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宣王中兴,跌宕起伏勉为其难,难逃西周悲剧收场的命运

 林响溪 2019-11-22

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于流亡地"彘"(今山西霍州),太子姬静得以继位,是为周宣王。周厉王执政加上共和行政,时间超过五十年,西周始终处于动荡不安中,导致周王室的威信一跌再跌。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宣王中兴昙花现

81.1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的政治根基

国人暴动和十四年蛰伏给周宣王留下了深刻警示,所以宣王继位后,任用召穆公、仲山甫、尹吉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等贤臣辅佐朝政,积极消除厉王暴虐政治的影响,缓和国内外不安定局面。

宣王下令修复公室、广纳谏言、整饬吏治、安顿百姓、整备军力、修缮武器;兴畋狩礼乐,效法文武成康诸王遗风,使周王室权威很快得到了恢复,并通过一系列对外征伐,重新获得诸侯的拥戴。

周宣王生平主要功业,在于讨伐侵扰周朝边境的少数民族势力。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宣王中兴昙花现

81.2周宣王的历史评价较高

一、征南夷

宣王二年(前826年),周宣王就迫不及待地征伐侵犯江淮的淮夷。他命召穆公及卿士南仲、大师皇父、大司马程伯休父等率军讨伐淮夷,沿淮水东行,使淮夷方国中最强大的徐国臣服,开始朝觐周朝。(参看《诗经·大雅·江汉》)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宣王中兴昙花现

81.3江汉平原主要在湖北省中部

同时,宣王还命方叔率师征伐侵犯江汉地区的荆蛮。有不少文章认为荆蛮即芈姓楚国,但根据《诗经·小雅·采芑》的记载,明显可看出荆蛮为未开化民族(蠢尔蛮荆,大邦为仇),并非周之封国楚国,而是周昭王时就讨伐过的"楚蛮"一支(荆楚意通)。

南征战事进行得十分艰苦,直至宣王十八年,南方各方国才全部迎接王命,并进献贡物,至此周王朝恢复了对江汉、江淮地区的影响力。宣王将新征服的南土赐给战争功臣召穆公、申伯和仲山甫等人,这些事迹都记载于《诗经》中。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宣王中兴昙花现

81.4小雅·采芑;毛云,菜也;就是苦苣菜

如《诗经·大雅·崧高》就是周宣王大臣尹吉甫送别申伯之作,歌颂申伯辅佐周室、镇抚南方侯国的功劳,同时叙述了宣王对申伯的优渥封赠及礼遇。

(喜欢研究西周历史的朋友,强烈建议读读《诗经》,尤其是《大雅》、《小雅》,反应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十分有价值。)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宣王中兴昙花现

81.5《诗经》的史料价值不逊于文学价值

二、伐西戎

周室自中衰后,周边的戎狄部落便不断侵袭周朝,特别是西北的猃狁[xiǎnyǔn](即犬戎),经常寇边,直接威胁周都镐京。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宣王中兴昙花现

81.6猃狁即犬戎,居西北,崇拜狼或白犬,善骑射

宣王四年,周宣王任命秦仲(西周时秦国国君,当时并不强大)为大夫,攻西打戎,却不幸兵败被杀。这对一心恢复国威的周宣王和新崛起的秦国而言,都是奇耻大辱。很快宣王又命秦仲之子秦庄公兄弟五人伐西戎,最终大胜。

宣王五年,周宣王御驾亲征,以重臣尹吉甫为将,发起对猃狁、昆夷、薰育等少数民族势力的战争。尹吉甫作战勇猛,先在彭衙(今陕西渭南)击败猃狁,继而追击至太原(今甘肃平凉、庆阳一带,不少文章将此误认为山西太原),迫使猃狁向西北退走。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宣王中兴昙花现

81.7秦庄公五兄弟为父秦仲报仇

西征胜利后,宣王令南仲戍守朔方,保卫边境周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小雅·出车》和《小雅·六月》就表达了军士和百姓对西征胜利的喜悦和对战争英雄的赞美。

经历了十余年的征伐,周王室的权威逐渐增强,起到了震慑天下的作用,原本离心离德的诸侯又开始恢复朝觐,使周王室威势大振,史称"宣王中兴"。如:宣王十二年春,鲁国国君鲁武公携长子公子括、少子公子戏朝见周宣王,说明周王室恢复了对东方诸侯的控制。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宣王中兴昙花现

81.8《诗经》中有不少诗歌提到猃狁

笔者在阅读宣王中兴的资料时,总有个疑问。周厉王时已衰弱不堪的周王室(国库没钱、天子被逐),为何能在宣王继位第二年就能恢复实力、征伐四方?

