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礼伯 |《中医诊断学四易口诀》连载16:第六章 病性辨证 第一节 六淫辨证

 腸命百歳馬小鬆 2019-11-20

第六章 病性辨证

第一节 六淫辨证

一、风淫证候            

风淫游走善行变,速发速退是特点。

发热恶风头痛咳,出汗流涕脉浮缓,

瘙痒麻木身强直,抽搐痉挛角弓反。

寒热火湿痰水毒,形成不同病性兼。

:风淫证候指风邪侵入人体肌表、经络、卫阳之后,则卫外功能失常,表现为符合“风”性特征的证候。风旺于春,风与肝相应。

风邪袭卫表则发热恶风出汗,头痛,咳嗽喉痒,鼻塞流涕,脉浮缓风邪犯肺、风邪袭表证)。风邪袭皮肤则瘙痒难忍(风客肌肤证)。风袭肌腠则麻木(风胜行痹证)。风袭经络则强直,痉挛,抽搐,角弓反张,“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中经络证)。故风邪分为伤风和风袭经络两种。风邪可与寒、热、火、湿、痰、水、毒等邪相兼,成为不同病性的病,其不同名称为:风寒证、风热证、风火证、风温证、风湿证、风痰证、风水证、风毒证。

(一)外风(伤风寒、伤风热、伤风湿、风水)(参考:风中经络、破伤风,本书见后)

外风卫表不固患,伤风恶风发热汗,

鼻塞咳嗽咽喉痒,头痛身痛脉浮缓。

  风寒恶寒又发热,无汗项强痛咳喘,

   脉搏浮紧苔薄白,辛温解表治风寒。

  风热发热出汗多,头痛痰涕黄稠黏

  风湿痞闷日晡热,困重如裹痹证患。

  风水头面先浮肿咳嗽恶风身肿遍

外感风邪则卫表不固,症见:伤风恶风,发热出汗,鼻塞咳嗽,咽喉发痒,头痛身痛,脉浮缓。

风寒侵袭则恶寒发热,无汗,项强痛,咳喘,脉搏浮紧,苔薄白,用辛温解表法治

风寒。

风热外袭则发热,出汗多,头痛,痰涕黄稠而黏。

感受风湿则脘腹痞闷,日晡潮热,身体困重如裹,久则患痹证。

风水头面先浮肿(风水相搏证),咳嗽恶风身肿遍。患风水者头面先浮肿,后及全身。

(二)内风(中风、热极动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虚阳浮越)

内风中风抽搐头眩晕,肢废震颤语言謇,

卒然昏倒不省事,半身不遂歪斜见。

诸风掉眩属肝经,或是风从体内生。

阳亢热极内风动,高热抽搐神志昏。

肝亢化风肝风动,面色如醉头眩晕,

昏倒头热口眼斜,半身不遂实风生。

阴虚血虚风麻木,四肢蠕动筋拘紧。

下元虚衰虚阳浮,痰浊上泛瘖痱症

注:内风又叫“动风”。内风的临床表现为眩晕,四肢抽搐,震颤,手足为废弱不用,语言謇涩,甚则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横目斜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内风即“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以及“风从内生”之类。

内风的临床表现有实证和虚证之分。

实证如阳邪亢盛,热极动风,症见高热不退,四肢抽搐,神志昏迷等。

肝阳偏亢,肝风内动,常见眩晕,头部热痛,面色如醉,甚则猝然昏倒,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等。

虚证如温病邪热伤阴,阴虚生风,虚风内动则见筋脉拘急痉挛,手足蠕动等症,或下元虚衰,虚阳浮越,痰浊上泛,发为瘖痱重症等。瘖为舌强不能言。痱为足废不能用。

小儿慢脾风多见昏睡露睛。

内风实证宜平肝息风,虚证当补养息风。

(三)伤风

伤风发热恶风汗,咳嗽苔白脉浮缓。

辛凉药治风热侵,热重微微恶风寒,

舌苔薄黄脉浮数,头痛目赤干渴烦。

注:伤风则发热恶风出汗,咳嗽,苔白,脉浮数或浮缓。用辛凉药治风热侵袭,症见发热重,微微恶风寒,舌苔薄黄,脉浮数,头痛,目赤,咽干口渴心烦。

(四)风中经络、破伤风

风中经络外风患,头痛恶风关节酸,

眩晕语謇角弓反,麻木呙斜脸抽挛。

破伤风病口噤严,苦笑拘急角弓反。

注:风中经络因外风所患,头痛恶风,关节酸痛,眩晕,语言謇涩,角弓反张,麻木,口眼呙斜,抽搐拘挛。

破伤风病则口噤严,苦笑拘急,角弓反张。

对风中经络治当祛风定搐。

二、寒淫证候

寒淫阳气被遏成,恶寒无汗局部冷,

尿清泻呕流清涕,喜热不渴脉搏紧。

注:寒旺于冬,寒与肾相应。寒淫证候因阳气被遏,以恶寒无汗,局部冷痛,尿清长,肠鸣泄泻,呕吐,鼻流清涕,喜热不渴,脉搏弦紧或沉迟有力。

(一)伤寒(外寒)

