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读《论持久战》

 明gbqvx13q17f5 2019-11-23

一、创作背景

二、内容简介

讲演共21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前8个问题)主要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基本特点即战争潜力,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部分(包括后13个问题)主要论述了在抗日战争中发挥自觉的能动性,实行人民战争的极端重要性。

毛主席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这是全部问题的出发点。由于敌强我弱,这就规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由于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又规定了日本不能横行到底,必然遭到最后的失败。

毛主席从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出发,分析说明了持久战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指出抗日战争总的

趋向是: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

结论是:战争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

毛主席还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和战争的关系理论,提出了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的任务。

在政治方面: 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人民战争,实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在军事方面: 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1)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的方针:(2)采取运动战和游击战的作战形式。这就说明了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的问题。

毛主席的这篇讲演出色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科学地论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阐明了持久战的总方针,粉碎了速胜论和亡国论,从而在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

三、问题提出与解答

1、为什么中日必有一战?

中国方面: 中国近代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将中华大地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民生凋敝,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且地方军阀势力割据,无有强有力的统一政府,百年积贫积弱在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均不如人,对日本来说侵略正当时。

日本方面: 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灾难频发,日本因此一直对大陆有潜在的巨大渴望。近代日本在经过明治维新后,其国力军力都有巨大进步从而可以支持其侵略野心,使其变为有野蛮侵略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2、为什么中国抗日战争会是持久战(战略基础)?

中国方面: 中国经过近代百年政治运动与军阀混战,在政治觉悟、战斗能力方面锻炼了中国人民,且对新生文化的渴望较之以前历史时期有巨大进步,但较之日本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中国人口众多,较之日本有巨大人口优势,又因为抗日战争是正义战争,是存亡之战,人民抗日热情持续高涨,兵源无处不在,兵力消耗可快速补充,所差只在单兵战斗素养及武器装备方面,有充足兵力来弥补装备方面的不足;中国地域广阔,有巨大战略纵深与回旋余地,对中国军队来说有充足的战略空间进行游击战、运动战,在战斗中锻炼成长壮大,逐步完成由游击战向运动战,最后达到能正规战标准的转变。

日本方面: 日本的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在当时亚洲是第一位的,所差只在兵力不足以及战略资源不够充足是以不支持其打持久战的可能,只能以装备优势弥补兵力的不足,只适合打局部战争与速决战,但其犯了盲目扩大侵略范围,造成兵力分散,从而给我抗日力量将日军拖人持久战的可能;日本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在国内国际有巨大反对力,虽有德国法西斯同盟军,但也有更强大的美国盟军力量。

综上所述:中国战争动员潜力有待深挖,利用广阔地域使持久战成为可能;日军只具备一时战略优势,在持续作战不断消耗,且补充不及时的情况下,使持久战的胜利成为可能。

3、中国为什么不会向历史上其他时期那样被小国打败而灭亡(如元灭宋,清灭明)?

日本方面: 正处于世界法西斯集团崩溃的前夜,处于帝国主义的衰败阶段,与英灭印度时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截然不同;再则,日本失道寡助,盟友除了德国,其他的伪军不足为虑。

中国方面: 中国虽百年积贫积弱,但在人口、地域面积看仍是大国,且民主运动已经兴起,民主革命意识开始流行,资产阶级兴起,共产党领导逐步壮大。中国已有新的人民,新的思想,新的政党,新的军队与过去时代完全不同。

4、为什么对日妥协的不会成功?

日本的疯狂掠夺政策,激起下层人民强烈反抗;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国民党依靠英美,英美不允许其投降;其他党派反对妥协,拥护抗战;苏联势力坚定中国抗战信心。

5、为什么抗战能够推进政治改革?

坚持抗战能够获得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凝聚绝大多数人心

人民越要求抗战越能反推动政府改革

随着抗战的逐步推进,各种不利于抗战的因素(如腐败分子,投降主义者)活动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至剔除。

6、为什么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不对的?

这些论调的持有者都只是单方面把某一不利或有利条件无限放大,而忽略了其他矛盾。

亡国论者只看到了日本的军事实力强大,而忽略了它的战争潜力不可长期持续性;速胜论者主观选择性遗忘中日军事实力根本性强弱的事实,只因局部或一时的战术或战役的胜利,就认为胜利会一直继续,进而快速战胜日本。这是他们的主观性与片面性。

7、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

敌之优势有一个,其余皆为缺点,但其优势足够强大,战争初期敌之缺点还未发展到消减其强大因素的程度

我之劣势有一个,其余皆为优点,但我之劣势足够弱,战争初期我之优点还未壮大的补足巨大劣势的程度。

以上两点造成敌我双方在战争的初期阶段产生局部的胜败,不至于全胜或全败,原因就是帝国强弱状况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随着战争的推进,敌之优势会被削弱,我之劣势会被补足,战争态势逐步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阶段过渡。

这种敌我优劣态势的转变是缓慢的,受到国内国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是战争持久的根本原因。

8、持久战的三个阶段

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战略相持阶段由于敌人兵力分散部署已达极限,敌之占领区达到最大,从而停止进攻,转为就地防御占领区。此阶段比拼双方意志力、决心与内部团结程度,是最为困难的阶段。

9、中国由劣势转为相持,再有相持转为相对优势,是否需要有超过日本的军力与经济力?

军力与武器装备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战争比拼的不但是军力与武器,更是人心与人力的对比。

持久战的本质是消耗战,消耗的是兵员、武器弹药、后勤补给、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内民众对战争的支持程度。中国只在武器装备方面不占优势,战争潜力巨大,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将日本拖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一定会将日本拖死。

10、什么是政治动员?

要把战争的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使每个士兵没个人民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政治动员要有具体的步骤和政策,要有具体的政治纲领。

11、政治动员手段有哪些?

靠口口相传,传单布告,报纸书册,戏剧电影,学校教学,民间团体组织学习,宣传干部下基层。

政治动员要联系战争发展情况,要联系生产生活,单纯的宣传背诵没有人愿意听。

政治动员是绝大的事,抗战首先要考他取得胜利。

11、战争的单纯根本目的是什么?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消灭敌人是指解除敌人的武装,不是单纯的肉体消灭)。消灭敌人是第一位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

12、战争中提倡的勇敢牺牲是否与保存自己相矛盾?

部分的暂时牺牲是为了永久保存自己。防御的同时必须有进攻,不能只是单纯的防御。

13、什么是运动战?

运动战就是正规兵团在长的战线,大的战区面上,从事于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的形式。同时包括“运动性的防御”,“起辅助作用的阵地攻击和阵地防御”。特点是:正规兵团,战役和战斗的优势兵力,进攻性和流动性。

14、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的任务

运动战是执行歼灭任务的

阵地战是执行消耗任务的

游击战是执行消耗任务同时又执行歼灭任务的。

15、发动决战的条件、目的、及要求是什么?

在一切有利条件下发动决战,无论是战斗的还是战役的,给敌以消灭和消耗,不允许有任何的消极,这是决战的目的。为此目的,部分的相当大的牺牲是必要的,避免任何牺牲的观点是懦夫,必须给予坚决的反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