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想放弃兴趣学习,家长到底答应还是不答应?

 明月峰林 2019-11-21

    强强快七岁了,特别喜欢毛笔,经常自己拿着毛笔蘸着墨乱写乱画,虽然自己写的字歪歪扭扭的,但也没有打压他的热情。看到他这么痴迷,我就和他的同学妈妈一起给他们报了个书法兴趣班。一开始,他特别喜欢上课,可是上了一个月后,他开始变得不耐烦,不想去上课了,甚至不想写字。对于孩子的这种反应,我早有预料,于是安慰了他几句,然后坚定地告诉他:“今天必须得上!既然报了名,就要坚持下去,妈妈会陪着你的。”“不去,我就不去!”他继续闹,然后感叹了一句:“大人真幸福,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小孩真不幸福,什么都要听大人的!”我告诉他:“很多事情你们小孩还不懂,不能做决定,就得听大人的!”

     也许有人不赞同我的做法,孩子不想学就别学了,干嘛非得强迫他,现在不是都再讲要“尊重孩子”吗?要和孩子做朋友吗?在全民鸡娃的现在,几乎每个孩子都会上一两个兴趣班。家长理由各不相同:孩子有天分/孩子喜欢/大家上就跟着上/升学能加分...孩子开开心心上,家长当然支持。当孩子想放弃的时候,是让他坚持还是继续呢?我们一个个来分析。

   有没有满足孩子的自主感?自主感,就是给孩子“自己当老大,自己做决定”的感觉。做决定的,全是大人,强强是一个执行工具,大人还时不时地强化一下其“工具性”,难怪孩子最后会反抗,生出放弃的念头。可能你会嘀咕,小事可以听孩子的,大事哪敢?他说放弃就让放弃,学什么都有困难,都放弃了还能干成什么?可见,光得到“自主感”并不一定能保证孩子有持续做事情的动机。这时就要谈到第二种心理诉求——“胜任感” 。


    有没有满足孩子的胜任感?这一点是指,对具体学习,孩子还有没有信心。他是不是觉得自己很棒、觉得自己能做到?这种感觉的获取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从内获取,孩子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厉害,有能力;还有一种从外部获取,像是别人点赞或者比赛得奖。最初的时候,我想是有胜任感的。他开始学是抱着玩的心态,发现天生比别人写得快,觉得自己厉害,发自内心产生胜任感。妈妈的赞美狂喜滔滔不绝,从外部给了他胜任感。此时,有信心挑战更难的要求。但是,学了一段之后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开始变得不耐烦,不想去上课了,甚至不想写字。这会儿正是父母帮孩子建立胜任感的好时机,但是很多父母第一反应却是揪着孩子自主感不放,“当初是你自己说想学的!怎么这会又反悔了!”看似有道理,实际没说到点儿上。其实,培养孩子的胜任感技巧更多。想从内部获取的话,就把大目标拆成小目标,比如一天写10个字,可以今天只写2至3个字,给他制定“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难度。比如告诉他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瓶颈期,坚持过了又会柳暗花明。再不行,考虑是否跟老师节奏不匹配,如果名师也难以沟通的话,就果断换老师。还可以靠外部获取,让他从你身上找到优越感,从而获取“胜任感”比如可以请他当自己的小老师,崇拜地听他讲课。像是让强强来纠正自己的写字动作,你再趁机大加赞赏,强化他的胜任感,他就会又有信心向上冲击了。