伤寒恶寒重发热,脉搏浮紧喘痰咳,无汗颈强苔薄白,头痛身痛涕鼻塞。

辛温解表治风寒,恶寒发热身痛酸,有汗无汗苔薄白,脉搏浮紧或浮缓。

注:

伤寒则恶寒重,或伴发热,喘咳,无汗,颈强,头痛,身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苔薄白。治用辛温解表法。

外感寒邪而致形寒肢冷,舌淡脉浮紧的病机为“阴偏胜”。阴偏胜为实寒(阴偏衰为虚热)。

(二)中寒

寒邪直中脏腑犯,呕吐清水又咳喘,

肠鸣腹泻腹冷痛,畏寒肢冷稀白痰,

喜温喜按苔白厚,脉搏沉紧或紧弦

注:中寒为寒邪直中脏腑。症见呕吐清水,咳喘,肠鸣腹泻,腹冷痛,畏寒肢冷咳吐稀白痰,喜温喜按,苔白而厚,脉搏沉紧或紧弦。

过食生冷致脘腹冷痛,肠鸣泄泻的病机亦为“阴偏胜”(实寒)。学习者顺诀拆义,打上标点,即为临床表现症状。治当温里散寒。以上伤寒和中寒皆为外寒。

(三)内寒

脾肾阳虚生内寒,肢冷畏寒喜温暖,

舌淡胖嫩五更泻,阳痿宫冷腰膝痠。

心阳不足悸忡闷;脾阳不足便溏冷胀满。

肾阳不足腰膝冷,阳痿尿频子宫寒。

肺气不足痰清稀,少气自汗咳嗽喘。

肝寒头部颠顶痛,呕吐涎沫咯稀痰。

两侧少腹乳房痛,睾丸疼痛或寒疝。

外寒病急实证多,虚寒病久病势缓。

寒滞肝心胞宫证,寒胜痛痹经常见。

注:脾肾阳虚则生内寒,肢冷畏寒,喜温暖,舌淡胖嫩,五更泻,阳痿宫冷,腰膝痠。心阳不足则心悸,怔忡,胸憋闷。脾阳不足则便溏肢冷,脘腹胀满。肾阳不足则腰膝冷痛,阳痿,尿频,子宫寒。

肺气不足则咳痰清稀,少气自汗,咳嗽咳喘。肝经寒滞可见头痛颠顶痛,呕吐涎沫,咯稀痰,少腹痛,乳房痛,睾丸痛,寒疝,用吴茱萸汤治之。感受外寒发病急,实证多。内伤虚寒病程久,病势缓,常见寒滞肝、心、胞宫证。寒胜以痛痹常见。

总之,寒淫证有伤寒证(风寒表证、风邪束表证)、寒邪客肺证、寒凝经脉证、中寒证(或叫内寒证、又称里寒证)、寒滞胃肠证、寒滞肝经证、寒凝心脉证、寒凝胞宫证,寒胜痛痹证等。

三、暑淫证候

暑淫耗气又伤津,热汗疲乏口渴甚,气急抽搐舌绛燥,暑热动风倒地昏。

:暑旺于夏,暑与心相应。暑淫耗气伤津,发热汗出或汗出不止,疲乏,口渴甚,气急,抽搐,舌质红绛,舌苔干燥。暑热动风,可昏厥仆倒。

(一)伤暑

伤暑汗出头昏痛,恶热口渴舌质红,

小便黄少脉虚数,苔白苔黄疲软重。

暑月受寒叫阴暑,暑天受热叫阳暑。

:伤暑则汗出,头昏头痛,恶热口渴,疲软甚,舌质红,小便黄少,脉虚数,苔白或苔黄。

暑月受寒叫阴暑,暑天受热叫阳暑。

伤暑是暑热伤人的轻证,治当清热解暑。阴暑是暑天受寒,畏暑贪凉,降温太过致受寒邪侵袭肌表而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身体拘急酸痛,按寒治疗(香薷饮)。阳暑是暑月受热称阳暑,常因烈日盛暑不辞劳苦,致热毒伤阴,见头痛烦躁,肌体大热大汗大渴,脉浮气喘或无气以动等。阳暑按热医治。阴暑宜香薷饮。