真相很可能是,古人记录这段历史时,刻意回避了共和行政对宣王中兴的影响,宣王早期的强盛受益于共和行政时期的政治遗产,否则国家怎能这么快就恢复元气?

但"共和行政"在古代实在是一个特殊存在,不管任何一个朝代的史官、史评家都不敢褒扬共和行政的功劳,因为害怕因言获罪。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宣王中兴昙花现

81.9周国武器装备远超四夷,战车复原图

宣王中兴,是共和行政时打下的政治经济基础和宣王早期军功相结合的成果。但西周社会中各种矛盾依然存在,周宣王也没能把握机会完成中兴大业,其在位46年,中兴期主要集中在前半段,在挥霍完共和行政的遗泽后,宣王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前几代周王的昏庸老路。

以前文所述鲁武公朝见为例。周宣王喜爱公子戏,想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大夫仲山甫劝阻宣王说,废长立幼不合旧制(宗法制)。周宣王不听,执意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同年夏,鲁武公回国后去世,公子戏继位,是为鲁懿公。(见《史记·周公世家》)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宣王中兴昙花现

81.10鲁国姬姓,西周山东地区的重要封国

宣王二十一年,公子括之子伯御与鲁人攻杀鲁懿公,伯御被立为鲁君,史称"鲁废公"。

宣王三十一年,周宣王讨伐鲁国,杀死鲁废公伯御,立鲁懿公的弟弟公子称为鲁国国君,是为鲁孝公。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宣王中兴昙花现

81.12鲁国为周公旦后人,因周宣王干政长期内乱

周宣王因个人喜好,武力干涉鲁国内政,破坏了周朝的立国之本--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导致鲁国陷入多年内乱,加剧了周王室近亲诸侯之间的嫌隙,导致周宣王声望大减,诸侯从此多有违命之举。

宣王二十二年,周宣王又在没有建立大功劳的情况下,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这是西周时期的最后一次分封,实际上王畿已无地可封。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宣王中兴昙花现

81.13周宣王也是有名的“扶弟魔”

不久后,周宣王宣布不再举行"籍田礼"(宣王不修籍於千亩)。"籍田"即为王田,是直属于周王管辖的田地。宣王之前,每年春耕时节,天子都要举行藉田礼,鼓励农人耕种;到宣王时,由于连年战事,无暇顾及农事,再加上大量公田私有化,井田制已难以继续,藉田礼实际上已名存实亡,于是宣王宣布废除藉田典礼。

有不少文章认为"不修籍於千亩"是周宣王放宽山林川泽的控制,是宣王中兴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属于误读文献资料,将宣王中后期发生的事情误认为是宣王前期,所以得出错误的历史结论。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宣王中兴昙花现

81.14反映古代籍田礼的浮雕

虢文公曾有谏言,但周宣王拒绝了。宣王这一决定究竟是顺势而为,还是无奈之举,现在已不好考证,但绝对不是其改革措施之一。这项决定表明宣王已经认可了公田的私有化,也表明了西周的井田制已遭到严重的破坏,西周的经济基础彻底动摇了。

宣王执政晚期,中兴之志大减,常深居宫中贪图宴乐,但征伐四方的行动却未停止。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宣王中兴昙花现

81.15周宣王后期生活腐化,贪图享乐,屡征不胜

三十一年,伐太原戎,不克。

三十六年,伐条戎、奔戎(今山西夏县西南),又归失败。

三十九年,周军伐姜氏之申戎,两军战于千亩 (有争议,大致在今山西与陕西接壤地区,此处千亩既为地名,也应是周王籍田的边缘地带),周军大败,宣王调去作战的"南国之师"也全军覆灭。

《国语》认为周宣王千亩之败源于"宣王不修籍於千亩",《史记·周本纪》等也采信了此观点,实际这是后人对周宣王不"崇敬天地"行为的谴责,并不是千亩之败的真正原因。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宣王中兴昙花现

