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意思!“新客”回门,看清朝的南阳人咋说

 刘沟村图书馆 2019-11-21

南阳是楚汉文化、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兼融并蓄的文化积淀,造就了南阳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

方言俚语是南阳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皇粮国税博物馆里,收藏着清同治年间一位姓孙的书生使用南阳方言俚语所作的一篇陪“新客”吃回门宴的戏谑之文,读来妙趣横生。

据皇粮国税博物馆馆长谢总喆介绍,此作品集是在征集地方区域社会生活文献史料时征得的,对研究清代南阳语言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俚语撰文 谐趣横生

清同治乙丑年九月十五夜,家住宛北的孙书生做梦在新店圪坦头村其三舅母家陪“新客”吃回门宴,见其三舅母家的新女婿及“架礼”二人极为拘谨,不吃不喝,呆若木鸡,顿觉好笑,遂以宛北俚语戏作一文以嘲之。这篇文章被孙书生收录在其作品集《进吾往也》中,原文如下:

乙丑年九月十五夜,梦与圪坦头三舅母陪新客。宴不甚好,而二客亦作态装假,不肯饮食,乃作俚语嘲之。向三舅母念,为其所戏打而醒。犹记其词,甚俚而趣,急起命笔书之,以博一笑。

肉片、皮卷,白萝卜丝、红萝卜块;果盈盈,酒满盏;种种陈设,客还作假,一个个耷拉住手,梦僧住眼,圪寝住头,吐鲁住脸。又不争你一分、欠你一点,又没伤捐你、煞得罪你,那为什么像是生气?愁眉不展,澄酒不吃一盅,黄酒没喝半碗,筷头自叨两根,条缸自咬一点。想是家中受骂、学里挨板,没头出气,向我使脸。

乡中每值年节,新客回门,装模作样,不吃不喝,恍若有得罪之者。仆性疏略,每苦此等客难陪,所以遇新客,每力辞之。然未尝作词为文以嘲之也,即古人嘲笑之者,亦不甚多。今于梦中偶得此词,甚谑而谐,亦平日不满此等人者久耳!

这篇使用南阳方言俚语所作的戏谑之文,没有使用文绉绉的文言文语言,而是使用当地流行的方言俚语一气呵成,谐味十足,读来妙趣横生。

俚语,即民间非正式、较口语化的语句,是百姓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通俗、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语句,地域性强,生活味浓。该文在记述乡间见闻时使用俚语,文辞诙谐幽默,言语合辙押韵,实乃一篇难得一见的乡俚小品文。

一篇短文 满满民俗


这篇乡俚小品文分前言、正文、后语3部分。前言简述梦里陪“新客”,见两位客人过分拘谨,从不随便谈笑,故作此文,并念给三舅母听,被其戏打而醒。

正文描述两位客人的拘谨之状,“耷拉住手,梦僧住眼,圪寝住头,吐鲁住脸”,这16个字把“新客”及“架礼”极为拘谨的形象刻划得既生动又形象。其实,这种状态一般是装出来的,毕竟新女婿第一次出席岳父家的正规宴席,如果过于放松,会被人小瞧。因此,新女婿出席回门宴时,大多会装出此种文雅、拘谨之态,但若过于拘谨,“呆如木鸡”,则引人发笑。

中华民族自古至今讲究礼仪。新女婿出席回门宴,一定要带上各色礼物,以示尊重。新女婿初见岳父母及妻家老亲旧眷,必须要穿戴整齐,如果亲自携带四色礼、八色礼,肯定影响形象,于是就有了“架礼”这一角色,俗称“架礼的”。新女婿出席回门宴,其岳父母家族亲戚必定敬酒,这时就由“架礼的”出场,或替喝酒,或巧妙周旋。

南阳民间所邀请的“架礼的”,一般是男方家族中的长辈,或是德高望重的乡贤,或是亲戚朋友中能说会道、酒量较大的体面人,俗称“排场人”,或称“酒缸”“酒瓶子”。“架礼的”不但要替新女婿喝酒,还要会打圆场。该文所提及的“二客”,一个是孙书生三舅母家的新女婿,另一个就是“架礼的”。该文中的“架礼的”竟然如此拘谨、不善言辞,估计也是一个读书人。

作者在后语中说:“乡中每值年节,新客回门,装模作样,不吃不喝,恍若有得罪之者。仆性疏略,每苦此等客难陪。”可见,当时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作者对此颇有看法,觉得对方装腔作势,既害苦自己,也害苦陪客之人,便做此文来讽刺这一现象。

细品方言 浓浓乡愁

该文作者孙书生生活在新店乡圪坦头村周边,因此,文中的方言俚语以及回门宴婚俗偏重宛北一带。圪坦头村位于新店乡北部,与方城县博望镇毗邻,村名沿用至今。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方言俚语作为一个地区的地方语言,也是受地方区域社会生活文化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这篇嘲讽新女婿在回门宴上过于拘谨、过于责己的小品文,使用的方言俚语通俗易懂、谐趣十足,虽然略显粗俗,属于非正式语言,通常用于非正式场合,但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意境,更接地气,更有乡土气息,对于研究清代南阳语言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