(二)中暑

中暑口渴汗不止,发热昏倒又气急,

舌绛干燥脉濡数,出血惊厥或昏迷。

注:中暑是暑热伤人的重症,因暑热劳作或高温劳作而患,中暑的临床表现为:口渴,大汗淋漓,汗出不止,发热,卒然昏倒,甚则惊厥昏迷,气急,舌绛干燥,脉濡数;热逼出血则有吐血、咯血、衄血等。治当清暑益气。

四、湿淫证候

  湿淫头昏沉如裹,嗜睡困重肢体倦,

或伴恶寒又发热,肢体关节肌肉酸,

  渗漏湿液湿疹痒,纳呆胀痛痞闷满,

尿浊便溏面晦带,舌苔滑腻脉濡缓。

  湿夹风暑水痰毒,湿遏卫表头病患。

:湿旺于长夏,湿与脾相应。湿淫证候则头昏,头沉重如裹,嗜睡,身困重不爽,肢体倦怠,或伴恶寒发热,或肢体关节肌肉酸痛,或渗漏湿液,或湿疹发痒,或纳呆食少,脘腹胀痛痞闷满,尿浊便溏,面色晦暗,带下,舌苔滑腻,脉濡缓。

湿胜则阳微。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跗肿。在天为雨,在地为土,在人脏为脾,故湿喜归脾,脾虚喜中湿。

    湿常兼夹为患:如风湿证、暑湿证、水湿证、痰湿证、湿毒证,以及湿遏卫表证,风湿犯头证。各自可有不同的证候表现。

(一)伤湿

伤湿尿长关节痛,微恶风寒发热重,

舌苔白滑脉濡缓,头胀胸闷身沉重。

注:伤湿是外湿侵袭肌表,出现表证与湿象并见的病证,又叫表湿证,常发生在多雨季节感受外感病的初期。

伤湿则尿清长,关节疼痛,微恶风寒,发热重,舌苔白滑,脉濡缓,头胀胸闷,身体困裹般沉重。治当发汗祛湿。

(二)冒湿

冒湿懈怠头如裹,全身困重脉濡弱。

:冒湿就是长时间沾浸水湿,如水中工作、涉水淋雨、坐卧湿地等被外湿所浸而患。因于湿,首如裹。

冒湿临床表现为:四肢懈怠,头如裹,困乏酸软,全身困重如绑,遍体不舒,脉濡弱。治当祛湿开蔽。

(三)湿阻

湿阻痞满闷痛胀,身重困倦食减量,

带下呕泻湿疹癣,水肿淋浊黄疸彰,

麻木不仁关节痹,拘痿闭经不孕养,

舌苔厚腻脉濡缓,小便短少大便溏。

注:湿阻则痞满闷痛胀,身重困倦,饮食减少,带下,呕泻,湿疹湿癣,水肿,淋浊,黄疸;湿阻经络则麻木不仁,湿阻关节则患痹证,或拘急痉挛痿废(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张。緛短为拘,弛张为痿);妇女闭经,不孕;见舌苔厚腻,脉濡缓,小便短少,大便稀溏。

治湿阻应化湿利浊。

(四)内湿与外湿

内湿脾虚湿困脾,互为因果病在脾。

湿从寒化伤脾阳,湿从热化伤胃阴。

脾虚为本湿盛标,治则化湿重健脾。

:脾虚失运可致内湿,内湿困脾又可致脾虚,互为因果,其病在脾。湿从寒化则伤脾阳,湿从热化则伤胃阴。湿证以脾虚为本、湿盛为标,故治当健脾化湿。

五、燥淫证候

燥伤津液干燥见,口鼻咽喉皮肤干,

烦躁尿短咳少痰,温燥凉燥季节变。

燥邪犯表犯肺证,燥干清窍证可辨。

:燥旺于秋,燥与肺相应。燥淫证候则燥伤津液出现干燥症状,口、鼻、咽喉及皮肤干燥,烦躁,尿短,干咳或咳嗽少痰。因季节变化可患温燥,凉燥。常见燥邪犯表证,燥邪犯肺证,燥干清窍证。

