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烧烫伤实用单方

 循天园 2019-11-23

【西医理论】

烧伤一般是指由热力(包括热液、蒸汽、高温气体、火焰、灼热金属液体或固体等)所引起的组织损害,主要是指皮肤和(或)黏膜的损害,严重者也可伤及其下组织。此外由于电能、化学物质、放射线等所致的组织损害及临床过程类似于热力烧伤,临床上均将其归于烧伤一类。也有将热液、蒸汽所致之热力损伤称为烫伤,火焰、电流等引起者称为烧伤。在我国古代中医文献记载中,烧伤分为火烧伤和汤烫伤,总称为水火烫伤,又称之为“汤火伤”“汤泼火伤”“汤火疮”等。

病因病机为沸水(油)、火焰、电、放射线或化学物质等强热、火毒侵袭人体,热则肉腐,以致皮肉腐烂。轻者,仅皮肉损伤,不影响内脏;严重者,则不仅皮肉损伤,而且火毒壅盛,伤及体内阴液,或热毒内攻脏腑,以致脏腑不合,阴阳失衡,变证甚多。病理机制多从三方面把握:①津液渗出阶段:轻者伤皮肉,津伤不重;重者阴液损伤,甚则阴损及阳,出现阳脱之候;②火毒侵袭阶段:伤后4~7日,火毒内传或火疮染毒酿脓败坏,疮毒内陷,内攻脏腑,出现变证和陷证;③创伤修复阶段:若亡阳或火毒得到控制,则可度过危险期而进入修复阶段。

【临床特点】

1.烧伤面积的计算

(1)手掌法:伤员五指并拢时手掌的面积,占其全身体表面积的1%。此法计算简便,常用于小面积或散在的烧伤计算。

(2)中国九分法:将全身体表面积划为11个九等分,如头、面、颈部为9%,双上肢为2×9%=18%,躯干前后包括外阴为3×9%=27%,双下肢包括臀部为5×9%+1%=46%。

2.烧伤深度

国内一般以三度四分法为主。即一度(Ⅰ),浅二度(浅Ⅱ),深二度(深Ⅱ),三度(Ⅲ)。

(1)一度烧伤:称红斑性烧伤,仅伤及表皮浅层,但发生层健在。局部发红,微肿、灼痛、无水疱。3~5日内痊愈、脱细屑、不留瘢痕。

(2)二度烧伤:又称水疱性烧伤。

①浅二度:毁及部分生发层或真皮乳头层。伤区红、肿、剧痛,出现水疱或表皮与真皮分离,内含血浆样黄色液体,水疱去除后创面鲜红、湿润、疼痛更剧、渗出多。如无感染8~14日愈合。其上皮再生依靠残留的生发层或毛囊上皮细胞,愈合后短期内可见痕迹或色素沉着,但不留瘢痕。

②深二度:除表皮、全部真皮乳头层烧毁外,真皮网状层部分受累,位于真皮深层的毛囊及汗腺尚有活力。水疱皮破裂或去除腐皮后,创面呈白中透红,红白相间或可见细小栓塞的血管网、创面渗出多、水肿明显,痛觉迟钝,拔毛试验微痛。创面愈合需要经过坏死组织清除、脱落或痂皮下愈合的过程。由残存的毛囊,汗腺上皮细胞逐步生长使创面上皮化,一般需要18~24日愈合,可遗留瘢痕增生及挛缩畸形。

(3)三度烧伤:又称焦痂性烧伤。皮肤表皮及真皮全层被毁,深达皮下组织,甚至肌肉、骨骼亦损伤。创面上形成的一层坏死组织称为焦痂,呈苍白色,黄白色、焦黄或焦黑色,干燥坚硬的焦痂可呈皮革样,焦痂上可见到已栓塞的皮下静脉网呈树枝状,创面痛觉消失,拔毛试验易拔出而不感疼痛。烫伤的三度创面可呈苍白而潮湿。在伤后2~4周焦痂溶解脱落、形成肉芽创面,面积较大的多需植皮方可愈合,且常遗留瘢痕挛缩畸形。

