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骁:认识中药原理的新角度

 杜子桐 2019-11-21

导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古来中药功效多有“取类比象”之论,本文马骁老师提出“功能指向性化学物质群”概念,从新的角度认识中药原理,融汇中西之学,未来医药必有殊途同归之径,值得探索学习。

多年以来,对中药原理的研究,几乎都集中在寻找某种“有效成分”上,成果差强人意。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医家在几乎没有任何生物化学知识的情况下,根据一定的原则来使用药物,在很多时候竟然能取得精准的疗效——这背后的用药原则正是我们研究中药的宝贵线索。这需要我们综合运用更多学科的知识,用一种更高的眼光来进行研究。

一、“功能指向性化学物质群”概念的提出

金代大医家张元素在《医学启源·用药备旨》中总结植物药的植株部位的功效:

“凡根之在上者,中半以上,气脉上行,以生苗者为根;中半以下,气脉下行,以入土者为梢。当知病在中焦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经曰:根升梢降”

这就是说,把植物的根茎分成两个部分,一是与地上的生长部分相连接的,所谓“生苗者”,也就是他所说的“根”,这部分可以引导人体的气血向上运行;二是完全处在土壤之中且向下生长的,也就是“梢”,这部分可以让人体的气血向下运行。

清代医家汪昂在《本草备要·药性总义》中的总结更为细致,他说:

“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气薄者降而收,气厚者浮而长,味厚者沉而藏,味平者化而成。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凡药根之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药之为枝者达四肢0,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之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各以其类相从也”。

也就是说,如果植物的质地效轻薄,那么就会引导人体气血向上,质地较密实,则会引导人体气血向下;植物的枝梢可以影响人体的四肢末端,植物的表皮可以影响人体的皮肤,若是中间空的可以让人体气血由内向外发出,若是中间密度较大者则会帮助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是为“各从其类”。

这种根据药物在植株上所处的部位、密度大小、形体特征来判断其临床效果的方法,被称为“取象比类”。追溯其理论来源,当出自《易经·系辞》: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以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来审视的话,古人认识中药的这种取象比类的方法乃是一种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是“结构概念”和“辩证思想”统一互蕴的反应,并不具备科学上的意义。自近代西学东渐以后,这种认识方法很快被中医界抛弃,建国后至八十年代,出版的中医教材和著作里几乎完全看不到此种思想和言论,取而代之的皆是药物使用的临床经验,偶有讲述原理之处,也都以某种有效成分与化学反应为根据。

最值得讨论的地方也正在于此:现代科学从本质上是排斥这种文化上的结构主义的,可“取象比类”的用药法则在临床应用当中却并非虚无缥缈,相反,它有着令人惊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比如治疗头目上的疾病,所用药物大多质轻且薄,比如桑叶,藁本,菊花,薄荷,从来没有质重之物,所采用的药物也多是生长在植物的顶部或上部,比如各种花、叶等,从没有使用植物根部的。若治疗腿部疾病,采用的药物也都是质重之物,比如牛膝,续断,狗脊,从没有质轻且生长在植物顶端的花、叶类药物。若病人身体瘦弱,需要补养,采用的补药几乎全都是植物身上形态饱满且质地坚实的部分,比如储存营养的块根、块茎,地黄、山药、黄精都是如此,从没有采用植物身上轻薄的部分。

这一规律,不得不让人猜想其中的道理之所在。因为这不太可能是文化约定所致,医学实践关乎生死,历代医家最讲究实际,若有很多药物疗效很好却因为不合乎某种文化约定而遭到冷落,那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且中药理论的发展本来就是伴随着大量的实践进行的,选用药物时看似有“取象比类”做为指导原则,却无不是大量实践的总结。因此,我们要用新的眼光去审视中医用药的原则。

在这里,我尝试提出一个认识中药原理的新视角,就是“功能指向性化学物质群”的概念。

“功能指向性化学物质群”指的是植物体内可以使植物细胞按某种功能性需求进行生长的化学物质群。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山药块根的丰满。

山药是一种常用中药,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它的形体特征是饱满厚实,质地坚密。

这里应该考虑的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它长得这样饱满呢?我们知道,有很多植物的根部是纤细的,无论营养多么充足,都不可能长得这样饱满,这里面必然有某些要素在起作用。要生长成这种形态,就要把从土壤、水、空气中吸收到的营养物质集中到这里,并且保证营养物质在这里大量留存而不会很快被消耗掉。是哪些因素使山药可以达成这种目的呢?