   有没有满足孩子的需要感?孩子有没有意识到是“自己需要”或者“别人需要”这个兴趣?注意,不是要你觉得需要,是要孩子觉得需要。就像强强想放弃,妈妈第一反应是自己需求没被满足:“我比你还辛苦,你有什么理由说放弃!”这潜台词就是,“你就算为了不辜负我,也要继续下去!”让孩子感觉,写字是为了大人,而不是为了自己,这正是在剥夺孩子自己的“需要感”。你可能觉得,兴趣可以帮助考大学,这不是孩子的需要吗?是,你是知道重要,可是孩子意识得到吗?孩子的切身感受就是“学不学我都照样上学,不用早起反而更舒服”,那他为什么要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父母越来越“尊重”孩子,常常喊着给孩子“爱和自由”的口号,要求与孩子平等对话,然而很多时候却是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很多父母口里的“尊重”,变成了“遵从”。于是,当孩子对舞蹈、书法、美术等感兴趣的时候,父母二话不说先报了班,然而孩子学了一段时间不耐烦了,想要放弃时,父母又遵从孩子的决定,说是听孩子的,给他自由。殊不知这是家长在“偷懒”,打着“爱孩子”的幌子。看上去是对孩子的尊重,实际上却是对孩子的放任,这是父母极度不负责任的表现。要知道,任何学习过程必然要经历一段枯燥乏味的阶段,这时候家长不“逼”孩子,让孩子“不想学就不学”,那么孩子的学习永远只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东学一下西学一下,永远体会不到深层次学习的乐趣,形成恶性循环。 久而久之,孩子只能什么都学不会,什么都做不成。

   如果不想让孩子长大后后悔,父母就要承担起责任,走在前面,成为孩子的引路人。告诉孩子,如果在人生的早期不好好学习,那么长大之后必然会后悔。在孩子想要放弃某项学习的时候,对他说一声:“孩子,再坚持一下,我陪着你。”

  如何做出选择?主要有三点:考虑孩子目前成长阶段可以发展什么。这个选择可以帮助他更好地成长吗?身为家长是需要不断去学习专业的知识,好的书籍、讲座都可以帮助你理清头绪。孩子的性格特点。一个非常内向的小孩你非要让他参加表演班,和天生爱表现的孩子同台竞技显然不合适。整体家庭氛围如何。书香世家的孩子自然会对阅读感兴趣,而如果有个爱好体育的爸爸,无形中也能给孩子传递出运动就是一种习惯,好过苦口婆心的劝说。因此,“兴趣班要不要停”?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你可以回过头来思考一下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兴趣班,这个特长。如果发现这项兴趣、特长并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那么不需要孩子提出,家长就应该喊停了。

   教育孩子这件事,从来就没有顺其自然;也没有一种能力,仅仅是天赋使然。孩子所有的成就,都是父母细心观察、精心栽培、用心引导的结果。对孩子的教育要讲究策略。你知道孩子在成长变化吗?你知道孩子现在在想什么吗?你会与孩子交流吗?许多家长别看在社会、在单位能言善辩,由于不知道亲子沟通技巧,说不到一起去,做不到一起去。

    要抓住关键谈。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如果家长谈话抓不到点子,整天泛泛地要求他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一见面就反复叮嘱“要好好学习”,成天将陈词滥调挂在嘴边,孩子不烦才怪!如果家长平时多观察,积极与老师沟通,多到学校走一走,了解一些真实的具体情况,那么一旦谈话,“某月某日某时某地某事”内容确凿具体,学生一下子被点中穴位,知道你在真正关住他,也不会狡辩托词了,再继续谈下去效果会截然不同。

    要集中起来谈。学生平时忙于学习,外面任务重,人累,回家你啰嗦,心累,没有喘息的空间,他怎么可能会与你心平气和的坐在一起呢。因此平时应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注意场合,一周或一段时间,找一个不受干扰的固定时间和地点将问题集中起来,家长提前备课,很庄重的与孩子坐在一起,要么不说,要说则集中起来一次说到位,有力度有深度。

    要针对问题谈。成长中的孩子不可能没有不足,而且不足表现在多方面。与孩子谈话不要奢望面面俱到,全面开花,集中性的针对一两个问题突破就足够。其他问题时机不成熟则不谈。谈的多,面拉得宽反而效果不好。要就事论事,孩子最忌提陈年老帐,与其他孩子攀比,胡乱联系,主观臆断。

    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不仅需要孩子勤奋刻苦,也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在孩子想要放弃时,发挥父母的“威严”管教一下,对孩子要求严一点,这才是真正地爱孩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