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刷脸支付所刷的脸其实是数据组成

 共享充电宝 2019-11-22

我们很容易被电影中的场景误导,以为识别人脸时会直接存储用户的照片。但是实际上,用户的照片在采集后就会被转化很多次,最终变成很长的一串数字。这串数字中就进行脸部验证;最后,用户正对拍照界面,系统自动比对,验证通过后再从相关支付账户中扣款。由于在支付过程中,既要“刷脸”,也要输入手机号,不少用户认为步骤过于复杂,还不如直接扫码更便捷。既然如此,支付机构为何还要增加“输入手机号”等辅助验证步骤呢?其实,这就是因为“将人脸作为单一验证因素”的技术难度更大,缺乏危机意识,结果必然是‘温水煮青蛙’,等到感知到威胁的时候已经晚了。记载了用户面部的特征,当然,我们是无法从中直接看出些什么的。在认证身份时所进行的付宝推出首个刷脸支付产品“蜻蜓”。三个月后微信对标“蜻蜓”推出刷脸支付机“青蛙”。


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停止,一项技术的成熟总会伴随另一项技术的兴起,这就是世界科技发展进程,不会停歇!

当“蜻蜓”和“青蛙”搅动刷脸支付市场时,许多人不免生出这样的疑问,二维码都已经普及了为什么还需要刷脸支付?

支付市场因需求而变

说实在的,在移动支付普及、线上线下建立联系这件事上,二维码真的是功不可没。毕竟在此之前,线上归线上,线下是线下,二者毫无联系。二维码的出现,用传播学祖师麦克卢汉一句有名的话讲就是,工具即人的延伸。

当人越来越习惯于手机,手机也就不知不觉地成为了身体的一部分。在技术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将手机变为人的钱包,就成为再水到渠成不过的事情。

相较于现金支付、刷卡支付,不得不说,二维码的普及确实给全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针对线上线下两种消费的体验感受来说,线上消费的流程通常是挑选商品,自动结算。

而到了线下,其他环节暂且不提,挑选商品,到了最后还得分拆为一件一件统计,再进行结算,两相对比起来,就显得冗余不少。

更何况,线下场景如传统超市排队长、结账慢等诸多问题,反观线上消费的实际体验就要舒适很多。

而刷脸支付的诞生,不仅解决了传统线下体验感差,还在不断地为打通线上线下,转型智慧零售做尝试。

我们来举个例子,当你出差或者去旅行的时候,到机场或者住宿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身份证忘记带了,这时候你的脸就是你的身份证,那时候我们的体验感是最佳的!以后自然会优选选择有刷脸的店面!


刷脸是支付媒体的变化。

在互联网出现以前,远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以前,从原始的贝币到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方孔钱,货币起源至少有四千年历史至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诞生引发了支付模式的进一步变革。我们历经从银行卡、快捷支付、条码支付到二维码支付的演进过程。现在,我们正在接受从二维码到刷脸支付的改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