(一)温燥

温燥汗出头痛症,发热很重恶寒轻,

干咳口唇鼻咽干,稠痰难咯咳少痰,

口渴喜饮脉浮数,苔黄尿黄尿少短。

温燥则汗出,头痛,发热很重、恶寒轻,干咳,口、唇、鼻、咽干燥,咯稠痰而黄,痰难咯出,干咳少痰,口渴喜饮,脉浮数,苔黄尿黄,尿少而短。治温燥当轻宣凉润。

(二)凉燥

凉燥无汗头痛症,恶寒很重发热轻,

鼻塞口唇鼻咽干,苔薄脉浮口渴轻

凉燥则无汗头痛,恶寒很重、发热轻,鼻塞,口唇鼻咽干燥,苔薄,脉浮,口渴较轻。

治凉燥当轻宣温润。

六、火淫证候

火淫温热阳内盛,发热面红口渴甚,

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数主要症。

风热犯表肺胃热,肝火上炎心火盛,

肠热腑实扰胸膈,肝火犯肺营血阴,

    热闭心包病势剧,火淫先把热邪清。

注:火淫证候因温热之邪致阳内盛,症见发热面红,口渴甚,便秘尿黄短少,舌质红,苔黄脉数的主要症状。

火淫证候常见:风热犯表证,肺热炽盛证,胃热炽盛证,肝火上炎证,心火亢盛证,肠热腑实证,热扰胸膈证,肝火犯肺证,热入营血证,热闭心包证(病势重剧)。

火淫证候首先要清解热邪。

(一)火热

 火热高热烦渴汗,面红目赤口舌烂,

 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夜热失眠尿赤短,

 舌绛昏谵脉细数,(或)吐血衄血发疹斑。

注:顺诀拆义时当注意“或”字,即火热证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壮热,汗出,心烦,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口舌糜烂,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或身热夜甚,心烦不眠,渴不多饮,甚则神昏谵语,舌红绛,脉细数;或吐血、衄血、发疹、发斑等。治当清热泻火。

再注温热之邪经肌表口鼻而入,则肌表营卫失调,阳气郁阻,不得泄越致机体阳气亢盛,功能亢奋,正邪剧烈搏斗则高热恶热喜冷、脉数等一系列火热征象。

大热、高热在皮肤腠理疏泄,玄府常难(阖)合故汗大泄;热伤津液故大渴大饮,热在营阴故脉洪大数。热壅血脉故血流加速,血液充盈隆盛,严重者血热而逆乱妄行而见一系列动血出血的病证。

温、热、火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火热常混称。但热属外淫,如风热、暑热、湿热。火与热的区分是:热在中医学中没有属于人体正气的说法。

火分壮火和少火。壮火食气又称火邪,是指火盛耗气,甚至伤阴。少火是指人体正气,此少火藏于人体脏腑内,有温熙升发的作用,就是阳气的作用,这叫少火,又叫少火生气。

温与热同属外感热病的一类致病因素,故在临床上常常把“温热”并称,叫做温热病邪。

“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和“气有余便是火”,都是指火热火生火热由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

外火即外感火热是直接受温热之邪(暑热天,高温作业等)致火热病证。外火可由风暑湿燥寒转化而来;邪侵阳明燥土易化火,但邪侵少阴湿土则很难化火。

风寒暑湿燥侵袭人体,多数要经过一段化热过程:寒邪从阳化热、湿郁化热、风与燥从阳化热化火,都生成火、火毒,都可患热证如口舌糜烂、舌生芒刺、肿毒疮疡,或高热、超高热而扰乱神明见狂躁、谵语、神昏,甚至高热生风而见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僵直,角弓反张等。

简言之:外火是外感风热、火热之邪而引发机体阳热过盛致机能亢奋,症见初起发热重、恶寒轻,头痛脉浮,继而壮热烦渴,脉洪数,常生风动血。

内火(即内热,多属虚火)是阳气过盛化火,邪郁日久从阳化热化火,五志过极化火(如气郁之肝火),症见面红目赤,心烦口渴,尿赤便结,舌红苔黄脉数等症;或精血亏耗,阴虚阳亢而虚热虚火内生;症见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失眠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或虚火上炎之牙痛,咽痛颧红升火等症。

