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只是爱静 2019-11-23

身处信息化基本为零的二战时期,“导弹”这一先进概念在当时可谓是可望不可及。但是战争是科技发展的催化剂,人们敢想、敢做、还真的研制出了这一超前时代的武器并用于战争,二战期间呼啸越过英吉利海峡的德国V1、V2导弹就是其代表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但实际上并不止二战德国一家研制出了“导弹”,其他大国也有着自己的小玩具。并且和德国一样,自主研发、自主设计。

英国

饱受德国V1、V2导弹轰炸之苦的英国,其实也有自家“导弹”类武器的研发,甚至起步要比德国还要早,并且种类繁多。我们就只列举出其最顶尖、最先进的一款——“Brakemine”(后文简称“BM”导弹),这是一种由英国皇家防空司令部和英国科索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地对空导弹。

这型导弹的计划开始于1943年初。在当时很碰巧,有两份提案几乎同时提出递交给英国皇家防空司令部,其一是皇家机电工程兵团提出设计的“一种无线电控制的火箭”;其二是科索公司提出一种“通过锁定目标飞机的雷达波束控制的炸弹”。

英国皇家防空司令部一瞅这情况:那你俩合作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于是乎,军民联合还真搞出了这一概念武器。1944年2月,第一批“BM”导弹的图纸完成,展示了一枚带有4片弹翼和4片控制面的导弹,推力由8枚标准3英寸固体燃料UP火箭提供。但后续这个设计改为了由6枚3英寸UP火箭提供推力,仅有2片弹翼和2片控制面。先存的一枚BM导弹目前在英国REME(英国皇家电气和机械工程兵)博物馆内展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英国REME博物馆内展出的“BM”导弹

“BM”导弹是一种雷达架束制导导弹。作为其制导系统的设计者,贝德福德在1958年的回忆录里写道:

“我们当时打算做的是让导弹保持在传统的锥形扫描雷达波束的轴上,因为这种雷达波束没有任何特殊的编码或指令链接功能。因此,导弹必须做的是,译出雷达信号,从而估算其自身与雷达波束轴之间的位移,然后进行必要的机动以消除位移。”

无线电接收器容纳在6枚火箭圈成的空间内,陀螺仪和伺服电机安装在导弹前部。控制和变向的系统为“滚转换向”/“极坐标法控制”,基本上与飞机使用的系统相同。液压驱动的控制面安装在导弹的后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BM导弹”和它的发射架

1944年6月,“BM”导弹的工作被暂停了大约一个月,因为此时德国大规模采用'V1'导弹轰炸英格兰地区导致试飞计划被耽误,但试验弹已经为1944年夏末的第一次测试准备完毕。1944年9月底,第一枚试验弹架在一座改装的3.7英寸防空炮架上在英国北海试射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BM导弹”和它的发射架

但第3发试验弹却在飞行即将结束时意外解体,问题最终追溯到整个导弹内外表面的升温不同。到第10发试验弹各类小细节问题解决后,技术团队有足够信心在试验弹上安装制导系统。这在第11至第16发试验弹上进行了测试,一些控制上的证据导致决定增加控制面的尺寸并略微前移弹翼。进行了所有这些改动的第17发试验弹,于将近1945年底发射。它被发射到固定的雷达波束中,这发试验弹也显示了“BM”导弹智能的控制能力的证据,其误差能精确控制到20米内,但此时战争已经结束了,这型导弹也就没有一展拳脚的机会。不过结合这次经验,在战后英国也迅速发展起了导弹研发的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BM导弹”和它的发射架

