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主+ 第1514期 这是一个堪称“奇葩”的农场,在人人说投资大、回报周期慢的行业里,他做到300亩地只投资150万,却引来8万年客流; 在所有农场主愁客源、愁销路的生态圈,他却愁产量跟不上销售; 花4年去找一块心仪之地,流转1000亩,却多包下4000亩林地闲置着,只为保护核心种植区水源无污染; 在一个被世人遗忘的小村,做共享农庄模式,第一期的民宿就全部被认租出去…… 别人做农业做得一片哀嚎,他却乐呵呵地说:这是一个有前途的行业。 这一次,源味团队赶赴湖北大别山茯苓窝康养庄园,去看一个做得顺风顺水的成功案例,到底他在用什么秘诀做农业。 源味君(左)与茯苓窝康养庄园贺俊涛(右) 客流8万,他却忧心重重 “最美的味道绝不是众多调料勾兑出的,而是食材本身散发出的好味道。”对于在餐饮业做了7年的贺俊涛来说,这是他再同意不过的观点了。 于是,带着自己亲自把关,生产好食材的初心,他接手了朋友一个300亩的农庄,取了个简单好记的名字——开心果园。从此一发不可收,全心全意干起了农业。 说起当时的情形,他笑了: 我接手的时候,整个农场全体人员就一个看门人、一个技术员,再加上我,总共3个人,灌木丛生、荒草遍地,无任何规划可言,放眼望去,这个有些破败的农庄让人觉得毫无希望。 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瓜苗死绝、错种假苗、虫灾泛滥,以及因为采摘错峰,导致流失大量顾客。 2012年,因为经验不足,还经历过一次鸡蛋滞销事件,农庄散养的鸡到处下蛋,最开始,我怀着喜悦的心情乐呵呵地跟着捡拾,但越到后面越恐慌,仓库里堆积的鸡蛋越来越多,到最后有近万枚之多,卖不出去。 那种难过,不是说物质损失有多惨重,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生产者,自己的东西卖不出去,不被认可的失落感。 总体来说,我是一个特别谨慎的人,严格把控成本,把风险和损失一直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农庄里四时有果可摘 那你们农庄是什么时候开始盈利的?源味君问他。 贺总说了一个农业人都艳羡不已的答案: 我们从一开始接手就在赚钱。开业仅5个月,凭借一些土鸡蛋、土猪肉,还有一些时令蔬菜、瓜果的采摘销售,我们就实现了60万的营业额。 开心果园最受欢迎的土鸡及土鸡蛋 谈及农庄的运营,贺总说,我们突出的优势之一是地理条件优越,开心果园就在武汉市区龙泉山风景区旁,人口红利明显。 为了更好地推广,贺总找到多年的老友金康文旅的姚总,后者一直在智能餐饮管理系统的研发领域精耕,对营销策划也有深刻的洞察。 他们决定在SEO(搜索引擎优化)上大下血本,在美团、携程上活动不断,再加上自媒体、各类社群的传播,让这个硬件条件不算特别优越的小农庄,常年客流不断,遇上类似“十月一”这样的长假,更是门庭若市,动辄上万的客流量。 各类研学、拓展活动不断
人来了,却没有真正沉淀下来,能转化为忠实客户的不多,甚至因为接待压力过大,导致前来游玩的顾客对服务不满,没能给顾客良好的体验感,形成良性的口碑传播。 最终的账本很是扎心:一年3万的客流与8万的客流,最终的营业额却相差无几。 也就是说,疯忙一阵,也就发个朋友圈自嗨一番,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收入两块五。 最头疼的销售,他有别具一格的办法 在经历一系列粗放式增长之后,开心果园在如何沉淀客户、把客流量变为客“留”量上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探索。 在姚总的帮助下,开心果园定制了一套精细化运营策略。 首先,用最少的成本触达最精准的客户。 比如,选定10位种子,固定时间在朋友圈发布果园活动或产品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可以跟踪朋友圈谁看过此条信息,停留时间有多长,从而判断他/她对该活动有无兴趣。 对明显表现出兴趣的人,可拉群做进一步营销推广。 以下为统计的情况: 朋友圈谁看过,看多久,精准了解。 这样的传播通常有好几级, 通过谁获知信息的, 有清晰的脉络溯源。 发布文章, 谁在看,谁转发, 谁感兴趣,一目了然。 在文中设置一些“彩蛋”, 转发文章实实在在提取现金, 迅速形成裂变。 通过这样的方式,把社群营销做到极致,从认知到输出,到交互,到裂变,再到转化,通过精细化运营,成功从“流量”过度到“留量”。 