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虚构写作: 通过事实抵达真实

 冬天惠铃 2019-11-23

【主讲人:罗伟章(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文学》杂志执行主编、“人民文学奖”与“四川文学奖”获得者、全国文艺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知名作家)】

非虚构作品须经得起“还原”

在大致概括了非虚构形成的原因后,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非虚构作品必须要经得起“还原”。举一个经典例子,就是被称为非虚构小说的开山之作——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他是通过发生在美国堪萨斯州的一件灭门凶杀案写成的。写作之前,作者历经六年多的准备,不仅采访了案件的关键人物,还访问了大量市民,尽可能多地接触各色人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非虚构作者首先要做一个行动派。下笔前要有艰苦的采访,要有第一手资料。要舍得把自己交出去,敢于交给事件、事实,要有尊重事实的态度。唯有这样,才可能经得起“还原”。《冷血》尽管被称为非虚构小说,但它陈述的事实,都是可以还原的。

非虚构写作,难在写之前。其实虚构作品也一样,特别是现实主义作品。大家都看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路遥翻阅了十年的《人民日报》,十年的《陕西日报》,十年的地方报纸……每一个跟作品有关的资料都详尽地记录。托尔斯泰写《复活》,以70余岁高龄,还四处走访监狱,翻阅卷宗。非虚构写作更要如此,前面说到的《冷血》,采访六年多,笔记达6000多页;马尔克斯写《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采访和沉淀30年。

都知道,虚构型写作(小说)是通过有机的想象达到真实。小说里的事实是一种综合事实。正如鲁迅谈到他小说里的人物,手、眼睛、头发、帽子、衣服等等,广泛取材,综合到一个人身上,总之人物或故事是综合性的缠绕。缠绕得好不好,就看这个虚构作家的能力。而非虚构写作主要要求“就事论事”,再来“还原”。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还有《红楼梦》和《聊斋》、《西游记》里的人物就无法还原。但是,他们最终的目的是抵达真实,让不同国界、不同时代的读者读了,觉得呼吸有体温,有内在生命和审美价值。

非虚构写作是一种必然

非常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和讨论关于非虚构写作的话题。在我国,其实早就有了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那为什么要多出一个“非虚构”文本?

先说说非虚构和报告文学的区别。非虚构是为事实服务而不是为人服务。它的最高目标是抵达真实,还原事实。非虚构作者有他的判断和分析,有他积极的介入性、独立性。有了独立的介入,有了深刻的思考和分析,写出来的文章就有存在的价值。从其独立性来说,非虚构写作比报告文学要难,难在不是别人给你的,难在不是命题作业,而是主动的,独立的,需要自己去发现的。哪怕是别人给你的任务,也是更多地凸显作者自己的写作意识。独立,独特,有自己,是任何文学体裁创作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我是一个虚构型作家,主要写小说,偶尔也写报告文学、散文之类。小说家(虚构型作家)是如何看待非虚构写作的?许多小说家不愿意参与这个讨论,觉得还不成熟或者认为没多大必要。我却认为,恰恰是虚构作家应该积极参与。有句话说,只有对手才和你具有最深刻的联系。了解自己,就从对手方入手。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有人提出了“非虚构写作”这一概念。在我国,这个提法相对较晚。那么,为什么非虚构写作现在会这样火呢?首先是我们对这个时代有兴趣了,有兴趣才有需要。我们对这个时代的渴望,对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担当和责任,我们有了更加深层次的追求。这是一种自发生长的热情,是一种介入和把握。

那么,非虚构写作的终极追求是什么呢?是事实,并通过事实抵达真实。虚构型作家通过想象走向真实,非虚构写作通过事实走向真实。途径不一,目的一样。这是它们相生相向的关系。大家都知道,真实这个词,早在汉代就出现了,荀悦《申鉴·政体》说:“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应神明、正万物而成王治者,必本乎真实而已。”我们的先辈,早就有意识有自觉地为真实这个词奋斗。《现代汉语辞典》上对真实是这样注释的:符合客观事实。但是,我们是作家,对这种简单的解释不会满意,作家的真实还包括情感的真实、理性的真实,是事实背后的规律和真谛。他的真实除了实际功能,还有美学意义上的繁衍。作家要在事实的基础上有情感地、理性地思考,是高于事实本身的真理。

