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山文化与青海那点事

 罗宋汤的味道 2019-11-23

红山文化之谜

20世纪初期,日本人类学家、考古学者

鸟居龙藏就注意到了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郊

的那片褐红色山峦;

1922年至1924年,法国自然科学博士

桑志华多次到过赤峰,

发现了2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牛河梁遗址

1930年,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

辗转到达赤峰,收集了一批

新石器时期的石器和陶片;

1955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尹达在他所著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里,

首次将赤峰及周边地区发现的

诸遗址称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因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

的红山而得名。

红山在蒙古语中为“乌兰哈达”,

乌兰为赤色、红色之意。

哈达意即山峰。

红山文化是中华古文化的“直根系”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

提出“直根系”的概念,

即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

的源头地位,主要起到了

“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

距今五、六千年前,

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的大凌河、

老哈河、西拉木伦河为主要分布区,

其中大凌河上中游流域为红山文化的核心区。

▲红山文化重要遗址分布图

在核心区内发现了大量的礼仪建筑,

包括牛河梁、东山嘴、胡头沟、

半拉山、草帽山等重要遗址。

发现了大量的精美玉器、祭祀用彩陶器等。

同时,核心区之外的赤峰地区,

也发现了大量的红山文化居住遗址。

红山玉器文化VS青海玉器文化

红山玉器文化

红山玉多数采用透闪石软玉,

研究发现与贝加尔湖的软玉近似。

距今两万多年,西伯利亚东部,

人类已经开始使用玉,

那里被视为用玉的发源地。

红山文化“唯玉为葬”,

玉器为通灵之物,

在墓葬里大量出现。

▲唯玉为葬

红山文化玉器主要为红山文化晚期,

距今约为5500~5000年。

红山玉器中有各种神化的动物形最引人入胜,

特别是墓主人胸前出土的玉卷龙(玉猪龙),

成为中国玉龙的最早期器型。

▲玉龙  墨绿色,龙体弧曲呈c字型,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玉龙

▲玉猪龙  黄绿色,有红褐色斑沁

▲玉猪龙(兽形玦)  墨绿色

红山文化玉器大多通体磨光,

采用圆雕,浮雕,透雕,钻孔,

线刻等技法制成。

玉器的颜色有黄绿色,黄白色,

墨绿色,淡蓝色等材质,

主要以透闪石为主,

还有少量的蛇纹石,绿松石,滑石,天河石等。

器型主要有猪龙、勾云形佩、箍形器等。

▲玉箍形器  黄绿色,夹杂有红褐色沁斑

▲玉兽面纹丫形器   器呈青绿色,体扁薄,形若“丫”字

红山文化玉器主要用于佩戴或装饰器形,

可分为用具类,装饰品类,人物类,

动物类和特殊类五大类。

人们用纯熟的片雕、圆雕、透雕、

切割、线刻技法,

制造出浑厚、充满活力和独具特色的红山玉器。

▲勾云形玉器   淡黄绿色

▲三联玉璧    绿色

▲玉鸮   黄绿色

▲玉人  玉质淡黄绿色

青海玉器文化


甘肃、青海、宁夏地区,

到了齐家文化时期,

玉器文化发展才进入一个新阶段,

在此之前,玉器文化发展始终停留在原始阶段。

1999年以来,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发掘出土了

大批齐家文化玉器资料,

包括一些残片、碎屑、玉料和半成品等,

表明喇家遗址也可能是制作玉器的地方。

▲喇家遗址出土玉璧芯

青海同德宗日遗址出土的玉器,

虽然数量不多,但很重要,

尤其所处黄河上游农牧交错的

偏远地带,就更为人关注。

▲同德宗日遗址出土玉环

红山陶器文化VS青海陶器文化

中国彩陶的诞生已有8000年之久,

在世界彩陶历史中艺术成就最高。

瑞典学者安特生于1921年发掘

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之后,

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

又称之为“彩陶文化”,

从此彩陶的研究进入中国学术领域。

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

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