3.烧伤伤情判断

(1)轻证:总面积在10%(儿童5%)以下的二度烧伤。局都皮肤潮红疼痛,或有水疱,若表皮脱落,则出鲜红创面,可以渐干而愈。一般无全身症状。

(2)重证:总面积在10%~30%(儿童6%~15%)之间的二度烧伤,或三度烧伤在10%以上,或头面、颈、手、会阴烧伤,或电灼伤、化学烧伤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肉色灰白,或皮焦肉烂,易于感染,流水溢脓,臭腐难脱,疼痛剧烈,且愈后每致形成瘢痕。由于热毒炽盛,邪毒扩入营血,甚至内攻脏腑而出现严重的全身症状。

4.临床表现

(1)火热伤津证:热为阳邪,必耗伤阴津,证见发热、口干引饮、便秘、尿短而赤、唇红而干,舌苔黄或黄燥、或舌光无苔,舌质红而干,脉洪数或弦细而数。

(2)阴伤阳脱证:在火盛伤津的发展过程中,亦可出现热深厥深、阴液涸竭、阳无所附、阴阳离决的危重证候。证见体温不升,呼吸气微,表情淡漠,神志恍惚,嗜睡,语言含糊不清,四肢厥冷,汗出淋漓,舌面光剥无苔或舌苔灰,舌质红绛或紫黯,脉微欲绝,或脉伏不起。

(3)火毒内陷证:火热蕴毒、溃蚀肌肤,致毒热制胜、内侵脏腑,产生变证。证见壮热烦渴、躁动不安、口干唇焦,舌苔黄或黄燥,或焦干起刺,舌质红或红绛而干,脉弦数。若热毒传心,可见烦躁不宁、神昏谵语;若热毒传肺,可见呼吸气粗、鼻翼扇动、咳嗽痰鸣、痰中带血;若热毒传肾,可见尿闭水肿或血尿;若热毒传肝,可见痉挛抽搐、头摇目窜;若热毒传脾,可见腹胀便秘,或有便溏黏臭,或有呕血便血。

(4)气血两伤证:邪热渐退,气阴未复,证见低热或不发热,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欲缺乏、夜卧不宁、自汗、盗汗、创面皮肉难生,苔白或薄黄,舌淡红或胖,舌边齿印,脉细数或濡缓等。

(5)脾胃虚弱证:邪热已退,脾胃损伤,症见口舌生糜、口干津少,嗳气呃逆、纳呆食少,光剥无苔,或舌质淡胖、苔白、舌质黯红,脉细数或细弱等。

【辨证论治】

烧烫伤的辨证论治见图18-5。

图18-5 烧烫伤的辨证论治

1.火热伤津证

(1)证候:发热,口干引饮,便秘,尿短而赤,唇红而干,舌苔黄或黄燥,或舌光无苔,舌质红而干,脉洪数或弦细而数。

(2)治法:养阴清热。

(3)方药:黄连解毒汤、银花甘草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加减。

2.阴伤阳脱证

(1)证候:体温不升,呼吸气微,表情淡漠,神志恍惚,嗜睡,语言含糊不清,四肢厥冷,汗出淋漓,舌面光剥无苔或舌苔灰,舌质红绛或紫黯,脉微欲绝,或脉伏不起。

(2)治法:扶阳救逆、固护阴液。

(3)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四逆汤。

3.火毒内陷证

(1)证候:壮热烦渴,躁动不安,口干唇焦,舌苔黄或黄燥,或焦干起刺,舌质红或红绛而干,脉弦数。若热毒传心,可见烦躁不宁、神昏谵语;若热毒传肺,可见呼吸气粗、鼻翼扇动、咳嗽痰鸣、痰中带血;若热毒传肾,可见尿闭水肿或血尿;若热毒传肝,可见痉挛抽搐、头摇目窜;若热毒传脾,可见腹胀便秘,或有便溏黏臭,或有呕血便血。

(2)治法:清营凉血解毒。

(3)方药:清营汤、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加减。

4.气血两伤证

(1)证候:低热或不发热,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欲缺乏、夜卧不宁、自汗、盗汗、创面皮肉难生,苔白或薄黄,舌淡红或胖,舌边齿印,脉细数或濡缓等。

