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拖拉、磨蹭、发脾气,被妈妈亲测有效的绝招都在这了!

 夜幕白 2019-11-21
今天这篇文章,为大家详解这6大问题,提供的具体方法来自有道数学社群中的父母亲测有效:
  • 早晨起来拖着不刷牙洗脸怎么办?
  • 晚上到点不肯睡觉怎么办?
  • 到点不吃饭,吃饭慢吞吞怎么办?
  • 一进游乐场怎么叫都不走怎么办?
  • 看动画片上瘾,没完没了怎么办?
  • 孩子拖拉磨蹭已成恶习怎么办?

早晨起来拖着,
不刷牙洗脸怎么办?
儿童心理分析:早期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静止状态的,会忽视变化的过程。

☞比如:儿童能够明白出门时候的这个状态,时间是早了还是晚了,至于出门前需要刷牙、洗脸跟出门之间是什么关系无法理解的,无法理解到我出门早是因为刷牙洗脸快,我出门晚是因为刷牙洗脸慢。多数孩子需要到8-9岁,才能够理解变化的关系

解决方法:
  • 引入事项转盘,将变化的过程分解为逐个任务。每完成一项,就将指针拨到相应位置,指引儿童依据指示完成整个动态行为过程的记录。
  • 如果是儿童洗漱特别拖拉,家长可尝试提前20-30分钟告知孩子:我们7点30就要出发上学,你要自己看好洗漱时间哦,到点我们就出发。如果到时间孩子还没有洗漱完,就穿衣服出发,让孩子自己感受承担自然后果。

晚上到点不肯睡觉怎么办?


儿童心理分析:儿童认为大人在晚上说该刷牙了、该上床了,这些话语所代表的意思都是“不能玩了”、“玩耍的时间结束了”。可是儿童心理仍然希望继续玩,所以对这些话语都会表示出抗拒不配合。

解决方法:
  • 家长只需要转换自己的表述即可,跟孩子说:我们现在先洗漱,洗漱完我们还有很多时间,可以上床接着玩/讲故事呢!
  • 让孩子不再把刷牙、上床跟不让自己玩联系起来,自然不会抵触,愉快去完成上床前的洗漱。上床后可以适当调节灯光,孩子都会慢慢入睡。

到点不吃饭,
吃饭慢吞吞怎么办?


儿童心理分析:对于饥饿冷暖的生存,家长总帮孩子去看是不是饿了、是不是冷了,儿童的自我意识就丧失了。

解决方法:共同制定家庭规则,约定好家中吃饭的时长与收拾的时间,其余时间没有饭菜与零食提供。

例如:约定每顿饭的吃饭时间是30分钟,30分钟到了就收拾餐桌,任何人都不能再吃饭了。将规则制定好之后,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在上面签名,然后贴在明显的位置,彼此监督遵守。

孩子可以选择吃或者不吃,或者吃的快慢,到点后要准时收拾,让孩子自然承担饿肚子的结果。


一进游乐场,
怎么叫都不走怎么办?


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大脑在发育之中,不能做到快速进行任务切换,从一件事情转移到另外一件事情的时候需要充足的缓冲。

例如:成人在遇到事情时,可以迅速从一件事切换到另一件事,比如你正在工作,老板叫你有事,你可以立刻从自己做事中间出来去做另外一件事。

但儿童不同,正在玩的高兴,要叫他走,注意力无法快速转移出来,大脑就会不舒服,会表现为发脾气、哭闹,或者直接无视大人的话。

解决方法:如果想让孩子从玩耍的兴奋中转换出来,家长需要帮助孩子缓冲掉正在集中的事情。

提前15分钟应告知孩子15分钟后要回家,并给他看看表,提前10分钟、5分钟的时候,又要分别再次提醒。这样循序渐进逐步过渡,孩子就很容易接受。也可以配一个计时器,让孩子自己装着,到点的时候会响起来。


看动画片上瘾,
没完没了怎么办?


儿童心理分析:觉得到底看多久是父母来掌控的,想办法与父母争夺自己看电视的时长。

例如:通常都是儿童看动画时间不短了,父母出来说:你已经看了很久,不能再看了。儿童会再央求一下说看完这集等等。然后就是一场父母和孩子的斗争,最后以父母强行关电视不欢而散结束。

解决方法:合理运用定时器,时间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父母能够控制的。

可以跟孩子约定看动画的时长,孩子看动画片之前,可以自己设定好时间,时间到了,定时器响了就会自己关掉电视,不会跟父母纠缠,更不会把这种情绪责怪在父母身上。

孩子已成恶习,
以上都无效怎么办?
如果拖拉、磨蹭已成习惯,常规方法都无效,解决办法有两个关键点:

1、父母不要直接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将原因转化为客观因素。

如果父母总是从主观出发,强制要求孩子这个要这样做、那个那样规定,孩子会特别抵触,形成逆反心理。家长应该依靠客观事物,逐步平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不良情绪和抵触心理,让孩子慢慢形成自我约束和规则。

例如:怎么说都不听,非要一直看动画片,家长可以采用关掉电闸,说突然停电了;玩pad游戏上瘾停不下来,家长可以将ipad电量设置到20%左右,pad使用一阵就没电了,就没办法玩了。

停电和设备电量,这些都属于客观事物,孩子不会将情绪和不满发泄给父母,只能自己接受与消化。

2、将儿童的事务决定权交由家中的一个人全权负责。

现在家庭中,老人带孩子常常出现妥协,导致孩子更多出现一些行为问题,父母也不好进行管理。老人也明白自己的行为不太好,但是又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管理。

这种情况可以将儿童事情的决定权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例如可在家庭会议中说明,孩子的事情都由父亲决定。

奶奶在遇到无法处理的情况时可以给孩子说:我们打电话征求一下爸爸的意见,看是不是可以。孩子就不会形成对待不同人的不同模式,形成区别对待的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