美国

作为二战头号科技与军事强国,美国二战的导弹研发要比英国超前的很。笔者查询了大量资料,1942年美国首先就规划过一款舰载的多用途“导弹”武器(但是直到1945年才完成论证,也就是战后的美国第一代舰载导弹“小猎犬”)。其中1944年美国岔开了科技树,研发过两款代号为“云雀”和“小兵”的小型舰载防空导弹,但这更像是是一种装载了VT引信的大号火箭弹,意图对付日本的神风特攻机。但由于博福斯防空炮性能过于强大加上日军舰载机飞行员的战斗素质越发底下,美军发现似乎也用不着这俩兄弟。于是乎,这两款导弹也没有投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但是,美军的“蝙蝠”导弹是二战中实打实的、自主研发并用于实战的制导导弹,而且还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种实战性的“发射后不管”制导导弹。“蝙蝠”导弹从空中战机发射后,可以利用弹头的主动雷达寻的器信号回波,自动杀向海面目标,类似利用超声波寻食的蝙蝠。于是,美军把该型导弹取名“蝙蝠”(也有翻译为“狐蝠”)。但是该型导弹起初型号叫作Mk-57炸弹,后来改叫“Mk-9特种武器弹药装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美国“蝙蝠”导弹

起初“蝙蝠”导弹直到1944年末才试射成功。这时在太平洋战区,美军开始向日本方向推进,但是日本越发丧心病狂的自杀式攻击也让美军头疼不已。于是,美军决定用秘密武器“蝙蝠”打击日军中小型舰艇,尤其是在远距离上击杀掉日军的一些自杀式鱼雷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美国“蝙蝠”导弹

与同时期的德国弗里茨X以及Hs-293不同,“蝙蝠”由于采用的是主动雷达制导,因此在精度与射程上要远高于前者,一些美国专家们甚至将“蝙蝠”称为整个二战期间最先进的导弹,然而事实上“蝙蝠”固然高端,但由于主要采用的是滑翔翼进行飞行,实际上也不能称之为“先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美国“蝙蝠”导弹的制导装置

在1945年4月23日,这是一个值得记入战争史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世界上自主制导武器作战成功击杀目标的首例。那天,美军西太平洋第一个秘密配备“蝙蝠”导弹的第109海上巡逻轰炸机中队,派出两架PB4Y-2B水上轰炸机前往印尼巴厘巴板附近空域进行海上巡逻,侦察日军海上活动。两架轰炸机在对海搜索中,发现了行驶的日军船舶。当时轰炸机编队瞄准目标后,立即向日军战舰发射了两枚“蝙蝠”导弹。这不仅成功击沉了一艘日军的小型船舶,也向世界宣告:这一新兴的武器彻底改变了日后战争的格局与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美国“蝙蝠”导弹内构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PB4Y-2B水上轰炸机是“蝙蝠”导弹的发射平台

但在日后,”蝙蝠”导弹的表现却强差人意。这一方面是因为使用主动雷达寻的器进行“射后不管”的作战理念虽然很先进,但美军的制导技术还处在早期发展阶段,很容易遭到附近战舰和战机的信号干扰,难以准确地把导弹引导到战舰上爆炸。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推进技术的限制,导弹难以运载大量炸药,虽然对付一些小艇没问题,但遇到中型的船只就有点力不从心了。而且在”蝙蝠”导弹进入实战时,日本海军和德国海军的战舰数量越来越少,能让”蝙蝠”导弹进行攻击的机会也更是少之又少。虽然”蝙蝠”导弹在二战期间投产了3000余枚,但实际战果并没有多少。

但是,冷战初期美国海军疏于对反舰导弹的研制,因此”蝙蝠”导弹在1945年至1953年的服役期间,是整个美国唯一的专用反舰导弹武器,也算是为冷战燃尽了自己最后一点价值了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挂载在轰炸机上的“蝙蝠”导弹

另外,美国在一战时期的也有着“空中鱼雷”和“凯特林飞虫”这两款导弹概念的武器。而其中“凯特林飞虫”在1943年的一段时间内被第八航空队当作机载的空地导弹进行投掷,也算得上是美国在二战中对导弹应用的最高战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一战时期美国的“凯特林飞虫”型“导弹”

