愤恨。
   莲坨至南津关间有黄牛峡及灯影峡。黄牛峡的神奇,古代民谣有云:“朝见黄牛、暮见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枯水季节,峡中礁石林立,江水至此,竟为一线狭窄细流,九曲回肠。舟船行此,头天看到黄牛岩,船行几日后,回望还是黄午岩,可见航行的缓慢艰难,真所谓“蜀道三千,上水百日”。难怪李白嗟叹“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峡中南岸的黄陵庙,掩映在橘林中,琉璃黄瓦披西陵风雨。原名黄牛庙,诸葛亮始建,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重修。黄牛庙的建筑主题是古人为纪念夏禹而建的禹王殿,殿内35根大立柱上,浮雕有九条蟠龙,殿前立一石碑,上有诸葛亮至此感怀禹王治水之功而勒石铭记。历史上淹水的记号屡刻于庙中,如清同治九年(1870年)的洪水,漫于殿堂金匾的刻迹,为三峡洪水最高水位,成为珍贵的水文资料。
   灯影峡又名明月峡,峡虽不长,但景物非凡,可谓“无峰非峭壁,有水尽飞泉”。西陵峡南岸的马牙山上有四块巨石,如同《西游记》中唐僧四人去西天取经,悟空探路,八戒牵马,唐僧合十,沙僧挑经,姿态酷肖。郭沫若描写为“唐僧师弟立山头,灯影联翩猪与猴”,每当落霞晚照,从峡中远望,极似灯影戏中人物,故名灯影峡。李白诗赞“春水月峡来”,欧阳修诗吟“江上挂帆明月峡”描幕的皆为峡中美景。在明月峡中,有走过崆岭、回望黄牛后的恬怡舒坦;有在惊心动魄后心底的骤然平静;也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惬意感慨。
   石牌是灯影峡中的巍峨丰碑。在灯影石下,高40多米、宽12米的石牌,前后如刀砍斧削,挺拔光滑,浑然天成。它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顽强精神的化身!发生在1943年5月的石牌保卫战,中国15万军民于此浴血月余,阻击了日寇入三峡西侵,在石牌的周围群山中,仍留有抗敌碉堡和炮台,在炮台的掩体上,中国军人用刺刀刻下的“铁血要塞”字迹如血如诗;悬崖上的“石牌天险敌胆寒”的大字仍赫然在目;“石牌一险敌万师,倭奴野心化粉齑”,石牌抗战英名,华夏万古流芳。
   石牌紧捱的南津关,是敌寇的“难进关”。在南津关西陵山北峰的峭壁中部,东距宜昌城10公里,俯临下牢溪,背枕西陵口,高崖深涧之处有一古山洞,名曰“三游洞”。三游洞得名的由来,可追溯到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大文学家白居易、白行简(白居易之弟)和元稹在彝陵(今宜昌市)不期而遇,结伴至此洞寻幽探,赋诗遣兴,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以记其事,此即“前三游”;北宋嘉元年(1056年),大文学家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进京赴试,途经彝陵,也慕名至此洞一游,并赋诗遣兴以记其事,此即“后三游”。除苏氏父子外,北宋另两位大文学家欧阳修、黄庭坚及南宋大文学家陆游,都曾来此洞畅游,并留有墨迹。抗战中爱国将领冯玉祥、辛亥元老张难先等在此均留摩崖题刻。从此,三游洞声名益振,成为文人骚客向往的胜地。三游洞四周,不仅江山壮丽,而且古迹众多。其中,最著名者为三国蜀汉的遗迹,洞顶一带的刘备驻守营垒和张飞擂鼓台,即属此类。它们虽为传闻,但能令人发思古之幽情。过了三游洞便进入了宜昌城。郭沫若“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便是诗人在行看三峡云雨过后,对西陵峡口山川秀美宜昌城的深情咏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