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郡有学 起范文正——范氏义学创办及移建的考证

 苏迷 2019-11-21
《苏州日报》
2019-11-16 ——范氏义学创办及移建的考证

  高一鸣

  苏州为崇文重教之地。史籍有曰“吴郡有学,起范文正”,是说,苏州有正规的学校,是从北宋名臣范仲淹兴学开始的。

  范仲淹主张“善国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劝学。”他在家乡苏州办了两所学校:一是苏州府学,二是范氏义学。苏州府学,属为朝廷培养应举人才的官办学校;范氏义学,属让宗族弟子接受启蒙教育的私立学校。

  宋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抱病回家乡苏州设义庄、置义田、建义学。范公办义学,意在使范氏后辈均能“教养咸备”,历史学家与教育专家认为,范仲淹创办的义学,是我国最早的义务教育学校。

  “范氏义学”创办于何地何时

  苏州市景范中学校址,为范公创办范氏义庄旧址所在,但是否也是范氏义学的创始旧址?最近,学校与笔者联合编写景范中学校史,对范氏义学究竟创办于何地又于何时创办,进行了考证。

  元代文人牟巘为范氏义学有写《义学记》,中曰:“公登第立朝,为守为帅,以至大用,名位日盛,禄赐日厚,遂成义庄、义学……至元丁丑,主祭邦瑞、提管士贵共议兴学,卜地于吴县(天平山)三让里,距祖茔二里所,涓日庀工,为屋三十楹。”清末《吴县志》记有:“范氏义塾,在天平山。”

  一记一志均说:元代以后,范氏义学办学地址,在天平山。那范氏义学,初建时在何址?我们查阅了范氏族人编著的《范氏家乘》,在《遗迹考》中,记有“义学”目,曰:“义学,旧即义宅中为之。后经毁废。至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年)丁丑,主祭邦瑞、提管士贵改建于天平山之南,地名三让里。为屋三十楹。”“义学”所记,告诉我们:义学,最早是建于范氏义宅中,但后来毁废了,至元至元三年才改建于天平山麓的三让里。

  义学是在什么时候建在范氏义宅中的呢?在苏州碑刻博物馆中,立有《文正范公祠记碑》,中曰:“初公买田以赡族,而族滋大,立塾以教其人。”“范公刚办义庄时,尚没有立义学,而族滋大,范公才立塾以教”。宋皇祐元年,范公61岁。据《范文正公年谱》记,范公于“皇祐四年夏五月二十日,至徐州,甍。”范公去世时年64岁。那范公立塾的时间,要么在62岁,要么在63岁,也就是在宋皇祐二年(1050年)或宋皇祐三年(1051年)的两年里。由此推断:范公是在创办义庄后的第二或第三年“立塾”的。

  范公“立塾”是立在义庄的哪个地方呢?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陈荣照先生写有《论范氏义庄》一文,陈荣照先生推断说:义学即立在义宅的“岁寒堂”。《范仲淹全集》下册中附有《文正书院图》,“岁寒堂”绘在图中主要位置。“岁寒堂”是范仲淹的书斋,范公写有以“岁寒堂”为命题的诗,其中一首,有“于以聚诗书,教子修诚明”句,说明范公曾在“岁寒堂”为范氏子弟讲课。

  《范仲淹全集》中刊有《清宪公续定规矩》,其中定有读书方面的规矩:一是义庄奖励“诸位子弟得贡赴大比试者”;二是义庄选诸位子弟中“曾得解或预贡有士行者”作为应举范氏子弟的教授(教师)。《清宪公续定规矩》还规定“岁寒堂除科举年份,诸位子弟暂请肄业,余时不得于内饮宴安泊”,这进一步说明,“岁寒堂”是科举年时应举范氏子弟读书的地方。

  范氏义学于何时移建天平山

  在元牟巘写的《义学记》及清末《吴县志》中,我们知道了范氏义学自元代起就移建在了天平山。那是在元代什么时候呢?