注:关于美国在一战时期的“空中鱼雷”和“凯特林飞虫”这两款“导弹”的具体研发历程,我之前有篇文章专门写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进去看看:V1、V2往后稍稍吧,世界第一款“导弹”雏形早在一战时期便已问世

日本

1944年,经历了莱特湾海战的日本帝国败退速度成倍增长。日本本土也意识到了日后与美军在自家国土附近的厮杀必不可免。于是开始规划“玉碎决战”的初期装备。不同于最末期由于各种物资消耗殆尽,日军为国民准备各种各样简陋的 “决战武器”,在1944年的日本帝国依靠自己强大的科技水平,还真搞出了一些高精尖的武器对抗美军。其中最亮眼的就是三款不同型号的导弹,假以时日,这些装备或许真能对美军造成一些麻烦。

  • 首当其冲的是名为“奋龙”系列的防空导弹。

在二战末期,美军的战略轰炸机频繁光顾日本本土。当时的日军无论是作战飞机还是地面高射炮,均无法对万米高空的B-29轰炸机造成有效威胁。所以,日本首先着手设计一款能够挺进万米高空,速度极快,且能自主设别目标进行拦截的武器,这便是“奋龙”防空导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奋龙”地空导弹

初期的“奋龙一型”采用的是简陋的无线电近炸引信,根据试射结果,导弹对目标的误差不到20米,勉强处于杀伤范围内。1944年底,日本研发了“奋龙二型”地对空导弹,其使用陀螺稳定系统进行稳定,诱导方式为无线电制导,动力依靠一台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弹头拥有50千克高爆炸药并且换装了更精确的电波诱导装置,能够修正弹道直接扑向目标。据记载,至少有十几枚“奋龙二型”导弹制成并于1944年至1945年期间试射成功、参与实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奋龙二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奋龙四型”

1945年初,美军的记载中也有被“奋龙二型”导弹袭击过的例子,然而日本为了进一步缓解危局,在1945年3月又研发了“奋龙三型”,将固然燃料火箭发动机更换为液体燃料发动机。而4月,最终的“奋龙四型”在三型的基础上换装发动机,进口采用了德国ME-163火箭截击机的发动机,并且拥有两个雷达,一个侦测目标,一个计算引导。“奋龙4型”的射程据说达到20千米以上,速度达到1200千米/小时,这个技术在当时可以说是世界顶尖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ME-163火箭截击机

从1945年4月到8月,“奋龙四型”导弹一共进行了10次试射且都取得了成功。并且根据日本的计划,“奋龙四型”将会继续改进出两款舰用导弹,分别是:

  1. 舰对空的“天龙“舰载防空导弹

  2. 舰对舰的“剑龙“反舰导弹

在1944年日本的“第五次补充造舰计划”中,日本海军就提出利用反舰导弹、舰空导弹等新技术,建造、改装多款主战舰艇。以准备在1947年“魔改”的“利根”号重巡洋舰为例,它拆除了部分主副炮,加装了两座双联装“天龙”舰空导弹,以及16枚“剑龙”反舰导弹。还有将手头上的潜水航空母舰“伊-400”型大型潜艇进行改装,机库改装成能够发射“剑龙”反舰导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利根”号重巡洋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利根”号重巡洋舰装载导弹设想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秋月”级大型防空驱逐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秋月”级大型防空驱逐舰装载导弹设想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伊-400”型大型潜艇发射“剑龙”反舰导弹设想图

其中日本还计划让他们引以为傲的“大号”号战列舰的现代化改装方案,也就是后来的“特二”方案。该方案的目的就是为“大和”号安装导弹发射装置,以在海战中一举歼灭美海军并对抗美军的轰炸机和未来的喷射式战斗机。“大和”的主要改进方案是将2号主炮塔拆除,在炮塔内安装3座4联装“剑龙”舰对舰导弹发射器;位数众多的副炮塔保留左右的第2座,其余的副炮塔和测距仪全部拆除,以安装3部4联装“剑龙”导弹发射器;改装后的“大和”左右两侧还加上了双联装“天龙”防空导弹发射架,除保留水平机枪阵位外,其余的被换成成防空火箭。为了给“天龙”和“剑龙”导弹制导,“大和”级将在舰桥上方和后部分别装备4号2型雷达和3号2型雷达,前者用来对水面搜索,后者用来制导防空导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大和号战列舰2号炮塔改装导弹发射架示意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大号”号战列舰

