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读】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qiangk4kzk8us4 2019-11-2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词句注释】

1.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
3.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4.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忽:突然。
5.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白话译文】

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创作背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在杭州任通判、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此时的苏轼远离了京城的政治斗争,心情正在慢慢地平复。时间是治愈心灵创伤的最好的医生,当心情平复之后,生活也渐渐悠游自在。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趁着酒兴微醺,一口气写了五首七绝,展示杭州西湖奇妙的湖光山色。本文所选为第一首。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第一句就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黑云翻墨未遮山”。这是一个喝得有些微醺的诗人,这是一个带了几分醉意的诗人,他坐在船上,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黑云翻墨”,而且越翻越黑,犹如墨汁滚滚而来,非常形象。“未遮山”,是实写,也深有寓意。说他是实写,是因为夏天暴雨前的乌云往往是团状、翻滚的,并非遮天蔽日,甚至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所以不能遮住西湖边上连绵的小山丘;说它有寓意,我们就更可以理解了,是因为苏轼不久前刚从变法派甚嚣尘上的京城出来。这句“黑云翻墨未遮山”,也许包含着一丝倔强的抗议。再多的乌云也遮不住秀美的湖山,就像再大的政治压力、再黑暗的现实也不会遮蔽我理性与良知的心灵那一面——光辉的一面。
第二句“白雨跳珠乱入船”,写的是大雨落下。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这里写雨的视角和色泽,是非常独特的。就视角而言,东坡是躺在船上的,扑面而来的,不是直接落下来的雨滴,而是从湖面反弹过来的水珠,犹如小颗粒的那种珍珠一样,这样更加显得是大雨滂沱,力道惊人。就色泽而言,由于之前看到的那个大块的乌黑的云,这会儿突然下起清亮的雨点,两相映衬,显得雨点越发的白净。
这句和上句形成严整的对仗关系,“黑云”对“白雨”,都是白描。“翻墨”对“跳珠”,都包含着比喻。“未遮山”,“青山遮不住”,“未遮山”对“乱入船”,一整饬,一凌乱,都极有构图感,所以好诗如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更有意味的是这么严格的对仗,描写的对象却是很轻松、很惬意的,而且上下两句是时间先后关系,自然流淌,亲切顺滑,读者很容易就顺着苏东坡的所见所闻一路跟下去了,读者就会忽略这两句原来居然是这么对仗的,这才是最高明的技法,显绚烂于平淡,化腐朽为神奇。
第三句继续按照时间顺序往下写诗人望湖楼上所见。“卷地风来忽吹散”,既吹散了乌云,也吹散了雨点。这风它是“卷地”而来的,就是贴着地面的那种清爽的风,他说的是“卷地”,没有卷水而来,而且用了一个“忽”,可见这风是忽然从湖岸上吹来了风,把一切云雨都吹跑了。紧接着就是最空灵、最清澈的第四句了——“望湖楼下水如天”。这一句用字极精简、极寻常,但是与前面所有的风来雨去的情景结合起来看,就会有一种特别的安详在里面。“望湖楼下”这是点明诗题了,也是点明自己之前所见所闻的立足点。可见作者的诗情在率性挥洒之余是很有严谨的收束的,前三句都很散漫,视角也很模糊,最后一句就交代得特别清楚。至于“水如天”这三个字独立出来看,无非就是“水天相映”的意思。但是这里大家要想一想,几分钟前湖水还是波澜滚滚的,天上还是乌云密布的,整个天地都是浑浊的,突然天空重新变得清澈,湖水重新变得宁静,天边的地平线变得极其的清晰,仿佛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清阳之气上扬,变得辽远清朗,重浊之气下沉,变得深邃宁静,这个时候水天重新交相辉映,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的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联想到东坡先生这段时间的人生经历,我想这种安详感也一定包含着一种刻意的超脱,任它风狂雨骤,任它政坛风起云涌,我自岿然不动。所以这首诗从时间线索上看,是完整地写了一场夏季暴雨的来去过程;从心理线索上看,是完整地展现了自己从倔强到安详的政治心路。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这二十八个字,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作者功力的深厚,只是在表面上不着痕迹罢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一生仕途坎坷。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书法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