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仁性”“天性”似天平两端,平衡相融方是人生

 九州君子好人 2019-11-21

“仁性”与“天性”之间的平衡与相融

——从《论语》、《庄子》的比较视角看“何以成人”

儒、道两家思想为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之显学,首先它们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深刻地形塑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性格,影响着历史变迁与时代发展进程。其次,儒、道二家思想更有其深厚的现实意义。如今的中国处于社会结构性转型之中,思想文化以及各种价值观之间的内外张力难免会引发一些失序、矛盾与冲突。在此语境下,追溯文化之本源,重新理解并审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华无疑大有裨益。儒、道二家思想乃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最为璀璨夺目的两颗明珠,它们各自有着自成一派、逻辑自洽的思想体系,以“人与世界”这一哲学核心问题为立足点,并由此延伸发散,阐明了对于理想人格的基础、人类生存方式、生命的价值意义等诸多问题的看法。

然而,我们也需认识到,儒家、道家思想虽说不是两个完全泾渭分明的思想学说,但是它们在很多方面还是

显现出不容忽视的差别。这是因为,儒道二家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与建构方式还是存在根本差异的——儒学以“仁”为核心,重视实践理性;而道家以“道”为理性,重视思维理性。从一个宏大视角出发,儒、道思想都是关于“人”的学说,人始终是一以贯之的主体,因此两派思想都紧紧围绕“主体修炼性”这一核心问题,所谓“主体修炼”,即主体规定性的赋予和主体价值的增益,在主体人格完善的基础上追求主体与对象的统一。只不过孔、庄求得主体人格完善的方式不同而巳。孔子主张充实主体,庄子主张损减主体。(1) 落到一个较具体直观的层面来说,儒学强调人的“仁性”,道家强调人的“天性”。在此文中,将分别以《论语》、《庄子》为载体,对儒、道二家学说进行比较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仁性”与“天性”在具体层面的分野,最后将落脚于现实意义,关注“仁性”与“天性”的相融过程,以及我们该如何对两者之间进行平衡与维持,进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与发展。

一.《论语》中的“仁性”——人的社会属性

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仁”。何为“仁”?“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这只是对“仁”的较粗浅认知,是“仁”这一纷繁复杂思想体系中的冰山一角。为了能尽力厘清“仁”的内涵与外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探究:在儒学语境下,如何看待、处理人和自身的关系,此为自我认知范畴,解决的是自我同一性问题;如何看待、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此为社会认知范畴,解决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同一性问题。人与自身、人与外界(包括他人与社会)这两个维度大致塑造了儒学对理想人格的探究、追寻的整体图景。

在儒学思想体系中,对个人的关注与认识主要是落脚到人的精神、理性层面,强调一种实践理性。“修身”是人完成主体认知并使自我日臻完善的主要途径,“仁、义、礼、智、信”,“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无惧”这一系列散见于《论语》中的格言语录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儒学对人道德、良善性等内在品质的看重。人人都应该内省,“慎独”,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修炼完善自身德性,以期能抵达“君子”之境。

至于如何看待处理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儒学认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集合,他总是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中,随时都与他人、社会发生着联系。因此,人不应仅仅是一个单独纯粹的个体,他具有多重社会角色,同时更重要的是,他必须要努力扮演好这些角色,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尽到自己对他人、社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在自我同一性以及个体与社会同一性这两个问题中,前者的解决往往是以后者为基础和前提的。一个人对自身的认知评价,对自身意义的追寻和探明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评价的影响。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导出这么一个结论:在儒学视野下,人的“仁性”被赋予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社会本位优位于个人本位,人的自然属性寓于人的社会属性之中。

之前曾提到,“仁”可理解为“爱人”,那么这种“爱”是否意味无差别的、同等的爱呢?实际上,儒学主要主张的是一种有差别、有次序的“爱”。儒学视野下,世界万物都应该是有次序等级之分的,礼乐制度、人伦秩序都是儒学对次序、等级之分持肯定态度的体现。只有当万物界限、次序分明,并且都能各居其位,各行其是,那么社会秩序会井然有致,将会抵达“治”的境界。

二.《庄子》中的“天性”——人的自然属性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它与儒家相同,都是关注人类自身的学问,与儒家将落脚点放在人的道德、仁性所不同,道家主要着眼于人的内在天性,主张“怡情”与“自适”,主张顺其自然,任意而为,在对自我与本真的思索探寻中发掘并顺应自己的天性,强调一种思维理性。

因此,不难看出,在道家思想体系中,对人的关注与认识主要落脚到人的本我与天性层面,儒学强调“修身”,并且要达到最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因此在儒学范畴内,人的自我认知实际上就是人以社会为标准并不断规训自己的过程。而在道家范畴,自我认知就是一个摆脱“心为形役”,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过程。

