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河夫人(明代李从心之妻)

 木土土申 2019-11-21

   总河夫人是明朝工部尚书河道总督李从心的妻子王氏,后世人尊称(李总河老奶奶),河南省南乐县人,皇帝诰封一品夫人,南乐县志中有记载。王氏是王之纪的女儿,从小跟随父亲读书识字,知书达理,贤良淑德,继承了父亲的品格,不慕权贵,不贪虚名,嫁给李从心为妻。

  据南乐县志记载:王之纪,字振甫,号肃齐,屯留人,明初徙于乐,生而颖异及长博极群书,孝行纯笃,由贡导教四邑。所得俸禄赈贫掩骼,居平趾不历公门,齿不掛公事。所著有易经集问世,门人李从心私谥殁“贞孝先生”。

  李从心因幼年丧父,家中贫寒,以乞讨拾柴度日。有一日,他拾柴来到县城东南烟固屯。听到一间私塾里面传出读书声,激起了他对学习的渴望,低头看看自己衣衫褴褛,哪有钱读书识字,但是内心的渴望驱使他走到窗外长足而立。私塾先生王之纪发现后,并没有赶他走,一晃半年过去了,李从心每天都在窗外偷偷听讲,他这股好学的劲头感动了王先生,认为他是可塑之才,于是将他留下收为学生,将自己毕生所学全部教授给他。转眼数年光景,王先生的千金已到谈婚论嫁的年龄,说媒的倒有不少,但她一个也没看上,因为她已心有所属。认为李从心知书达礼,颇有文采,虽然衣着寒酸,却掩不住气宇轩昂,对他早已心生爱慕。王先生知道后,并不嫌弃李从心家庭贫困,把自己的亲生女儿下嫁给了李从心。到了婚期,李从心借了一头小毛驴,把王先生之女迎进了家门。

     婚后王夫人每天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以纺纱织布照顾生计,每晚借着微弱的灯火织布缝衣,同丈夫做伴,助他完成学业。夫妻俩男读女织,虽然日子清苦,但夫妻间相敬如宾,恩爱有加。丈夫读至三更,她也至三更;丈夫学至五鼓,她也到五鼓。若是丈夫因学业繁重要早些睡觉,她便劝道:“你我无甚指望,全望读书搏个功名,焉可贪眠懒惰。”就是丈夫读完书休息,她还要将手中活做完了,方才安睡。天色微明就起,做女红至日出,料知丈夫将起,她便去烧水,伺候丈夫洗漱,洗衣做饭,毫不要丈夫费心。虽隆冬酷暑、风晨雨夕,无不如是,没有一点怨苦之意。 

有一次从心看到妻子劳碌,对她感慨道:“为了我读书,家中过得非常拮据,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有时靠你外出要一些吃的,才能勉强度日。你孝敬长辈任劳任怨、培养儿女尽心尽力,日不停针、夜不住机,劳劳碌碌、耽饥受寒来维持全家生活;是人吃不得的苦,俱是你受尽,反叫我安居肆业,真是我为男子的万不如你。我何忍累你如此受苦,我寸心碎裂。你从今不要眠迟起早,我想放弃学业。”
     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 一根丝一根丝的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会丢弃成功的机会,迟延荒废时光。你要积累学问,自古道: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你看自古得志扬名的,哪一个不从困苦中得来?哪一个不持之以恒?如果中途放弃了学业,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况且洗衣做饭,织布纺纱,是我为人妻子应该做的事。你不要管我,你只一心读书,不要灰了志气。”李从心被他妻子的这番肺腑之言感动了,从此夫妇相劝相慰、携手共进,最终完成了学业。
      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万历十九年,李从心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万历二十年(1592),是大比之年,李从心有心去京赶考,怎奈囊中羞涩,有心无力。邻里乡亲听说后,无不慷慨解囊,这家几分,那家几文的,凑齐了他赴京科考的盘费。王夫人是多么不愿意自己的丈夫离开,但李郎是有才有识的伟男儿,总不能与自己终身相守在穷乡僻壤,她擦掉泪水,为李郎收拾行装,挥手送他赴京科考。

     李从心不负众望,三场会试,考中了进士,后官至工部尚书,他忠于朝廷,努力为国家做贡献,得到了皇帝的重用和奖赏,连妻子王氏也获得了一品诰命夫人的封赐。

   李从心及夫人王氏的事迹在民间代代传颂,族人建祠供奉,但历经战乱、时代变迁祠堂尽毁。

   后人李社香携三子为纪念李从心清正廉洁、王氏夫人一心向善,心系百姓,于二00一年开始出资购地,一直到二零零九年,历时八年,在南乐县南街李家祠堂原址恢复重建祠堂。让更多人了解李从心与王氏夫人,曾经为一方百姓排忧解难,一心向善、为民造福之事。名为“李总河庙”,且每年农历四月十一日庙会,善信拥挤,有求必应,香火旺盛不断,庙容壮观,善信千秋奉祀。

南乐县志

李从心画像

王氏夫人画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