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看到本文的封面是张旭草书代表作《古诗四首》,脑补下:张旭的楷书如何? 话说20世纪末,河南洛阳地区先后出土的墓志中,有件墓志署名“吴郡张旭书”的《严仁墓志》。为张旭楷书揭开了新的面纱: 张旭的楷书作品一向鲜见,传世署名“张旭书”的仅有开元二十九年的《尚书省郎官石记序》一件,原石早已佚失,也广为流传。但是翻刻本,往往会使书法原有的精气神丧失。如此楷书精品,实属难得。我们习惯了飞舞的张旭狂草,忽然一袭楷书春风抚来,着实让人觉着惊艳。 张旭楷书《严仁墓志》运笔雄健,可以看出书写时每一点划的行笔感觉。字的点划,有的饱满,有的却瘦硬,并不一律,字形结构的变化出入明显,甚至有的字形出现了不稳定感,险峻跳动。但志石上全篇文字的精气神是一致的,通篇浑然一体,整体看上去有着一种痛快淋漓的行笔气势。 当然,出土之物难免可疑,需要考证: 一、从内容上看。《严仁墓志》的撰稿人,在志石上写明了是“前邓川内乡县令吴郡张万顷”,此人与张旭既是同乡又是同姓。墓主严仁是“馀杭郡人”,曾任“绛州龙门县尉”。古龙门县与内乡县之间的重要地点是洛阳,是唐王朝的东都。洛阳曾是张旭生平中几度前往活动的地方,洛阳地区也是唐时官吏、文人们活动的重点所在。所以,张旭应“吴郡张万顷”约请来为“馀杭郡人”严仁的墓志书丹,一是出于与志文撰稿人的熟稔,二是出于撰稿人、书丹人与墓主属吴越大同乡的关系。
三、错字现象。《严仁墓志》的书法,另外还有两个明显之处,即存在着错别字和简化字。这两点在传世的《郎官石记序》中也是都有的,如果特别从写错别字这点来着眼的话,也许可以为辨识张旭的楷书,从另一个侧面提供了一个辅证。 从张旭写字的率意性上去考虑,他毕竟不曾像颜真卿似的写过《千禄字书》那种楷法实用准则,那么在字的点划上多写或少写一笔却成了张旭楷书的一种另类风格了。虽然这种写字方法不足以效仿,但作为研究张旭楷书的一种参考条件来加以利用,却未尝不可,也不失为是一种方法。 四、时代背景。《严仁墓志》的书法,从其时代性和个人风格上看,的确是出于张旭的手笔。从墓志中与《郎官石记序》上一些字的相同写法,也可以得到证明,比如昌、吴、郡、顷、国、迁等字,就写的完全一样。同时也说明《郎官石记序》的书写比《严仁墓志》为时仅早出一年又两个月,因此,它们的字形面貌是相近的。 所以,可以断定,《严仁墓志》系张旭楷书作品。 张旭是盛唐时期首屈一指的书法大家,不论是他的草书还是他的楷书,都在开元天宝年间有着巨大的影响,也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正书、草书不含糊,张旭给后人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版权声明:坦腹斋致力于中国艺文的推介传播。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谢谢!联络邮箱:1013102739@qq.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