不是物理作用,不是电磁作用,更不是神仙的妙法,只有生物体内的化学作用才是唯一合理的答案。而这一过程是复杂的,因为既要引导营养不会集中到山药的茎、叶部而是集中到根部,又要保证根部储存的营养是最适合根部需求的,比如根部完全不需要的叶绿素就不会在根部合成,但是根部所需要的蛋白质、氨基酸、酯类成分、多糖成分却能在这里合成,更要保证这些营养能够稳定地留存在根部,而不是很快消耗或流失——这绝不是单独某一种化学物质、某一种化学反应能够独立完成的。

要实现这一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功能,必然要很多不同的化学物质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也并非各自独立的,它们要协同合作,每种化学反应都必须适量,不能多也不能少,各自的先后顺序更不能乱,因为在生长期和成熟期所需要的体内化学环境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植物的每一个部位,以及这个部位的每一个生长阶段所具有的性状及功能,都不可能是单一的有效成分造成的,而是一个完整而协调的“化学物质群”造成的。由于这些化学物质群具有明确的功能指向性,是为了达成某些具体的目标而存在的,因此我称其为“功能指向性化学物质群”。

当然,不仅限于山药,而是每一种植物、植物的每一个部位、这个部位在每一个阶段要想实现某种具体的功能,都要依靠一个特定的“功能指向性化学物质群”。

第二个例子是巴戟天根系的延伸

第二个例子是巴戟天根系的延伸,这和山药块根的丰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药巴戟天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生长于地下的根。同样是根,它看起来和山药却很不一样,山药的形体丰满厚实,巴戟天的形体却不是滚圆饱满的,而是细长状,向地底深处蔓延。

和我们讨论山药时面临的问题一样:巴戟天的根长成这种蔓延状并非无由,它从土壤、空气和水里面吸取的营养必须要向巴戟天根部的尖端集中,让尖端不断地生长,而且这生长不能象山药那样呈横向生长,必须是呈纵向生长,在生长的过程中还要克服土壤内部的压力——也就是说,巴戟天的根部所含有的化学物质群必然能让巴戟天实现这些功能。

我们讨论的重点并不在这里,而在于这两者的药用价值与其外部形态密切相关。山药,《神农本草经》称其

“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

 临床中常用其作为补药,使形体瘦弱的人长得丰满。巴戟天,《神农本草经》称其

“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本草备要》称其“散风湿,治风气、脚气水肿”, 当代大医家焦树德先生在《用药心得十讲》中称其“有强筋骨、祛风湿的作用”,擅长治疗“因风寒湿痹引起的腰膝疼痛或腿部肌肉日渐软弱、消瘦等症”, 临床中可以用来改善下半身的血液循环。

两者的功能与其外形的关系在于:山药内部的化学物质群要实现的一个功能是让营养在体内积聚,而被人吃下去以后也可以让人体内的营养积聚停留,从而使身体长得丰满;巴戟天内部的化学物质群要实现的功能则是防止营养在某一处停留,不断地向地底更深处蔓延,它被人吃下去以后也可以让人体下半身的血流更加通顺,使原本停留于下半身的一些有害物质不再滞留。

这就让我们很自然地做出一个猜想:一种生物有什么样的外部性状,体内就有实现这种性状的功能指向性化学物质群,而这种功能指向性化学物质群在进入人体之后,也会对人体产生同样或相似的作用。

