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活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空间,而不是食物!

 跟我学中医 2020-08-17

早在自然科学之初,便出现了永动机的争论,一些科学家基于宇宙空间中无数物质系统没有可见的能量来源,却能够始终把自己保持在运动之中,从而称它们为“永动机”;不过,更多的科学家却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否定永动机的存在,不过,他们并不能解释众多星系、星体为什么长期秩序井然地运动?甚至直到现在,科学也解释不了这些现象。

中国是哲学大国,它能否合理地解释这些现象呢?答案是肯定的,按照中国的气一元论,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就连续着不对称运动的统一物质,万物都是在反抗这种不对称运动中获得了持续运动的能量。这显然并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因为按照气一元论,空间中的连续物质是在不断地有序和无序变换中存在的,物质不灭,它只有聚散,能量不灭,它通过连续物质紧张程度的变化在空间中流动。

西方科学为什么解释了系统现象,是因为它假定了空间是空无一物和对称的,当然从空间中获得能量是不可想象的,此时,它只有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单调地走向灭亡 。更重要的是,它假定了万物是由少数几种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组成的,这样一来,实体和空间就有了本质的不同,彼此之间产生关系是不可想象的。

而到了东方科学中,万物都是由同一种生命之流——气汇聚而成的,这里不仅包括可观察的实体,而且还包括看起来空无一物的空间,不同的只是实体是统一物质的有序形式,空间是统一物质的无序状态。当然彼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了,空间中的混沌物质可以组织起来成为实体有序的一部分,实体的物质也可以离散开来成为空间的一部分。正是物质系统和空间不断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才使物质系统长期稳定地存在。

万物如此,人体也如此,它和万物一样,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反抗能量的产生是它们持续运动的基础,这就象闭合线圈可以在变化的磁场中产生反抗电流一样。虽然磁场是看不见的,但线圈可以从中获得能量。

那么这种能量到底是如何来实现的呢?让我们从现代科学角度来说明一下:

自然是在变化中存在的,这不应该受人怀疑。因为地球围绕着太阳,月亮围绕着地球,都是椭圆形轨道,彼此之间的距离是周期变化的,根据平方反比的引力公式,引力肯定是周期变化的。这种变化就通过连续在空间中的统一物质的有序和无序周期变换传递过来,作用于地球上的万物,潮汐效应就是由此引起的。不过,大家往往只看到了海水的潮汐效应,却没有看到万物其实都是潮汐效应,只是由于水分子可以强烈吸收大自然能量,才使它的潮汐效应更明显。

水分子极为特殊,它氢键并不强,但自然变化的能量作用于它,氢键就会断裂,造成一个氢原子失去一个电子从水分子中游离出来,成为自由氢质子这种活化能量,而它又会作用于周围的水分子,并把这个水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转换出来,成为新的自由氢质子,以此类推,一种全新的能量传递方式就出现了。人受自然影响,主要是通过水分子,因为生物除了水最主要的成分就是有机物,它们都是靠氢键连接起来的,最怕自由氢质子的破坏,它会打断氢键,使有机物分解。

显然,人体一直这样分解下去人就完了,幸运的是,人体还有另外一种获得能量的方式,那就是空气中的氧,它通过肺的呼吸,血液的运输,运送到全身全处,和组织液中的自由氢质子化合产生水和能量,推动人体的运动。

自然变化作用于人体的水产生的自由氢质子这种活化能量在中医上被称为“水中之火”,相火。而由血液运送的氧在中医上被称为君火。只有君火产生不了人体的能量,只有相火也也产生不了人体的能量,只有君相和,即氢氧化合才能够产生能量,推动各脏腑的运动。

中医讲究人体的平衡,这里重要的就是氢氧之间的平衡, 如果氧多了,就会产生实火,即脏腑功能亢进;如果氢多了,就会产生虚火,即组织分解产生了能量。只有氢氧正好等比化合,脏腑的功能才是最好。

那么什么影响着人体这种能量的获得呢?

首先看水中之氢,它和自然变化有关,自然变化的速度快,产生的能量就多,自然变化的速度慢,产生的能量就小。

其次看血中之氧,它则和五脏六腑的功能有关。心是血液的直接动力,它当然影响着血氧的供应;肺关乎着血氧的交换,也会影响血氧的供应;肝脾影响着血液的质量,关系着血液的载氧能力,也会影响血氧的供应,还有肾,它是心脏的动力来源,当然也会影响着血液的供应。

过去我们总以为食物是人体的能量来源,强烈能量的摄入,这可以说是百病之源,因为人体的能量主要不是来源于食物,而是来源于自然。一个是自然变化作用于人体的水产生的自由氢质子,一种是通过呼吸从空气中交换来的氧,氢氧化合才是人体真正的能量来源。但是,它不仅受自然的影响,也受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的影响。自然的能量是不受人影响的,它只和人体的水有关,而由空气中获得的氧则受五脏六腑的功能影响,因此,人体的健康不仅受自然影响,也和五脏六腑的功能有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