例如,我们都读过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因为一个喷嚏,这小公务员数次向将军道歉,说可能喷到了将军脸上,但我不是有意的。将军并没责怪他,可他得了抑郁症,最后吓死了。说起来可笑可悲。作家要表达的,显然不是小公务员的谨小慎微和神经过敏,而是高压时代的不公平不公正,以及人人自危。一个看似简单的短篇小说,成了世界名著,就因为它揭示了事实背后的真相。

陀斯妥耶夫斯基说,同情弱者,甚至高于正义。这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作家的真实。在艺术领域,没有情感的所谓真实,是立不住脚的,是粗糙的,苍白的,也是反艺术的。

我们又把话题拉回来——为什么现在非虚构写作如此风生水起?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作家和读者,或者说是这个时代的人,都迫切地希望把握这个时代的真实。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大多数虚构型作家“不作为”。你们仔细想想,现代的许多宫廷剧、穿越剧泛滥,粗制滥造,信口开河,而关注当下,紧扣时代脉搏的有温度的作品,少之又少,作者同这个时代拉开了距离,文字里没有了体验性,没有了休戚与共的共鸣,成了观念文学,作家的担当弱化了,责任旁卸了。反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好多作品,他们有感同身受的亲历感,读者读了,觉得作家们写出了“我”的生活、我的情绪和思想,因而那时候的作家,才是真正可以称为具有人民性的作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非虚构应运而生。这绝非偶然,是种必然。

非虚构作家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事实

非虚构文学,从狭义上讲,其并非纪实文学或者报告文学的分枝,它更积极,对真实有更深的渴望,所以再次强调,作者的独立性是第一要素。不能把观念性的东西植入你心里和笔端。我们都知道,苦行僧要修行,何为修行?就是要把心里的一些东西洗去,丢开。非虚构作品,要避免俗套,勇于发现,敢说真话。

有人将非虚构作品称为“叙事新闻”,我觉得有道理,也容易理解。但要求好好地说一个故事,又和一般新闻区分开了。既然是故事,就要让读者读得兴味盎然,要生动,要吸引人,这就又回到“虚构”里面了。写的那件事实,有可能都是几年前的事了,人物对话、场景、心理活动等等,你又没在场,怎么知道?这时候,我们的非虚构作者就不必拘泥于这个“非”字了,要大胆地运用“虚构”的写作技法。先把虚构搞清楚了,再来理解非虚构,就简单多了。虚构,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但非虚构创作,既然是文学,就必须要有艺术性。必须大量阅读虚构文学作品,从那些伟大的虚构作品里汲取经验和营养。虚构作家具备的本事,非虚构作家也必须具备。要善于把握细节,从生活的边缘处去发现和思考。

结语

讲了这么多,大体归纳一下:非虚构作家,要善于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事实,要满怀激情地主动介入到事实中去。不可跟风,不必媚众。要知道“为人写”和“为事实写”的本质区别。要坚信自己写的东西是有价值的。要有作家的志气和志向。有志向的人是谦虚的人,他知道这个世界很大,自己不懂和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有志向的人才会避免跟风。也别担心落伍,没有独立意识,只是拼命去追别人,其实一开始就落伍了。

现场提问

问:是不是我们要写好一篇小说,就必须去读一些圣贤书?国学里的许多经典会不会对我们的写作有影响?

答:可以读。但并不是说我们要写小说了才去读,不写小说,我们一样要读。作家是综合素质的体现。融会贯通,采百家之长是一个作家必备的文学素养。写作是塑造自己,建设自己的过程。

问:大多圣贤书里都教我们要有分明的爱憎观念,您怎么看?

答:不要在你的作品里去爱憎分明。人是复杂的,狄更斯作品里的坏人,让读者感到一种痛。我们首先要从人的立场去尊重人,或者说珍惜人。这才是真正的善的文学。爱憎过于分明的文学,本质上只有憎,没有爱,对谁都不爱,对他宣称的爱的人,同样不爱。

问:怎样才能写出与读者共鸣的作品?

答:写出你自己真正感受到的。先不管读者,先管你自己。

整理,有删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