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点地区规划系列之四 | 道路千万条,“小街区、密路网”第一条

 zxw0429 2019-11-22

导 读

街巷,曾经是我国传统城市中居民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然而,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在机动车为主导的交通体系广泛推进过程中,车路供需矛盾日趋严重,现存的“宽马路、大路网”模式亟待改善。本文针对目前城市路网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了解析,并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小街区、密路网”模式的发展经验,为解决街区制改革给北京城市道路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供借鉴经验。

你可曾遇到过

目的地明明近在眼前

却因为一条大路、一堵围墙的阻隔

不得不绕行一大圈?

过马路像冲刺?

马路还没过一半红灯就亮了

最可气的是

灯还是这样的

还有

明明15分钟一趟的公交车

足足等了一个小时也不来

正准备放弃时

却一连串来了仨

这些情况很可能都是

“宽马路、大路网”惹的祸。

宽马路、大路网有何不妥?

弊端及原因分析

1

可达性低,出行距离长

在路中过街设施不足的情况下,同样的起止点,大尺度稀疏路网条件下行人和自行车的走行距离,比小尺度、细密路网条件下的走行距离更长。城市的步行、自行车可达性更低。也就是说,人们要绕很远的道而行,才能到达就在对面的目的地。

对比示意图

2

过街困难,诱发“中国式”过马路

大尺度的交叉口,信号周期一般较长,行人和自行车过街也要等待更长时间,这也诱发了“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产生。同时,缺乏保护的长距离过街,也易引发安全事故。特别是老年人在有限时间内过宽马路,总是令人胆战心惊。

中国式过马路漫画

3

公交服务渗透力弱,覆盖率低

大尺度、稀疏道路的条件下,公交的通达深度有限,即使把线路布置得很密集,也难以提高整个系统对城市的覆盖水平。也就是说,公交站点无法深入到你家门口,你要走很远才能乘上公交,就会觉得还是开车方便。

高德地图发布2016年度公交报告:北京排名第三 “线网覆盖率”一线城市中最低

4

公交重复系数高、串车概率大

大尺度、稀疏道路条件下,公交只能在宽大干道上密集布置,许多城市在主要干道上布置数十条公交线路,公交车在交叉口的到达间隔短至几十秒甚至几秒,而大尺度交叉口的信号周期常常长达120-180秒,公交串车成为必然,严重影响公交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也就是说,公交坐不满、等不到,道路还拥堵。

成因分析

既然“宽马路、大路网”有如此多弊端

我国又是如何形成这样的路网模式的呢?

下面这张图给你答案!

“宽马路、大路网”成因分析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呢?

不如先学学国际大城市的经验

“小街区,密路网”

看看国外怎么做

巴塞罗那

独特城市肌理

塞万提斯说,巴塞罗那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可能是因为她既浪漫又现实,既富有自由精神又充满理性思想。或许正是这种矛盾之美,让19世纪中叶的工程师塞尔达,为这座城市构建了独特的城市发展空间骨架,让城市肌理成为她的名片。

巴塞罗那城市风光

塞尔达以棋盘式的路网对大约 9 平方公里用地进行了均分,划分出 500 多个边长约113米,近似方形的街坊,形成了小街区、密路网的格局。

巴塞罗那城市路网规划

条形建筑沿街布置,中间留出绿地空间,让每栋建筑都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和景观

相邻地块组合在一起,还可以形成更大的中心绿地或者带状绿地;把角的建筑面向街角形成 45 度切角,给每个交叉口留出充足的空间

以棋盘式路网以及“小街区,密路网”的道路模式为基础,巴塞罗那设置了很多单向路段。

单从城市道路交通角度考虑,单向路段可减少道路冲突点,简化节点交通组织,提高节点与路段通行能力,还可改善局部微循环路网的通行能力

在“小街区,密路网”的建设模式下,本着步行优先、大容量公共交通优先、打造宜居生活街区的理念,巴塞罗那确实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人”才是一个城市的主体,“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德国,看看柏林是如何将“宽马路、大路网”与“小街区、密路网”进行整合,使城市获得新生。

柏林

两种路网模式有机缝合

柏林的城市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柏林重建成功地将苏联模式引导下的“宽马路、大路网”的交通模式与欧洲传统的“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了缝合起来。

柏林城市俯瞰

二战结束后,东柏林形成了“宽马路、大路网”的城市形态,西柏林形成了“小街区、密路网”的欧洲传统形态。

柏林“东西分治”的城市特征

处于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上的波茨坦广场,是柏林城市重建过程中,将“宽马路、大路网”与“小街区、密路网”融合的典范案例。

波茨坦广场延续了高密度路网的特点,并成为连接东西柏林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成为柏林分割与统一的象征

波茨坦广场在重建街区的划分上充分尊重柏林原有的肌理、尺度和地形条件。以方块为城市建设基本单元,每个方块大小均为50米*50米,方便根据不同功能合理分割。

短而窄的街道将方块隔开,这些街道通向城市的四面八方,同时地区内部设置等级明确的道路系统

柏林的重建过程并没有改变原来的城市格局,而是在原本的路网基础上,将两种路网模式有机融合,使城市道路网延续了城市高密度的历史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建筑立面整治、海绵城市建设等多重手段进行城市更新建设,从分裂走向统一,从隔离走向融合最终形成了有机融合、宜居活力的新柏林。

巴塞罗那和柏林的路网规划,充分贯彻了“小街区、密路网”的理念,疏通了城市的“毛细血管”,不仅保障了绿色出行空间、改善了交通出行环境,还通过塑造连续性街道界面等方式,为居民们创造了更加舒适宜居的生活条件,大大提升了街道活力。

“小街区、密路网”的优势

有了以上两个案例的介绍,相信读者们将更加容易理解“小街区,密路网”将为我们的城市发展带来哪些好处。下面这张图就总结归纳了 “小街区、密路网”的优势所在:

“小街区、密路网”路网模式优势总结

北京道路规划的新方向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以人性化的空间环境著称的国外发达城市,多呈现小尺度街区、细密路网的形态,中心城区的路网密度普遍在10公里/平方公里以上,路网的连通性好。

巴塞罗那、柏林及北京现状路网密度对比

对比国际经验,中国过去30多年来,城市规划建设者在努力增加道路供给的过程中,重视尺度而忽视密度,导致道路尺度越来越膨胀,“宽马路”成为许多中国城市的典型配置。

国内城市道路交叉口

为此,全国都在积极进行反思,北京市也相继起草并出台了相关政策,促进城市道路交通良性发展。

为建设“小街区、密路网”出台的相关政策

“小街区、密路网”理念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综合来看,目前“小街区、密路网”的模式对北京城市空间资源的配置效率要优于“大街区、宽马路”模式。

然而,“小街区、密路网”建设不仅意味着街坊尺度缩小和道网络密度增加,也意味着规划、建设、管理方式等多方面的根本转型,同时也需多政府部门的联动协调,我们仍需攻克各种后续问题,为优化城市结构而不断努力。

感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材料

本内容由详细规划处(城市更新处)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