火热来源于外感风热、感受火邪,感寒从阳化热,湿郁发热,气郁化热,风与燥从阳化热化火,阳气过盛化火,五志过极化火,阴虚阳亢之虚热虚火。

(二)火毒

火毒壮热烦不眠,躁扰发狂神昏谵,疮肿局部见脓血,脉数有力苔黄干

:脑的神志疾病多见于阳亢,火盛。实热实火、虚火、郁火、痰火、心火、肝火,火证几乎见于所有精神疾病中。火热灼津或气机运行障碍,会影响人体气血津液运行而产生痰浊、水湿、瘀血等,这些病理产物又会影响气机运行,互为因果。七情伤及脏腑产生痰瘀湿火,上蒙清窍出现神机失用等病。治火毒当泻火解毒。

(三)火邪为病总诀

躁热过极火来犯,实火病急因外感,

火毒疮肿脉搏数。心火昏谵口舌烂,

火晕目赤痛,脾火唇肿口渴烦,

胃火口渴牙龈痛,肺火咳血黄稠痰。

肾火晕鸣五心热,消瘦盗汗腰膝软。

大肠便秘肛门热,小肠尿痛口舌烂,

膀胱血尿淋浊;虚火潮热五心烦,

肺阴不足咳少痰,心阴悸忡又失眠。

肝肾阴虚头眩晕,耳鸣遗精腰膝酸。

脾胃阴伤虚火旺,口渴欲饮口燥干。

阴虚火旺要滋阴,气虚内热用甘温,

实火要用苦寒剂,阳气衰败温补肾。

火热温性都相近,燔热伤津阳热盛,

热渴面红脉洪数,动风动血发斑疹。

心肝受灼则狂躁,营热疮惊抽搐昏。

:躁热过极都因火来犯。实火发病急,因外感而起。火毒则发红肿疮疡,口舌唇溃烂,脉数。心火扰神则神昏谵语,且见口舌糜烂。

肝胆火热则头晕目眩,目赤肿痛。脾火则口唇红肿疼痛,口渴烦躁。胃火则口渴,牙龈肿痛。肺火则咳血,咳吐黄稠痰。

肾火则头晕耳鸣,五心烦热,消瘦盗汗,腰膝酸软。大肠热则便秘,肛门灼热。小肠热则尿痛尿急,口舌糜烂。

膀胱热则血尿,淋浊,癃闭。虚火则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肺阴不足之热则干咳,咳嗽少痰。心阴虚之虚热则心悸,怔忡失眠。

肝肾阴虚之虚热则头晕目眩,耳鸣遗精,腰膝痠软。脾胃阴伤之虚火旺盛则口渴欲饮,口燥咽干。

阴虚火旺要滋阴,气虚内热用甘温,实火要用苦寒剂,阳气衰败要温补肾阳。

火、热、温性质都相近。高热燔热损伤伤阴津,阳热内盛,大热大渴,面红,脉洪数。高热易动风,动血,发斑疹。

心肝受灼则狂躁,营血热则患高热,疮疡,惊厥,抽搐,昏迷。

火邪总见脉数。实火则见脉洪数,洪大数,弦数,滑数等脉,虚火多见脉细数或细弦数。火多见苔黄舌燥。大肠火、小肠火、膀胱火热。

注意:学习本书者应着重对比记用本书口诀中的阴证、阳证,火证、热证,水证湿证。疾病虽变化无穷,总不离阴阳;阴阳总不离水火。中医师必须知道水火,治病必须注重水火(寒热水湿、火热湿)。

寒热问题

在辨证治疗中,注重辨寒热治病这样辨证,在八纲中加气血更为适合,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

八纲加气血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

“水火失其和,则为寒为热。” (见《类经.疾病类》)“寒热者,阴阳之化”(见《景岳全书.传忠录》)。“阳盛则热,阴盛则寒”(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见《素问.调经论》)。

寒、热是阴阳鱼之鱼眼,辨不清寒、热则太极就运行不畅。中医师要学会辨阴阳寒热,抓住了寒、热就抓住了阴阳这对纲领,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中医的纲领就是寒热,就是阴阳。用药就是寒热的问题。辨证好寒热及其兼夹为患,夹湿瘀郁痰等等内外与不内外之因。寒证、热证是对疾病是对疾病本质的判断,不辨寒热则不良反应会马上表现出来。

寒:阴里寒虚气血

热:阳表热实气血。

它们各有兼症:            