不仅是山药,其他植物的变态块根,几乎都可以让人体某部位长得更加丰满、结实,比如黄精、地黄、何首乌,而像巴戟天一样长得纤细且蔓延性很强的植物,几乎都可以让人体某些部位的气血更加通顺,比如各种藤类,在中医实践中,人们发现几乎所有的藤类植物都具有顺通气血、改善循环的作用,但没有哪种藤类植物能够像山药、黄精那样,可以让人体某部位长得更加丰满、结实。

二、“功能指向性化学物质群”与中药“取象比类”的关系

当然,如果仅从植物的形状上来说似乎显得有些单薄,下面从几个不同的性状和因素来进行分析。

(一)药物在植物体上所处的部位与药性的关系

生长在不同的部位,需要实现不同的功能,比如前面提到的山药和巴戟天,由于是根部,所以不需要实现将营养物质携带至植株的上部的功能,相反,植物的各种花、叶却需要将营养物质携带至植株的上部,而这都需要各自一整套功能指向性化学物质群来实现。

看似巧合的是,经千百年实践,中医发现植物的花、叶等长在植株顶端或上部的器官,比如菊花,密蒙花,辛荑花、紫苏叶、桑叶、薄荷叶等,都能对人体上部有直接作用,而长在植株下部的根茎,比如地黄,牛膝,续断等,都能对人体下部起作用。

也就是说,植物的器官在自己植株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就意味着它可以引导营养物质到达对应的位置,而这种功能是由其体内的功能指向性化学物质群实现的,将其制成药剂进入人体后,也能影响人体实现相同或相近的功能。

(二)药材的质地与药性的关系

不同的植物之间、同一植株不同部位之间,都存在密度上的差异。比如同样是茎部,郁金、三棱、莪术的密度就很大,质地非常细密,而通草、川芎、木通的密度就很小,质地非常疏松。植物的某一部位并非想长得细密就能长得细密,如果要生长得密度大、质地坚密,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让吸取的营养物质在这一部位停留;第二,质地越坚密,意味着对体液循环的阻碍也就越大,植物的体液在此种环境下能够顺畅地循环,必须要依赖一种特殊的功能指向性化学物质群。

在中医临床上,用来破瘀血的植物性药物全都具有密度大、质地坚实的特征。这里所说的瘀血,多是指凝结于血管中的物质(比如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陷入的红细胞),甚至包括肿瘤——这些物质滞留于血管中,使周边区域的体液循环所面临的压力和阻力增大,从而严重影响体液循环。郁金、三棱、莪术、田七这类克服了高压力、高阻力环境下循环问题的植物可以帮助人体解决这一问题,而质地疏松、无需克服此类问题的植物,比如通草、川芎、木通、红花却不具备这一功能,虽然它们也能帮助人体改善体液循环,但是在治疗此类疾病时只能作为破血药的辅助品。因此,中医临床中治疗陈旧性瘀血和肿瘤时,选用的活血药总是以质地紧密的为主。

(三)药材的气味与药性的关系

“味”是中医理论对药物认识的一个重点,中医认为具有特定气味与味道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功能。早在《内经》中就有此类思想: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这一思想到后世发展得更加完备,比如清代医家唐容川称

“辛主升散,而辛之极者则主温降;酸主收敛,而酸之极者则主涌吐”。

这里说的“辛”并不单单指辣,它包括一切发散性强的味道,也包括芳香的味道。中医认为“芳香化湿”,故藿香、香薷、砂仁、白芷等药物多被用来解决体内循环不利引发的症状,以及夏秋季的传染病。

这种气味自然是由特定的化学物质造成,现代科学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化学物质几乎无一例外都能增强植物体液循环,同时杀灭很多细菌,而那些让人觉得气味平淡的化学物质却不具备这种能力。

中医虽然不懂化学,但经过千百年的观察与实践,最终也选用了含有强烈发散性气味的植物用来增强体液循环和防治传染病,比如苍术、藿香、川芎等。具有比较意义的是,这些辛烈、芳香类药物从来不可能用于补养,能用于补养的全都是气味平淡的,比如山药,沙参,旱墨莲等等,而此类药物也从来不被用来改善循环和防治传染病。

戴维·巴斯在《进化生理学》中,介绍了Paul Sherman提出的抗菌假设,也就是具有辛烈与芳香气味的植物很可能具有强大的抗菌功能:

“香料能够杀死食物中的微生物或者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而且能阻止毒素的生成。这样,香料就帮助我们人类解决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生存问题,即避免因摄入某些食物而生病或死亡”。

同时,戴维·巴斯还综合了很多美国学者的实验成果来支持这一假设:

“在30种已经做过严格分析的香料中,每一种都能杀死多种产生于食物中的细菌。你试着猜猜哪些香料是最有效的杀菌剂?它们是洋葱、大蒜、多香果和牛至(又名小叶薄荷、奥勒冈草、披萨草,解表,理气止痛)。在实验室试验中,这四种香料都能杀死每一种单独的细菌”。 

芳香类药物从来不是靠某一种化学物质来实现其气味和效果,也是多种化学物质协同合作,其主要目的有二,一是杀菌消毒,二是增强植物的体液循环,这样可以建立细菌难于存活的环境。

当然,如果是花朵的话,还具有招引蝴蝶、蜜蜂等昆虫前来帮助授粉的作用。植物生存的环境并不相同,比如湿度不同,温度不同,接触到的有害菌群的侵害方式不同,帮助授粉的昆虫不同,因此构成芳香气味的化学物质群自然也有所差异,这就导致施用于人体时产生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四)药材的生长环境与药性的关系

植物在一种特定的环境里生存,自然需要特定的功能去适应这种环境,趋其利,避其害。

中医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特性并加以利用,比如水稻,它生长在水饱和的环境里,根部可以说是完全泡在水里。这样的生长环境,对一些植物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土壤里过多的水分会让植物根部的细胞得不到足够的氧而死亡。

水稻之所以能在这种环境里生存,是有原因的。从结构上看,水稻从叶片到茎杆、再到根部,整个植株之内存在着一个完整的通气组织,通气组织在水稻的植株中具有连续通气空间,叶片将氧气吸收进来以后,可以把它一直输送到根部。

但是,有通气组织做为通道是一回事,能让这个通道在水饱和的环境里依然顺利地进行循环是另一回事,毕竟,在水的整日浸泡下,细胞若想保持内部化学物质的浓度,就必须要有一整套化学反应,以保证土壤中的水分不会过多地停留在体内,换言之,它必须保证进入细胞的多余水分能够快速排出去。

而水稻的根,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糯稻根,在临床里面可以有效地解决人体的体液潴留问题,帮助体液潴留的区域排出多余的水分,让体液恢复循环,比如当代医家何炎燊老先生喜用糯稻根治疗肾病导致的水肿。而与此同时,几乎没有哪一种生长在沙漠、干旱地区的植物具有这种能力。

(五)药材采摘时所处的生长阶段与药性的关系

千百年的中医实践早已证明,同样的药物,采摘于春天则有利于人体气血的疏通,而采摘于秋天的话,疏通人体气血的效果要差很多比如说,要想改善手臂处的循环,嫩桑枝要比老桑枝效果好。

植物的某个部位在生长期和衰老期所需要实现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处于生长期时,植物的细胞要想复制、增生,就要冲破原有组织结构的阻碍。既有结构是非常坚实的,要保证新生的细胞获得足够的生长空间,既有结构就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疏通,为了实现这种功能,自然需要一整套化学反应来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因此,这一阶段的植物,尤其是植物上处于生长状态的部分必然具有可以实现此种功能的化学物质群,施用于人体,也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

当然,并不是单独哪一种性状就必然对应着某种医学临床上的功能,每一种植物的每一个部位、器官都是一个综合体,同时具备着生存环境、所处的位置、形状、气味、生长阶段等属性,这些属性彼此既交互影响,又协同合作,而人们以之为药材时,通常是选取最终表现得比较明显的属性。正如唐容川所说,