但十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和”在1945年4月便匆匆沉入海底,日本海军的其余舰艇要么处于油料匮乏无法出海,要么就是被铺天盖地的美国航母舰载机压的抬不起头。而且,日军高层将量产型“奋龙四型”导弹投入实战的日子定在了1945年8月16日,而在前一天,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奋龙”导弹最终就这样魂归西天。

  • 其次是名为“伊号一型甲”的空地导弹和后续改为反舰导弹的“伊号一型乙”

在琢磨地对空的“奋龙”时,日本也研发了空地导弹。为了对付靠近日本本土的美军大型舰船,日本研制了“伊号一型甲”和“伊号一型乙”两种空地导弹。前者的战斗全重和装药量较大,用来攻击战列舰或航空母舰等大型目标;后者相对较小,主要用来攻击中小型舰艇。二者均由日本的轰炸机“银河”来担任反射平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投射“伊号一型甲”空地导弹的银河轰炸机,图上是美军档案资料的水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伊号一型甲空地导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挂载的伊号一型乙空地导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挂载的伊号一型乙空地导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银河”轰炸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正在调试伊号一型甲空地导弹的照片

到1944年末,这两款空地导弹的首发命中率已经相当可观,具备了量产条件。但根据笔者手头上的资料显示,截至日本无条件投降,总共有15枚“伊号一型甲”空对舰导弹和180枚“伊号一型乙”空对舰导弹出厂并用于战争,但它们唯一的战绩是研发初期的试射,误炸了附近的一所宾馆导致3名日本国民死亡。或许是在1944年到1945年,日本实际的空中力量不同于战争初期,已经无力突破海空对美军战舰进行投掷了。

而且到了最后期,面对铺天盖地的美国航母舰载战斗机,日本的“银河”轰炸机自身也难保了,也再也没有能力升空去发射这两款“决战武器”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伊号”导弹的内构图

(注:日本还有一种叫做“ケ”的红外制导导弹,但由于其一系列都处于试射阶段,不像上两款已经有量产和实战能力,故不做详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日三国的导弹类武器发展小史漫谈

“ケ”号红外制导炸弹

总体而言,日本的几款“导弹”在当时来说与伊400潜水航母一样有点不切实际,甚至超出了日本本身的承受能力。相比较美英两国导弹发展史,日本的导弹类武器们更像是、或者是只能是军国主义穷兵黩武下的无奈阴招。就像其盟友德国一样,妄图以ME262、V1V2这种虽然跨时代,但超过了本身承受能力且天真的以为进行“不对称战争”来取胜,完全是异想天开。日本帝国的黑科技“导弹”们即使真的应用于战争,估计也很难对实际战局产生影响。

以下是本文的参考的考证资料

英国科索公司:

RAeS期刊第62期(1958年5月),第348~354页

英国REME历史档案:

资料编号:AVIA 22/1655

被解密的二战美国海军战后报告:

第O-02 号报告: 《Japanese Guided Missiles》第X-02-1号报告:《Japanese Infra-Red Devices-Article 1, Control for Guided Missiles》

木俣滋郎(论文):

《幻の秘密兵器 恐るべき先駆的技術の集大成》 《陸軍四式重爆擊機‘飛龍’ 》

小橋 良夫(书籍):

《日本の秘密兵器 海軍篇》 《日本の秘密兵器 陸軍篇》 

R.J. Francillon(论文):

《Japanese Aircraft of the Pacific War》

本文为今日头条作者原创图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