(2)治法:调补气血。

(3)方药:八珍汤。

5.脾胃虚弱证

(1)证候:口舌生糜,口干津少,嗳气呃逆,纳呆食少,光剥无苔,或舌质淡胖、苔白、舌质黯红,脉细数或细弱等。

(2)治法:调理脾胃。

(3)方药:益胃汤、参芪白术散。

【单方单药】

★刺五加叶方

[用量] 刺五加叶。

[制剂] 先将刺五加叶于铁锅内文火焙干呈黄褐色,研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 用浓茶水或1∶1 000的苯扎溴铵溶液冲洗消毒创面,去除黏附在创面上的异物,剪除水疱表皮,清除坏死组织及脓液,用无菌棉签或棉球拭干创面液体,然后在创面上涂一层桐油或菜油,将药粉均匀撒在创面上,以药粉不被桐油或菜油浸湿为度,再以无菌纱布覆盖包扎。2~3日换药1次。

[功效] 消肿止痛,祛腐生肌。

[主治] 二度烧伤。

[出处]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年,第3期。

[说明] 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干燥根及根茎,又名五加参,具有与人参相似的多种药理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刺五加的叶,含有多种刺木骨,功能舒筋活络,消肿止痛。本品可治烧伤。古代文献未见记载,是戴余明等的临床新用,且被证明具有较好疗效二度烧伤波及皮肤发生层和真皮层,临床用药要求减少创面渗出,有效止痛,防止感染,促进早结痂、脱痂。使用本方后,其创面很快形成一层痂膜,能有效地保护创面,防止感染,具有良好的止痛、抗炎、收敛、祛腐生肌及缩短病程的功效。

★虎杖粉方

[用量] 生虎杖。

[制剂] 生虎杖适量,研末,过120目筛,备用。

[用法] 烧伤创面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剪开水疱,清除渗出液及破坏的表皮,使整个创面暴露,清洁创面后,以干虎杖粉均匀撒于创面,以覆盖创面为宜。若遇创面物渗出液或伴有感染化脓者,可用蓖麻油将虎杖粉调成面粉糊状涂于创面上,每日2次,敷药后的创面不需包扎,暴露即可。创面结痂后,局部制动为宜,以防结痂扒开岀血,一般8~10日创面愈合,涂香油(煎后)于结痂上,以利去痂。

[功效] 清热利湿,散瘀定痛。

[主治] 一度和浅二度烧伤。

[出处]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年,第2期。

[说明] 虎杖味微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更能祛风散寒,散瘀定痛。本品含有缩合型鞣质,能使烧伤创面上的血浆蛋白凝固形成薄膜而结痂,从而减少创面的渗出和液体丢失,又能减少局部和全身感染的机会。另外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糖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伤寒杆菌等有抑菌作用,可防治烧伤创面感染。

★凤尾草方

[用量] 新鲜凤尾草。

[制剂] 取新鲜凤尾草适量,清水洗净,捣烂,用生理盐水为稀释液配成深绿色液体备用。

[用法] 用时以配好的药液再与生理盐水配成淡绿色的液体,清洗创面,洗至创面与正常皮肤颜色相近,温度相等。然后用配好的深绿色药液,涂于创面,每隔1~2小时或待创面干燥后,均匀涂上药液即可。对已起水疱者,不宜刺破,水疱对创面皮肤有保护作用,可以减少感染机会。对一~二度烧伤无感染的创面仅用本方即可治愈。对大面积和深度烧伤,在使用本方的同时,须结合补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抗感染、抗休克等其他治疗措施。对有感染的创面,必要时可做细菌培养,有针对地选用抗生素,效果更佳。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主治] 烧伤。

[出处]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说明] 凤尾草味微苦,性寒,具泻火解毒、凉血消肿之功,故对火毒为患之烧伤有效。《湖南药物志》载治汤火伤方:凤尾草焙干研末,麻油调敷。使用本方后止痛快,能迅速与创面结成牢固的保护性痂膜,阻止早期创面大量渗出,有利于休克的防治,同时能防止外来细菌的侵袭,对于预防早期败血症起了积极的作用。