“芙蓉花何以不主散而主收,旋覆花何以不主散而主降?答曰:此亦视其形气而定之也。芙蓉秉秋金之气,而质又胶粘,故能收敛,为箍疮妙药。旋覆花滴露而生,花又微咸,故主润利去痰。他如枇杷叶之利、槐枝之清,皆随气味偶然异用,非枝叶花之本性也。故凡花多散头目之邪,头目居上,而花居茎梢之上,气更轻扬,故多归头目,而散其邪也。甘菊花气香味平,散头目之风邪。金银花散阳明头目之风热。辛荑花散脑鼻内之风寒。密蒙花散眼内之风邪。总见花在梢上,故上行头目”。 

中药的取材范围很广,并不只有植物,还包括动物药和矿物药。由于本文意在提出“功能指向性化学物质群”这一概念,以此来解释某些中药的有效性,而不是要全面地阐述所有中药的原理,因此矿物药不在此文讨论之列。

动物药的起效原理和植物药也是一样的,因为动物的某一器官要想达成某种功能,也必须通过一系列协调配合的化学反应才能实现,比如虎骨,其密度远远高于牛、鹿等大型食草类动物的骨骼密度,多年以来,中医以之治疗骨伤,效果绝非其他动物的骨骼可比。至今为止,几乎所有关于骨虎成分的研究重点都是“含有何种成分”,而不是这些成分间的比例、会造成的化学反应。

虎骨的高密度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要让包括钙、磷、炭酸根等原料最终聚合成高密度状态,不但比其他动物骨骼具有更高的密度,还要保持住这种高密度状态,同样需要一个“功能指向性化学物质群”来协同合作才能实现。

再比如各种虫类,生长于地下潮湿环境并且能保持极高行动力的虫类几乎都可以用来治疗风湿,因为风湿是以怕风、怕冷、怕湿、活动不利为特征的疾病,而生活于阴冷潮湿环境中还能保持高行动力的虫类体内必然含有特定的化学物质群,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来对抗这种环境,免受其伤害。蚂蚁,蜈蚣,乌梢蛇,土鳖虫,潮虫,莫不如此,几乎没有例外,而那些不是生活在此种环境中的虫类,或行动力较差的动物,如蜘蛛,蚕,蜻蜓,贝类等,则没有这种临床效果。

三、“功能指向性化学物质群”概念的意义

从上面的几组生物性状与药用价值的比较来看,中医对药物“取象比类”的认识与临床应用并非无由,虽然“取象比类”并不是中药有效性的科学解释,但临床实践却显示这一规律(或者说这一现象)并非虚无缥缈。如果我们使用“功能指向性化学物质群”的理论,就可以很容易理解中药有效性的根源所在。

虽然以现代科技水平,要探明一种中药的“功能指向性化学物质群”究竟是如何组成、如何协同工作也绝非易事,但在可预见的将来,应该是可以实现的。此种方法的意义并非仅在于给中药一个合理化解释,更可以解决中药标准化的问题,甚至于推进病理学的发展。

和单纯由化学制剂组成的西药相比,中药的“标准化”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同一种中药,因品种、产地、采摘季节、施肥状况、当年气候的不同,药用价值会出现很多明显的差距。道地药材的供应始终是制约中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医将毁于中药”的警示在近年也越发引人关注。

一方面,优质药材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医生在处方时,有时并不知道病人会通过何种渠道抓药,甚至对自己医院、诊所的不同批次的药材也无法准确了解其质量,因而很难把握合适的剂量,这无疑也是中医现代化的限制。

而通过研究中药里面与药性相关的“功能指向性化学物质群”,则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利用工业手段生产相应的制剂,既解决了药材资源的问题,又解决了用量精确度的问题,更因为制剂服用的方便性,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汤药煎熬麻烦、服用困难的问题。

另一个重大意义是可以由“反推”的方法来发展病理学。我们通过一种药材的性状、生长环境、生长阶段,来推测其具有的能力,就可以推测它在人体内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不是某种单一的化学反应,而是以实现某种功能为指向的一系列联动、协调的化学反应。由于中医千百年的实践早已总结出常用药物可以精确地改善何种症状,因此,可以由此为线索,以药材所含有的功能指向性化学物质群为依据,来反推此种症状的病理,从而获得病理学上的突破。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