:表寒、里寒,里虚寒。表热、里热,里虚热。里实寒,里实热。气寒,气虚寒,气热,气虚热等等。

寒热转化:寒证化热,热证化寒。

寒热真假:真寒假热,真热假寒。

上下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寒下热。

表里寒热错杂:表寒里热,表热里寒。

寒热真假:真寒假热,真热假寒。     

外因、内因、不内外因致病等病邪,几乎都有寒热症可见(鉴)。

七、疫疹证候

疫疹初热痛如劈,斑疹红赤或黑紫。

昏愦肢冷面色青,吐泄不得汗如雨。

初起脉细数沉伏,摇头鼓颌为闷疫。

注:疫疹的临床表现为:疫疹初起全身发热,头痛如劈,斑疹透露,或红或赤,或紫或黑。面色青,昏愦如迷,四肢逆冷,欲吐不得吐,欲泄不得泄,头汗如雨,头痛如劈,如疫疹初起时脉细数沉伏。摇头鼓颌者为闷疫。

八、瘟疫证候

瘟疫先寒后热状,日后只热无寒象,

舌苔白腻如积粉,昼夜发热日晡甚,

身痛头痛痛如劈,脉数不浮也不沉

:温疫有的临床表现为: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不憎寒。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头痛如劈,身疼,昼夜发热,日晡更甚,苔白如积粉。

九、瘟黄

瘟黄初起热恶寒,卒然肤尿眼黄染,

直视遗尿肢逆冷,舌蜷囊缩神昏谵。

:瘟黄的临床表现为:初起发热恶寒,随即卒然发黄,皮肤、小便、两眼白珠被黄染且深重,名急黄;严重者变证蜂起,或四肢逆冷,或神昏谵语,或直视,或遗尿旁流,甚至舌蜷囊缩,循衣摸床。瘟黄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坏死病。

十、七情内伤证候

喜伤心神举止乱,语无伦次心气散。

怒伤肝气血菀上,面红目赤口咽干。

郁闷胁痛头痛昏,怒伤肝阴薄厥犯。

思伤心脾气耗瘦,怔忡健忘又失眠。

忧伤肺脾气闭塞,情抑郁闷饮食减。

悲伤肺脏气耗伤,神气不足面惨淡。

恐伤肾气怵不安,酸软流尿月经乱。

惊伤心神精神萎,悸忡语乱神错乱

:七情所伤主要是伤心。伤心则见心气缓散不守,心神不安,举止错乱失常,语无伦次。暴喜可引起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

伤则见肝气逆,血菀于上,怒伤肝阴而暴厥(薄厥)。怒则气上,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或呕血,或饕泄。

伤则见心脾气耗,消瘦,怔忡,健忘,失眠。过思则伤脾而影响气机升降之枢,可致胃脘腹胀而纳呆便溏;过思则伤血而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伤则见肺脾之气闭塞,情志抑郁,闷闷不乐,饮食减少。

伤则见肺气耗伤,神气不足,面色惨淡。过悲可引起精神萎靡不振,气短乏力。

伤则见肾气亏虚,怵惕不安。恐极可致二便失禁,若伤精则骨痨痿厥,遗精。

惊伤则见心神被扰,神志错乱,情绪不宁。

十一、饮食所伤证候

饮食所伤恶心呕,恶闻食臭嗳酸腐,

胃痛痞满苔厚腻,腹痛如绞泻又吐

注:饮食所伤则恶心呕吐,所吐之物恶臭难闻,嗳呕酸腐,胃痛痞满,苔厚腻,腹痛如绞,吐泻交作。饮食所伤还见脉滑有力。

十二、劳逸所伤证候

过劳嗜卧又懒言,倦怠乏力饮食减。过逸肥胖喘促软,心悸气短行动难。

过劳所伤则嗜卧懒言,倦怠乏力,饮食减少。过逸则肥胖,动则喘促,身软乏力,心悸气短,行动困难。

十三、房室所伤证候

房劳阴虚腰膝软,眩晕耳鸣性功减,阳痿早泄遗滑精,盗汗心烦冷畏寒

:房劳过度则肾阴虚而腰膝酸软,眩晕耳鸣,性功能减退,遗精滑精,精神萎靡,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肾阳虚则阳痿,肢冷畏寒。

十四、金刃、跌打及虫兽所伤证候

金刃跌打出血痛,头晕骨折或红肿,吐血便血关节脱;抽搐苦笑破伤风。

虫兽咬伤麻(木)痛肿;狂犬(咬)对水声光恐。

注:金刃跌打所伤则出血,疼痛,头晕,骨折或红肿,吐血,便血,关节脱位。

 破伤风因外伤出血夹感风邪毒气,表现寒热惊惕,牙关紧闭,面如苦笑,筋肉抽搐,角弓反张等,此已患破伤风。

狂犬所伤者有恐水、恐光、恐声等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