其次,梳理用户标签,更了解每一个客户。 在贺总他们看来,对用户的认知不能像微商那样,比如这个是“宝妈”,这个是“大学生”,这个是“外企员工”,这种认知过于粗放、低像素,毫无意义。 在这一点上,对于用户的标签精细化梳理就很有必要了。 大数据让任何一位 与农场有关联的人 都能留下“印迹”。 凡是关注开心果园公众号、商城等平台的客户,根据消费习惯、消费次数、消费时间,可以在后台积累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进一步了解这些客户,从而摸透他们的深层需求和潜在欲望。 比如,一个曾在果园消费过红薯的客户,通过后台梳理,到了挖红薯的时节,就可以主动出击,联系这位客户了。 因为足够了解用户,能够获得他们的信任和喜爱,能在他们的圈子“一呼百应”,达成一个小圈层的KOL,让这个社群具备长久的消费潜力。 再次,提升粘性,适时引爆。 社群的转化从来都不是一个急于求成的过程,社群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潜移默化地占领用户心智,并持续性的达成转化和复购,在群体的从众行为中,几个人下单会扩散成几十个人下单,最终形成几百人下单的场景。 因为精准了解目标客户,开心果园有针对性地在社群进行过几次团购活动,结果场场爆满,事先准备的果蔬鸡蛋销售一空。 为了不被流量反噬,2017年底,贺总开始了果园的线下限流之路,最终的目的就是精细化的营销最后一环——精细化服务。 如此这般,让游客成为会员之后,不是长久沉寂,而能被持续激活;来到农庄,也不再只是一时凑个热闹,而是在享受细致入微的服务之后,成为农场最忠实的顾客和口碑宣传者。 从300亩到5000亩,换一种玩法 虽然一切都在朝令人艳羡的方向发展,但对于贺总来说,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 那就是,开心果园被列为市政生态规划项目之中,随时有被征收的可能,这让贺总迟迟不敢再投入更多精力悉心打造。 另觅他处,辟一块地!对做农业开始做得得心应手的他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为这块地,他一找就是4年,最终在大别山深处找到了他梦中的桃花源。 茯苓窝,一个被人遗忘的小村庄,在万亩原始森林的环绕之下,河流蜿蜒曲折,山水和谐交融,一派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真的是,第一眼看到就喜欢上了这里。”谈及此,贺总眼里仍有光。 更重要的是,当地的农田里芭茅草等野草疯长,几乎有一人多高,可以看出,这里至少已经休耕了10年,地力肥沃,特别适合生态种植。 因为完全没有开发,周围的生态条件特别好,蝉鸣嘹响、蛙声如潮、金蜂群舞,随处可见代表生态指标的树蛙和娃娃鱼。 “就这里了,只要看一眼,都能明白这里生态有多好,我不用费力解释我是怎么种地怎么养殖的。” 为了保证水源不受污染,贺总一口气流转了5000亩地,有4000亩是用来作为屏障的林地,种植面积1000亩,其中,核心打造的区域为300亩。 在他的规划中,要把茯苓窝打造为一个农业6.0体系的康养庄园。包括:农业种养、产品加工、康养旅游、农业教育、农业文创以及互联网服务。 源味君等一行体验茯苓窝溯溪 “茯苓窝是一个共享农庄,我们邀请100个农庄会员,每一位会员可以享有农庄为其定制的私人民居,可以享有120平米的私人菜园,以及免费享用农庄里的水果蔬菜。” 菜园一角 农场的果树 康养食堂里的家常菜 改造后的民房 精致舒适的内室 贺总提到一个让我颇感兴趣的概念——乡绅。 “这100位庄客,我把他们定位为‘现代田园派乡绅’。住着青砖黑瓦的民居,现代感舒适的内室,墙外流水淙淙,绿荫环绕,屋主盘坐茶室,和朋友们畅谈言欢,也可随时在茯苓窝5000亩的大园子里踏青散心,优哉游哉。” 这样的描述不禁让源味君心驰神往。 也许,有越来越多创造财富的能手,愿意深入农村掘金,但中国乡村,一直缺少能够代表传统和文化的乡绅。 茯苓窝一期认领的乡绅中,有教师,有画家,有律师,有外企高管,他们大多属于社会精英,假如越来越多的有话语权的精英愿意回归乡村,我们是不是对乡村振兴又多了一分畅想: 这一群乡绅们,可以为乡村提供扎扎实实的文化支撑和精神脊梁,也能为乡村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改造乡村。 一个茯苓窝如此,如果中华大地上有千千万万个茯苓窝呢? 我无比期待。
编辑 | 源味君 排版 | 小抽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