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看不懂胡希恕医案?这6点你必须掌握!

 文文ap25 2019-11-22


文|刘鸣

来源|青竹医社

 导读 

读书会第三期已经如火如荼地举行,很多书友表示《中国百年百名中医——胡希恕》有些医案看不懂,而刘鸣主任早已反复精读此书六遍,已经深刻地领悟了这本书的精髓,现在就让刘鸣主任告诉我们如何读这本书吧!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胡希恕》学习心得
文/刘 鸣
 
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大师之一,其多年致力于仲景理法方药的研究和应用,学验俱丰,刘渡舟先生曾说:“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胡老一生低调,不事张扬,著述亦少。其学术理论经验直到近十几年才大放异彩,这应归功于胡老高足冯世纶教授编撰的《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专辑等专著。

在2003年我首次见到这本专辑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现代国画大师李可染参观黄秋园国画遗作展后扼腕叹息:国有颜回而不知,深以为耻。同样,见到胡老专辑后,我亦感:医有胡老而不知,深以为憾

青竹中医读书会举办读书活动,让我谈点读书体会,故不揣愚陋,写点心得与诸书友交流,谈谈学习《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以下简称“丛书”)一书的心得、拙见。

读书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确地读书方法,是读书收效的关键。阅读胡老著作、学习胡老经验同样如此。

1. 熟悉胡老六经理论体系

胡希恕先生的六经概念与众不同,他认为六经源自八纲,不是脏腑经络,亦不涉具体疾病。基于此理论,他将六经与八纲相联系,将疾病性质总体上分为阴阳两大类,进一步分表里、寒热、虚实,并据此而辨证施治。

有人引用胡老“《伤寒论》与《内经》体系不同”之说,认为胡老“割裂”两部经典的联系而诟之,其实,认真研读胡老理论,他只是说两者体系不同而并非是相反,就象仲师一样,借用《内经》部分理论而不照搬,所以,日本医家称胡老是“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六经来自八纲,八纲又以阴阳为总纲。将六经分阴阳二类不正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具体运用吗?

胡老将六经中太阳少阴归为表证,将少阳厥阴归为半表半里证,将阳明太阴归为里证而以阴阳分之,起到了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易学易用。在脉诊中将脉划分为太过与不及两大类(脉分阴阳),结合其他三诊分辨寒热虚实表里,从而为下一步的施治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我在学习中有这样一点体会:

六经提纲证中,同为表、里、半表半里的二经提纲证所列症状可以互补借用,以脉分别。如少阳与厥阴,二经(此“经”是经纬之意,用以划分、确定病证部位)的症状可以相互补充,以脉的“太过”与“不及”区分,即:少阳口苦咽干目眩与厥阴消渴(似咽干)气上撞心(似喜呕)心中疼热(较胸胁苦满为重)饥而不欲食(嘿嘿不欲饮食)均可见于同为半表半里的病证中,以脉太过不及分别,见上证而脉相对“太过”者为少阳,“不及”者为厥阴(当然要四诊合参,综合判断)。

2. 掌握方证标准和方剂组成

我不主张按先后顺序背诵经文(费力不讨好)。在《中医学习及应用八法》一文中,我曾介绍了“统计法”,事实证明这种“偷工减料”的办法,效率更高。

胡老所用经方皆本仲师,以原方为多。所以,读医案前应先看一看方剂的组成,最好自己用“统计学”先归纳一下方证,使用经方不一定用原量(方证相符,小量亦效),但某些方剂的比例仍当遵从,如旋复代赭汤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中之生姜,与代赭石,人参的多少,不可因质重、有虚象而变。例如四逆散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如果只背经文,因经文各有一条,很难理解应用,特别是四逆散,上来一句少阴病,四逆,如同陷井,不知“坑”了多少人,纠结于这几个字,臆测,推论,著书撰文,洋洋万言,其实对从事临床的医师应用本方却作用不大。我曾经统计过四逆散的用方指标:脉弦实,大便偏干,胃脘胀痛,不能食,苔白润,右胁痛,腹痛,口干,消瘦,手足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多数临床工作者并不把手足冷,脉微细,但欲寐等少阴病的提纲证作为用方的标准,却将消化系的症状作为确定方证的主要指标。

