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知识必学:麻黄

 谷山居士 2019-11-22
麻黄辛温归肺膀,发表镇咳平喘良
感冒发热头身痛,痰饮咳嗽风肿瘴
自然界有很多的物种都是很奇妙的,尤其是中草药,它们同一植株的很多部位在应用上有着千差万别的变化,有的是全株入药,有的是用根,有的是用叶,有的是用茎,有的是用果实,有的是用种子,有的是用花,也有的是用其中的一两个或几个部位等等。
有些中药是各个部位合并使用的,有些中药是分开使用的,有些中药是既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的,因为同一种中药,不同用药部位,功效不一样,有的甚至截然相反,麻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主产于山西、河北、甘肃、内蒙古、新疆。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本品气微香,味涩、微苦。以干燥,茎粗,淡绿色,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生用、蜜炙或捣绒用。麻黄药性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而麻黄的干燥根和根茎入药则为麻黄根,麻黄与麻黄根同出一源,均可治汗证。然麻黄主发汗,以发散表邪为用,临床上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麻黄根主止汗,以敛肺固表为用,为止汗之专药,可内服、外用于各种虚汗。
对于此,民间还流传着一段传说:相传麻黄原来的名字叫做无叶草。因为它茎枝细长,有节如竹,叶片退化,只有少数膜质鳞叶,所以人们将它称作无叶草。用这种草治病,根和茎的作用不同。其茎能够发汗,而根却用以止汗,虽同是一物,作用恰好相反,一旦混用,就会造成麻烦。
有个医生在治疗一个出虚汗病人时,混淆了“发汗用茎,止汗用根”的原则。竟让病人服用了大量的茎枝,结果虚汗未止,反而大汗淋漓,筋惕肉瞤,以致亡阳而毙命,惹出了很大的麻烦。人们为了记住这一教训,便把无叶草改称为麻烦草,因为麻烦出在茎枝上,而茎色黄绿,故此后来改名麻黄。
▲麻黄根
这个传说是让我们注意鉴别麻黄与麻黄根的功效,当然,麻黄的名称由来不是这样的,麻黄茎细长圆柱形而微扁,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若放置日久,则变为黄色。传统认为麻黄以陈年者为佳,故所用者多见黄色,因以“黄”为名。茎表面有细纵走棱线,手触之有粗糙感,故冠“麻”之名。俗以表面粗糙、不光滑者曰“麻”,例如:“这种纸一面光,一面麻。”
麻黄“发汗用茎,止汗用根”,李时珍:“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而根节止汗效如影响,物理之妙不可测度如此。”其中奥秘,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虽不可测度,但亦是古人“取类比象”的结果。正如唐容川所说:“麻黄必用苗,以其苗细长中空,象人毛孔,而气又轻扬,故发汗直走毛孔。亦有麻黄根者,则以其根坚实而味涩,故能止汗。苗空则通,根实则塞,亦阴阳通塞互换之理。”
《本草正义》:“麻黄发汗,而根节专于止汗,昔人每谓物理之奇异。不知麻黄轻杨,故走表而发汗,其根则深入土中,自不能同其升发之性。况苗则轻杨,根则重坠,一升一降,理有固然。然正惟固是一体,则轻杨走表之性犹存,所以能从表分而收其散越,敛其轻浮,以归还于里。是固根荄手束之本性,则不特不能发汗,而并能使外发之汗敛而不出,此则麻黄根所以有止汗之功力,投以辄效者也。”
历来将麻黄作为解表第一要药,其发汗作用强于一般的解表药,素有发汗峻剂的说法。尤其是与桂枝配伍以后发汗力量更强,这是一种协同作用,也是相须配伍所产生的效应。根据李时珍的经验,“服麻黄自汗不止者,以冷水浸头发,仍用扑法即止。”由于麻黄发汗作用强,所以服用麻黄以后,李时珍又提醒人们,“凡服麻黄药,须避风一日,不尔病复作也。凡用须佐以黄芩,则无赤眼之患。”
清·黄元御《长沙药解》:“麻黄,味苦、辛、气温,入手太阴肺经经、足太阳膀胱经。入肺家而行气分,开毛孔而达皮部,善泻卫郁,专发寒邪。治风湿之身痛,疗寒湿之脚肿,风水可驱,溢饮能散。消咳逆肺胀,解惊悸心忡。麻黄发表出汗,其力甚大,冬月伤寒,皮毛闭塞,非此不能透发切水湿痰饮,淫溢于经络关节之内,得之霍然汗散,宿病立失。但走泻真气,不宜虚家。汗去阳亡,土崩水泛,阴邪无制,乘机发作,于是筋肉瞤动,身体振摇,惊悸奔豚诸证风生,祸变非常,不可不慎!”
麻黄还可以治疗腰以上水肿病证,李时珍在主治病证中有“水肿风肿”的认识,一般认为还是以上部水肿为宜。麻黄的特点就是上开肺气以发汗,下输膀胱以利水。《本草纲目》引《名医别录》载麻黄有“治好唾”之说,李时珍并未对治疗“好唾”进行解释,但现有医家认为乃是“治好睡”,即多眠、嗜睡,临床并有个案报道,对此湖北中医药大学王绪前教授认为二说均通,可供临床参考。
明以前,使用麻黄多有“去节”之说,如《伤寒论》的麻黄汤中麻黄后有“去节”的记载。其所以去节,是因为麻黄的节有止汗的作用,但因为去节较麻烦,故现在临床一般是不去节的。去根则是因为麻黄根有止汗的作用,不利于麻黄发汗,故应去节、根。此外,“水煮十余沸,以竹片掠去上沫。沫令人烦”,煮麻黄要先去上沫,是因为麻黄上沫令人心烦,但现在多不去沫,煎煮时方便的话还是尽量去沫好些。



本文为中国药店原创/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