那么,再看人与社会的关系的问题,儒家认为,人应当也必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自我价值往往体现为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与意义为个人赋予附加值,人在生存中寻求超越,人的生命是达成意义的手段与方式。而道家似乎不那么看重“名声”与“社会评价”,它主张“无用之用”,“有用”“无用”的评价标准从不取决于社会等外在因素,人只有首先回归本我,顺应天性才能算真正获得了存在。因此人是先超越而后生存,人的生命本身就是目的。在这种情形下,人的个人本位实际上是优位于社会本位,人本身即是目的,而不是达到某种意义的手段或工具,人的自然属性成为一切的宗旨。

道家有关“齐物论”的观点也是显著区别于儒学的一点。《庄子》中呈现出道的世界和物的世界之区分。在物的世界中,各种物之间千差万别,人对物有着不同的评价与对待,由此会滋生出偏爱、偏见、欲望,以致最终可能陷入“心”与“形”的紧张关系。那么如何破解这种局面呢?道家认为,我们应该用心去破除、抹平万物之界限,由“物的世界”进入“道的世界”。当然了,这种齐物观点不可粗浅理解为客观世界中万物的毫无差别,这是不可能的,实际上,齐物观点更应该理解为一种个体的生命态度,它是个人以一种逍遥心态应对纷繁复杂社会以求自适的处世哲学。

三.“仁性”“天性”的冲突、相融以及其现实意义

上文已经介绍了不少“仁性”与“天性”,也就是儒道二家的区别及分野,但这些主要是从理论学说维度来探讨的。那么儒道二家,或者人的“仁性”与“天性”的矛盾冲突在现实层面又有何体现呢?面对这些矛盾冲突,我们该如何平衡与维持二者关系,并最后达到相融之目的?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探讨的现实意义。

“仁性”与“天性”的冲突首先体现在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冲突,这也是二者的冲突核心之所在。“仁性”主张人的道德与良善性,主张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与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社会本位的体现。“天性”主张返璞归真,回溯自我,不以社会、道德、他人等外在程度为评价标准,强调“天人合一”,这无疑是一种个人本位的体现。

“仁性”与“天性”的冲突还体现在秩序与自由的冲突上。如果说“仁性”关注秩序与人情,那么“天性”则主要关注自由与本真。“仁性”强调“修身”“内省”,强调“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强调礼乐制度、人伦秩序的存在以及个人对等级次序的遵守,这些都有利于建立并维护一定的秩序。而“天性”强调“怡情”与“自适”,强调个人天性的充分发挥,这无疑是在追寻并呼吁心灵与天性的自由。

“仁性”与“天性”的冲突还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二者在现实层面就是彼此相悖的二律背反呢?事实上绝非如此,“仁性”与“天性”虽然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显著区别,但二者还是有许多共通之处,关键是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并摸索出一些整合原则,一些将二者中庸平衡的方法,并且我们还应身体力行,最终逐渐实现二者的相融与统一,使其更好地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指导。

首先,二者的融合能造就一种更好的处世态度。儒学的处世的原则为“积极入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乃是一代代士人的终身所求之目标。与之相比,道学似乎更多了一点“消极避世”的味道,“心远地自偏”,主张心灵的逃避才是真正的逃避。然而,如果我们仅仅执着于其中的一种学说,一味地“入世”或着一味地“处世”,实际上都可能会导致某种深刻的痛苦。在这种时候,我们不妨兼具儒道,在对仁性孜孜以求,向外探求、实现生命意义、价值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对天性的回归,向内寻找本真的存在。

除此之外,二者的融合还能为我们更好处理自由与秩序,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些有益借鉴。首先,社会的运行需要一定秩序,如果一个社会没有秩序,那么无疑陷入一种混乱、无序状态,丛林法则将会盛行,在这种情况下,自由的实现无疑也似空中楼阁一般。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秩序对自由具有保障、防范功能。另一方面,自由对秩序的维护、促进也具有重大作用,每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自由与个人利益,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社会发生合作与调适关系,正是在这个过程之中,一种稳定的秩序得以逐步形成。

小结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两派思想,儒学、道学思想内容极为深厚广博,因此本文主要从重点部分入手,尽力以“仁性”、“天性”为关键词概括儒道思想,并以此为中心延伸发散,对儒道二家进行一些关键层面的分析与比较,并希望以此为理论基础,进一步探讨儒道二家在现实层面的具体冲突、相融过程及其现实意义。

如今的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高歌猛进的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化思想的二元调适问题,现代多元价值观的冲突问题将长期存在。研究儒道学说,兼收并蓄,采两家之长,以此来指导我们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