3. 熟悉加减用药标准

胡老用经方虽以原方为主,但某些病证亦有加减,其具体规律,散见于“丛书”之中。如需增加清热解毒作用时,常用银花,连翘,公英,甘草,石膏,口咽干加石膏,头痛属饮久化热者常伍石膏吴茱萸,红肿热痛用生石膏……可以参看《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

4. 不要轻易放过按语

对临床医师来说,该《丛书》重点是医案,特别是哮喘,痹证,冠心病,脑病,血证,淋证,头痛,阑尾炎,下利,更是集中体现了胡老丰富的诊疗经验,诊余漫话可以阅读,但非该书精华,有些内容或有争议,了解即可。对于医案之后的按语,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阅读、理解医案,时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应认真阅读不要轻易放过。

读案步骤
可以参阅以往青竹医社所发拙作《中医学习及应用八法》,《医案学习漫谈》等。具体的读案方法可以用以下方式:

  首先读医案了解症状

通过对医案的阅读,了解患者的症状。中医诊治与西医不同,胡老提出: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质,是在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一般疾病的通治方法。”这段话不易理解,试述我的理解如下:

中医的辨证论治并非只针对某种病(特别是西医诊断的疾病)用固定成方治疗(如ⅩX汤治糖尿病……),而辨证论治首先是有“证”。中医的“证”通常由病因、病位、邪正、症状组成,前三项内容是由分析症状而获得,所以,了解症状是临床诊疗和读书学习的前提。无论患者所患是何病(如西医高血压,糖尿病,肾炎……),患病后根据其所表现的症状,可以用各种辨证纲领(当然包括六经八纲)去归纳确诊,无论(西医诊断的)何病,均可用对应方剂治疗,即无论血压高低,糖尿病,哮喘,肝炎,只要是少阳阳明合病,均可用大柴胡汤治疗。少阳阳明合病所表现的症状即是“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大柴胡则是“适应整体的、讲求一般疾病的通治方法”。依此类推,余则仿此。

  拆分、归纳症状、抓主症

患者所表现的症状,不可能象教科书那样规范典型,需要我们在现有症状基础上加以拆分归纳抓住主症,并进一步结合脉舌综合分析判断。以《丛书》中《感冒论治》的第2,3,4案为例:

第2案:喷嚏、头痛、咽痒、苔薄白、微恶风寒为太阳病(如用卫气营血辨证则为卫分证。温病中所说太阴病实为伤寒,六经辨证中的阳明病之轻浅近表者,并非《伤寒论》中的太阴病,二者概念不同),苔浮黄为里热,在胡老六经分类中归属阳明病。门诊病历往往记叙简略,鼻流清涕在教科书中为风寒,此案应是喷嚏连续来不及浓缩变黄稠之故,结合脉细数多属阴伤有热,故诊为太阳阳明合病而用桑菊饮加石膏治之而愈,苔浮黄脉细数,恶风寒轻微,不可再用辛温发汗,发汗必伤津液致变。初诊日期为初秋,此时尚非隆冬,正是汗多之际,故不用伤寒辛温发汗。

第3案:恶寒(较上例微恶风寒为重)、无汗、项背强、头痛、腿痛、苔薄白、脉浮紧为典型的“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故以葛根汤治之,以其口唇干,症合阳明里热,故加石膏,且初诊之时气温尚低,故用辛温发汗兼清里热。

第4案:恶心(如“喜呕”)、不欲食(如“嘿嘿不欲饮食”)、脉弦细,少阳证备。口干、脉数,阳明里热已现端倪。故用小柴胡加石膏汤,以其又见咽痛、咳则胸痛,再增桔梗。同时,本例初诊为4月份,亦正是用柴胡剂之时(若夏秋二季暑热当令,柴胡剂或有不妥,上海夏应堂有验,见《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二诊时咽痛、咳嗽已缓,故去桔梗之升。腰痛,下肢凉,结合初诊头痛、苔白,当为太阳病,故用桂芍温通(桂枝汤意),龙、牡潜降兼顾头晕。

胡老经验经得起重复验证,六经理论执简驭繁,几个合方运用的更是炉火纯青、奇妙无比。深入学习胡老经验,必将大大提高我们的临床诊治水平。

限于本人水平,对胡老丰富的临床经验体会不深,挂一漏万,不妥之处,欢迎共同探讨,以弘扬胡老经验,造福患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