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

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

绵延了5000多年,跨越老官台、仰韶、

马家窑、大汶口、屈家岭、大溪、

红山、齐家等文化。

红山陶器文化

陶器为手制,有夹砂和泥质两种。

夹砂陶多为褐色,作炊煮器。

器表的横“之”字形线纹(或称弧线纹)和

直线划纹很有特色,器底外则多见编织物的遗痕。

▲ 之字纹深腹陶罐


泥质陶多为红色,是盛容器具。

泥质陶器的主要纹饰是黑色和

紫色的彩纹,

其中以平行线纹、三角形纹、

鳞形纹等为最富有特点。

▲ 红陶钵

从器型上来看,

现在发现的有桶形器、罐形器、

瓮形器、钵形器和盆形器。

晚期的后红山文化则更加丰富,

包括罐、钵、盆、盂和壶等。

红山文化陶器的装饰很有特色。

纹饰有压纹、刻划纹、附加堆纹和彩绘。

不同的制作手法和装饰,使陶器变得丰富多彩。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彩陶,

所谓彩陶,是指装饰着彩绘图案的陶器,

它的创烧已有7000年的历史。

一般来说,红山文化的陶器中更多的是素面无纹。

青海彩陶文化

在新石器时代青海省就拥有了彩陶制作的技艺,

并且不断的进行发展,

到如今虽然已经不复存在,

但是从不断出土的一个个精美的

彩陶看出当时的繁荣景象。

青海是彩陶的王国,柳湾又是彩陶的故乡。

柳湾墓地是湟水流域延续时间

最长的一处史前文化遗存,

数以万计的精美陶器物的面世,

展示了无与伦比的的彩陶工艺技术。

中国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

马家窑文化的遗址,

位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数量巨大、器型多样、

图案繁丽、花纹精美, 

达到了中国彩陶艺术的顶峰。

▲ 鸭形彩陶壶

除了常见的壶、钵、罐等器物外,

还出现双联罐、鸭形壶等新型器物,

在部分器物表面捏塑有人像,

与彩绘纹饰组合在一起,

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代表性的纹样为四大圆圈纹、蛙纹、

连弧纹、回形纹、菱格纹或方格纹等。

在四大圆圈纹中以圆点纹、网格纹为装饰,

纹样多达400余种。

▲左为席印纹彩陶罐右为彩陶纺轮

马厂类型彩陶纹饰早期还保留了

半山类型彩陶富丽繁复的特点,

到晚期制作粗糙,造型不很规整,

器身也变得瘦长,其纹饰亦越来越简化潦草。

至此,新石器时代彩陶逐渐式微。

▲ 马厂类型 十字纹双联罐

一般说来,

马厂陶器同马家窑文化的

半山式陶器比较接近,

但陶质较粗糙,极少锯齿纹,

有红黑相间或黑边红带的粗条纹,

而更多的是单色花纹。

纹饰母题也有很大变化,除上述几种外,

还常见变体蛙纹、螺旋纹、菱形纹和编织纹等。

▲ 马厂类型 四耳彩陶罐

此后凡属相同风格的陶器,

就称为马厂式陶器。

凡属出马厂式陶器的遗存,

便称为马厂类型或马厂期,

也有人把它独立命名为马厂文化。

▲秦安大地湾四期文化双旋纹彩陶

石岭下类型承续了庙底沟文化的一些特点,

如圆点、三角、旋纹图案都有相似之处。

石岭下类型也孕育了马家窑类型彩陶因素,

如较多旋纹,特别是形似变形鸟纹的旋纹

与圆圈纹奠定了马家窑类型彩陶纹饰演变的基础。

自仰韶文化晚期即大地湾四期文化

(石岭下类型)开始,

彩陶体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

进入马家窑文化时期,

彩陶的地域特色彰显,

形成独特的纹饰发展演变体系。

甘青地区彩陶纹饰演变的主线,

即由旋纹向四圆圈纹的演变趋势。  

 马家窑类型彩陶这类图案花纹的

结构与石岭下类型彩陶相同,

以表示头的圆圈为旋心,

圆圈两边斜对的弧边三角纹反向地旋动。

发展到半山文化时期,旋纹有了成熟的面貌,

成为半山类型彩陶的主要花纹。

半山中期旋纹的旋心圆不断扩大,

旋心圆中饰以圆点、十字、

对三角等简单的花纹,

以红色带纹作为连接旋心的旋线。

发展到半山晚期,旋纹的旋心圆变为大圆圈,

圈内的花纹较复杂,有网纹、叶纹或十字、

米字的间隙中再填圆点等各种花纹。

发展到马厂时期,四大圈之间连接的旋纹消失,

这种四大圈纹成为马厂彩陶的代表花纹之一。

圆圈纹内结构多样的填纹,

在马厂时期又有了更多变化。

在甘、青、宁地区,大约和山东龙山、

河南龙山(或称后冈二期)、

陕西龙山(或称客省庄二期)等

文化同时,也存在着以素陶为主的文化,

这种文化过去统称作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有一群独具特征的陶器。

主要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

还有少量的灰陶。

器表除素面外,主要是篮纹和绳纹。

还有少量泥质彩陶,既有黑彩,

也有红彩或紫红彩,花纹有菱形纹、网格纹、

三角纹、波折纹、蝶形纹等,纹样疏朗简化。


编辑整理  |  《雪小豹文旅资讯》编辑部

部分图片和资料来自互联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