★栀子油

[用量] 生栀子适量。

[制剂] 将其捣烂。

[用法] 和油涂搽。

[功效] 清热解毒。

[主治] 治烧烫伤。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生栀子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其味苦,性寒。入心、肝、肺、胃经。功能清热,泻火,凉血。主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等症。《救急方》记载:“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可治烧伤。

★黄连末

[用量] 黄连适量。

[制剂] 研细末。

[用法] 香油调匀敷患处。

[功效] 清热解毒。

[主治] 治烫伤。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其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烧烫伤等症。黄连能对抗细菌毒素,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溶血素效价,降低大肠埃希菌的毒力且能抑制多种实验性炎症,有效成分为小檗碱。

★大蓟外用方

[用量] 鲜大蓟根适量。

[制剂] 洗净后捣烂取汁。

[用法] 与食用菜油按一定比例调成糊状,涂抹患处。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

[主治] 治烧烫伤。

[出处] 《聂德伦经验方》。

[说明] 大蓟为菊科植物蓟的地上部分。其性凉,味甘、苦。功能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等症。大蓟新鲜根,用冷开水洗净后捣烂,外敷,治漆疮、汤火烫伤、疔疖、疮疡、红肿疼痛。《福建民间草药》:“凉血止血,消炎退肿。治肺热咯血,热结血淋,疔疖疮癌,漆疮,汤火烫伤。”

★苦参散

[用量] 苦参500g。

[制剂] 研细末。

[用法] 酒调敷患处。

[功效] 清热燥湿。

[主治] 治水火烫伤。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其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功能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阴道炎、烫伤等症。《卫生宝鉴》记载:“苦参不以多少,为细末,用香油调搽。治汤熨火烧疼痛。”

★鲜侧柏叶敷剂

[用量] 鲜侧柏叶300~500g。

[制剂] 洗净,捣烂如泥。

[用法] 加75%乙醇少许调成糊状,敷患处,3日一换。

[功效] 清热凉血。

[主治] 治烧伤。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侧柏叶为柏科植物侧柏的嫩枝与叶。其味苦涩,性寒。入心、肝、大肠经。功能凉血,止血,祛风湿,散肿毒。主治吐血,衄血,尿血,血痢,肠风,崩漏,风湿痹痛,细菌性痢疾,高血压,咳嗽,丹毒,痄腮,烫伤。《本草图经》记载:“侧柏叶,入臼中湿捣令极烂如泥,冷水调作膏,涂敷于伤处,用帛子系定,三二日疮当敛,仍灭瘢。治大人及小儿汤火伤。”

★苍术散

[用量] 苍术适量。

[制剂] 研细末。

[用法] 香油调匀敷患处。

[功效] 清热解毒。

[主治] 治烫伤。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其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功能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肿,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等症。

★地榆散

[用量] 生地榆适量。

[制剂] 研细末。

[用法] 香油调匀敷患处。

[功效] 清热解毒。

[主治] 治烧烫伤。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出处] 《张在春老中医经验方》。

[说明] 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的根。性微寒,味苦、酸、涩。功能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榆有抗炎、抗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生石膏粉

[用量] 生石膏粉适量。

[制剂] 将生石膏粉装入纱布袋中。

[用法] 均匀撒布于创面上。

[功效] 清热泻火。

[主治] 治烧伤。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生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其味辛甘,性寒。入肺、胃经。功能生用解肌清热,除烦止渴。主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等症。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临床应用石膏粉处理烧伤创面,能很快结痂,减少分泌物渗出,防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同时可以免除烧伤患者的换药痛苦。

★黄柏末

[用量] 黄柏适量。

[制剂] 研细末。

[用法] 麻油调匀敷患处。

[功效] 清热燥湿解毒。

[主治] 治烫火伤。

[出处] 《民间单方》。

[说明]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檗的树皮。其性寒,味苦。功能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等症。现代研究表明,黄柏含小檗碱、黄柏酮等主要成分,有抗菌、收敛、消炎的作用,对各种皮肤湿毒、疮疡等症状,功效良好。(魏睦新,刘佳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