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富有:看孩子上学的女人

 老鄧子 2019-11-22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人们意识和观念的转变,农村有一部分人想方设法把孩子往城里的学校转,最不行的也要转到镇上的中心小学,有的走捷径,直接就让孩子上城里的幼儿园,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择校热”“转学潮”。农村学校越建越好了,教学条件越来越好了,师资力量越来越来越强了,学生却越来越少了,似乎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因为老百姓有选择优质教育的权利,毕竟城乡的差别是很大的。

在这种大背景下,就滋生出一种职业,一大群看孩子上学的年轻的女人,他们就把把孩子从幼儿园一直跟到考上大学为止。这些女人从庄稼地里和打工的工地中走了出来,进入了城镇,融入到城镇当中,成为城镇中的一种特殊的群体。她们大多数租了房子,有少数是在城镇里买了房子。她们当中有的有一定的文化,能给孩子辅导辅导,而有的几乎没上过学。她们就这样自然而然的成了“城里人”。她们不再去田地里风吹日晒,抡着锄头去除草,挥着镰刀去割麦;不再去工地上顶着烈日搬砖头,站在高楼上绑钢筋。她们有老公挣钱,不缺经济来源;家里的门有公公婆婆看,庄稼活有公公婆婆干,喂猪养鸡有公公婆婆料理。她们几乎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和生活负担,只是每天给孩子做做饭,接送接送,算是一种极轻松的工作了。

但任事情都不能一慨而论,她们当中大多数真心实意是为了孩子着想,为了孩子在良好的环境里成长,接受优质的教育,成就将来,改变命运,改换门庭,光宗耀祖。她们有的就在城镇一边看孩子,一边打工,或摆个小摊,做点小买卖,还有的从家里带来了手工活做。我曾见过一个年轻的妈妈,从家里带来麦草秸,就一边看孩子一边掐草帽辫子,辛辛苦苦挣点钱,贴补生活,以减轻家庭的负担,减轻老公的压力。

可有的女人,看人家进城镇看眼热,她们以转孩子为借口,实际是为了“转自己”,把自己从条件艰苦的农村,从长年打工的工地转到灯红酒绿城镇,以图刺激以图享受。

这些把自己和孩子一同转入到城镇的女人,除了做饭接送孩子外就去逛街、跳舞、逛商场、挑化妆品,挑名牌的时装,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上微信聊天,搞自拍发朋友圈、发快手,搞直播……对孩子的学习不大上心,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顾老公在工地上风雨无阻、日夜加班艰辛,也全然不顾家里老人年迈体弱,忙里忙外。

学校放了寒暑假,她们之中有的依然不肯归家,孩子嚷着要回家找爷爷奶奶,找小朋友去玩,可他们留恋繁华舒适的城镇生活,不肯回家。地里的麦子黄了,年迈的老人忙不过来,她们却无动于衷,找些理由不回家,让孩子报个舞蹈班、美术班、或英语班等等搪塞一下,每天照样接送孩子,显得理所当然。还有的,孩子回家了找爷爷奶奶去了,她们却留在城镇。她们并不感到寂寞,她们有的是同伴,互相在一起聊聊天。最重要有手机陪伴着,聊视频,搞约会……甚至搞起离婚的闹剧。

她们脚不沾泥土,手不挨锄把,轻轻松松,风风光光的过着潇洒的自由的日子。有的是时间保养和化妆,整天保养得明星一般,落得两只白嫩细腻的手,一张白净细嫩的脸蛋,让别人羡慕不已。最辛苦的就是做两顿饭,洗两件衣服而已。自始至终伴随他们的就是手里的一部手机,真是一机在手,快乐逍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