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师范大学刘少军子承父志,一门出了两个“鱼院士”

 孟溪ProbeT连山 2019-11-23

稿源:掌上长沙
2019-11-22 15:44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22日讯(全媒体记者 岳霞 通讯员 张明明)今日,中国工程院正式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本次增选了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少军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少军院士

刘少军院士

  人物简介
  刘少军,男,1962年7月出生,湖南武冈人,中共党员,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育种技术与方法岗位科学家、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

  科研成果
  他领导的团队长期从事鱼类遗传育种研究;在鱼类远缘杂交研究领域的理论-技术-产品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成绩,在该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他带领团队攻克了种间生殖隔离难关,探索出鱼类远缘杂交的主要遗传和繁殖规律;建立了一步法和多步法鱼类杂交关键育种技术;创建了一批源于远缘杂交的四倍体和二倍体鱼可育品系和优良鱼类;首次证明鲤-鲫-金鱼杂交演化途径;领衔研制的四个优良鱼类新品种获国家级水产新品种证书;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湖南光召科技奖、大北农科技奖等奖励;获国家发明专利25项;撰写了《鱼类远缘杂交》专著;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Genome Research、PNA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主持培养毕业了25名博士和73名硕士;为我国水产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人物故事
  父子两代都是院士,都立志鱼类研究。刘少军父亲,正是2015年逝世享有“鱼院士”美誉的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筠。

  作为我国著名的鱼类繁殖和育种专家、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刘筠被业界称为“鱼圣”“鱼院士”,被媒体评价为“一生研究只为让中国人盘子里多条鱼”。而刘少军延续父亲未竟的事业,在他看来,是传承,也是使命。  
  刘筠院士在理论上建立了系统的中国主要养殖鱼类(四大家鱼为主体)、中华鳖(甲鱼)和食用蛙类的繁殖生理学,实践上研制了养殖鱼类和水生经济动物人工繁殖和育种的技术体系;率先应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在国内外建立了第一个遗传性状稳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类种群,成功地培育出优质的三倍体鲫鱼和三倍体鲤鱼。1995年,刘筠与袁隆平一道被评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哥哥姐姐的名字,都与鱼有关,可见父亲刘筠对鱼的感情之深。  
  如果说父辈的研究是让中国人盘子里多条鱼,刘少军的研究,则是全力以赴让中国人“吃好鱼,吃放心鱼”。他的团队通过雌核发育等方法,进一步研制出了改良四倍体鲫鲤品系,提高了该四倍体鱼的生长速度、繁殖力和群体数量,将改良四倍体鲫鲤品系与改良二倍体红鲫等二倍体鱼杂交,研制出了湘云鲫2号等改良三倍体鱼,它们不仅保留了湘云鲫不育、生长快、抗逆性强等优点,而且在肉质、体型等方面更具有特色。  
  刘少军主持研制的湘云鲫2号、杂交翘嘴鲂、鳊鲴杂交鱼、合方鲫等4个优良品种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湘云鲫2号等改良三倍体鱼在全国28个省市推广养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对鱼比对我自己的孩子更细心,陪伴鱼比陪伴我的亲人时间更多。”“我不仅仅是一个科研渔夫,更重要的使命是教书育人,这才是我的老本行。”——这是刘少军的研究和教学的生动写照。  
  1989年硕士毕业后,刘少军一直在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是在湖南师范大学成长起来的杰出专家和优秀教师。埋头研究三十年,也倾心育人三十年。近30年来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承担了多项专业课程教学任务,主持培养了24名博士生、53名硕士生、3名博士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本科生;积极为研究生提供出国学习机会,先后送多名研究生到美国、法国等国家学习深造。

【作者:岳霞】 【编辑:谭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