81.16代表西周最高武力的宗周六师成周八师

宣王伐申戎时,国力因多年征战早已衰败,就连讨伐申戎的部队都是从新封的南国之地征召的,而未出动周朝闻名天下的"宗周六师"或"成周八师",说明西周此时人口和军备也出现了问题。

而被讨伐的申戎也不是善茬,不要因为其名字中带"戎"字就认为它是少数民族势力。其实申戎之申国也是西周初年封国的姜姓诸侯国之一。

早期申人是炎帝后人迁居戎地(今陕西米脂县及以北地区)后戎化的姜戎。在先周时期,姬姓周人便与申人世代通婚,周太王之妃、王季之妃、周文王之祖母等皆称"太姜",即是该族人。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宣王中兴昙花现

81.17千亩之战申侯国应在山西,南阳应为申伯国

西周时期的金文资料显示,当时至少有三个申国--"西申、东申、南申",历史上一直认为这是一个申国前后迁徙所致。

但近年来通过对清华简《系年》和"南申伯彝器铭文"分析,西周时期应该同时存在三个申国,一是周平王宜臼的娘舅家--"西申侯国",西周灭亡的元凶;二是出身于西申,在周宣王时屡立战功,被封在河南南阳的"南申伯国",南国之师就出自南申;三则是千亩大战中大败西周南国之师的山西"东申侯国"。

东申侯国实力强劲、底蕴深厚,应该与山西地区的戎人融合,习俗戎化,所以被周人称为"申戎"。南申伯的"南国之师"对上东申侯的"申戎之师",以惨败告终,也把中兴之主周宣王打下了"神坛",对周王室的打击很大。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宣王中兴昙花现

81.18清华简成为近年来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资料

东申侯国在之后的历史文献中极少出现,最终的命运已不可查,多半为少数民族所灭或同化。

周宣王执政后期穷兵黩武,一再征发兵徭,遭到诸侯和大臣们的反对,平民和奴隶大批逃亡,大量籍田荒芜。千亩之战失利后,周王室实际控制的国土范围大大减少,人口流失问题也更加严重。

周宣王心急如焚,就准备搞一次人口普查,一是为了开发新的征税项目,丰盈国库;二是要掌握周国此时人口状况,解决国家兵源不足的问题。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宣王中兴昙花现

81.19周宣王时进行了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

《国语·周语》记:"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此处太原,乃是空旷的原野之意。就是把所有人都集中到一块空地上,统计人口的意思。

周宣王不行籍田,"料民于太原",是因为井田制瓦解后,在王田上耕种的农民越来越少,使得周王朝的财政收入受到了很大影响。料民之后,周宣王准备开始征收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税兼人头税了。

因此"料民之举"与厉王革典一样,都损害了贵族即平民的利益,所以宣王的改革也遭到了抵制。大夫仲山甫谏曰:"民不可料也。"大概原因有两点:

一是与礼法不合,过去在井田制下,平民紧密依附于土地之上的,有多少土地就有多少人口,根本不需要搞人口调查,现在料民说明国家礼法已破,天子威信更家衰弱;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宣王中兴昙花现

81.20古代信息闭塞,国家数据十分机密

二是人口数据在当时属于国家机密,一旦泄露会将周国的真实实力(人口、税收、兵源等 )展现在诸侯和四夷面前,不利于王室震慑四方。

周宣王没有接受仲山甫的谏言,仍然进行了人口普查。不过最终宣王还是没敢推行新的"税改方案"。

西周宣王一朝,历史上虽有"中兴"之名,但是学界对此历来褒贬不一、评论各殊:或曰西周之亡盖因厉王专利,续而"宣王即位,不籍千亩"、"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所致,"宣王中兴"显然是名不符实;或曰宣王有赫赫武功,"德行国富、人民殷众",是一位中兴之主。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宣王中兴昙花现

81.21关于宣王中兴的话题还会持续很久

近年来,更有学者视周宣王为有远见的果断英主,是顺应土地私有化的改革家,各种观点林立,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

不管评论如何,周宣王的中兴可谓昙花一现,其晚年的各种作为,使得周王室再度失去声望,也失去对诸侯的军事威慑力,加深了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嫌隙,彻底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根基。

此时已经没有太多办法能阻挡历史向前的车轮了,西周两百多年的基业即将毁于一旦。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如果侵权立即删除。)

搜索

复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