  《清宪公续定规矩》中,有记“伏自南渡之后,虽田亩仅存,而庄宅焚毁,寄廪坟寺,迁寓民舍。”是说:自(康王赵构)南渡建立南宋政权后,范义庄只有田亩还保存着,而庄里的宅院都焚毁了,范氏族人都躲到(天平山),寄住在仓库、坟屋和寺庙里,或迁居在民舍中。《范氏义庄题名碑》更具体记曰:“(南)宋庆元时,苏州城内义庄、义宅、义学毁于兵。”

  《范氏家乘》的《遗迹考》“义庄”目中,记:“公创置,即于义宅中设义庄,收贮田租赒给群族。后更兵毁,改置于天平山,与义学相连。”是说:范仲淹在(苏州城里)义宅中创置的义庄,原来是从义田中收贮田租接济给群族,因兵乱而毁了,只能把义庄改置在天平山,与已迁移于此的义学连在一起。这一记载告诉我们,在义庄因兵乱迁移到天平山时,义学就已在天平山了。

  那义学是什么时候正式移建在天平山的?牟巘在《义学记》中,说“至元丁丑,主祭邦瑞、提管士贵共议兴学,卜地于吴县三让里,距祖茔二里所,距祖茔二里所,涓日庀工,为屋三十楹。”是说,因苏州城里老遇兵乱,元代时的义庄负责人(主祭邦瑞、提管士贵)干脆在天平山大兴土木建造义学了。那移建时间:元丁丑年(1337年);移建地址:在天平山距离范氏祖茔二里地一个叫三让里的地方(在今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校园内)。

  牟巘在《义学记》中,用翔实生动的文字,描绘了移建后的义学校园风貌:“会讲之堂匾曰‘清白’,东斋曰‘知本’,西斋曰‘敬身’。外辟室为教谕偃息之处,疱湢廪会、蔬茹之圃咸在。外为周垣,匾其大门曰‘义学’,清溪松竹之间,昉闻弦诵之声。”

  天平山麓范氏义学的后续状况

  1987年,苏州市第二十二中学(景范中学当时的校名)在翻建校门时,施工人员在泥土中起出了一方石碑,石碑的碑额有《范文正公义庄义学蠲免科役省据碑》字样。

  校方查了资料,证明这是一块立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的石碑。碑文讲的是元代江淮等处行尚书省(行政管理衙门),对范氏义庄义学提管范士贵所递交状子审理的行文凭据,讲述了地方政府同意免除范氏义庄义学的徭役杂役,并加以扶持。

  碑文说“范士贵……系先贤范文正公的(嫡)孙。见充平江路学职,兼管本族义庄义学勾当”,说明牟巘写的《义学记》中,提到的“主祭邦瑞、提管士贵共议兴学……”中,那个“提管士贵”确有其人,而且是范仲淹的嫡孙。碑文也见证了自范氏义学移建到天平山后,范氏后人一直殚精竭虑维护义学的正常运行。

  至明朝,张益撰《重修文正书院记》,中曰:“……苏郡实宋太师魏国文正范公桑梓之里,而其先陇、义庄、义宅、义田、义学咸在。”说明在明代时,范氏义学仍然存在。清末《吴县志》记曰:“范氏义塾,……今(清末)废。”证明在清末“立停科举,倡办新学”浪潮冲击下,范氏义学废除不办了。而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木渎乡绅钱仲梅先生为传承范公重教之风,在义学遗址附近的夏家浜,创办了木渎市立金山初等小学校(吴中区范仲淹实验小学的前身)。

  2019年3月,江苏省政府公布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苏州“范氏义庄旧址”名列其中,其后,有“范氏义庄旧址”介绍文字:范氏义庄旧址……为北宋范仲淹家族义庄及范文正公祠原址。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以苏州灵芝坊祖宅创立范氏义庄,制定章程,购置义田,用作宗族公产周济族人,并附设义学供族人子弟免费入学。

  这一段介绍文字,是以政府名义正式认可:在范氏义庄旧址中,确实附设有供族人子弟免费入学的义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