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美意识在收藏中的作用浅说

 光明使者9988 2019-11-20

对于收藏这件事,历来有很多人不解,他们认为一件不能吃也不能喝,甚至没有实用价值的物件,怎么能花费这么多的金钱和搭上宝贵的时间去追寻?清代名士李渔在他的养生学名著《闲情偶寄》中,曾有一篇名为“骨董”的文章加以了论述:“崇高古器之风,之汉魏晋唐以来,至今日而极矣。百金贸一卮,数白金购一鼎,犹有病其价廉工俭而不足用者。常有为一渺小之物,而费盈千累万之金钱,或弃整陌连阡之美产,皆不惜也...”李渔认为古物有值得人们喜爱的地方,但却只适合富贵人家收藏。这是因为富贵人家的金银太多,没办法藏起来,因此不得不用古人缩地之法,把丈缩成尺,把尺缩成寸,有浓缩财富的作用,越是轻小之物,也就便于收藏,富贵人家崇尚古物,就是这个原因。在这里,李渔点出了古玩的货币通货功能,对人们为什么喜欢古物,李渔认为今人以古玩为宝,不是看重器物本身,而是看重它们历经久远的年代而不曾损坏,通过占有而面对这些古物,会像面对着古人一样心里感到满足和快乐。但他并不这么认同,他认为古物和古人的思想文化有出入,在这个意义上,只有蕴含明确思想的古书才能起到传承和对话的作用,而古董只是普通的古物而已。

我们不妄论李渔的观点是否正确,但从这段话,其实引申出了古物的美育功能,用器物之美来言传和身教古人的思想和品位,达到和古人对话学习文化的目的。这是康熙以前收藏古玩的人的普遍看法。换种角度说,古玩的美学价值就是影响它经济价值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的美学意义基本决定了它的品级和贵贱,和现代的艺术品并无二致,只是体系和坐标有所不同。

记得曾有段时间,一位网上的收藏大咖在交流中,多次提到希望收藏到一件真正的乾隆宫廷玉器,收了好些件,并沉迷于其中不可自拔。但实话实说的是,这些看似精致的翠玉,和真正的乾隆工相去甚远。我曾好心给他发过一张书上的照片(故宫乾隆玉器的工痕细节图),他质疑我照片上的东西的真伪,固执的认为只有那些自己买到的现代仿品才是真东西。他犯的错误,其实也是低级别的审美对古代器物的无法读懂和理解,用今人的眼界审视古物,看得懂假的看不懂真的,其实对我而言,他所追求的乾隆工都是低层次的古玩,和高古的意蕴相去甚远,我一直不愿意明说而已。

国内外几大拍卖会上曾拍出天价的一批所谓清代宝玺,个大皮薄质地好,其实在古董的价值上都是哗众取宠的低档玩意,嘉庆用过又怎么样?乾隆用过又怎么样?摆在清宫仓库里开会时充充门面的假大空的玩意,有那个真正懂古玩的人会去买?买到手里,能体会到多少文化的价值和乐趣呢?

决定古玩价格的因素有工艺、纹饰、造型、材质和稀少程度等几种,除过稀有程度和器物本身没有什么关联外,其它各项都包含在美术造型当中,材质决定了它的底色,纹饰决定了他的美学意识,造型决定了美学思想,工艺决定了制造中和人类文化相关的流程、方法,这些都是盘根错节的古人信息所在。

古泉中蕴含的是古人书法的美,无论是宋徽宗的银钩铁划,王莽朝的悬针篆,北周的“玉著篆”,都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艺术品。瓷器的器形和含蓄的色泽,美的那样深刻和隽永;玉器上的珍珠般的光泽和夺目的气息,秉承了远古以来人类以美石为宝的传统,不断演化、延续,祭祀的、宗教的、礼仪的、装饰的功用皆入化身,成为了精神和文化所倚重的符号,物件虽小能涵盖世界,美器无用却气吞山河。一璧能易敌人十五座城市!

在它的潜移默化中,我们必将继承和学习到一些非常宝贵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