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爱情与大唐景象

 都是对的你 2019-11-23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从唐诗创作的艺术成就上来看,白居易的诗词创作虽受到了杜甫与李白的影响,但由于其在所生活时代的影响之下,又形成了一种比较独特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风格。

可以非常肯定的说生于中唐的白居易,与盛唐时期的李白和杜甫,这三个人在唐诗创作领域中所做的贡献,其实就是唐朝诗歌以及文学作品发展的集大成者。他们既是唐诗的奠基人,同时也是唐诗发展与传承的重要载体。

从这个角度来看,白居易的诗歌不仅具有非常高的文学成就,同时也是中唐时期,政治与文化的一个缩影。他以犀利而又现实的文风,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的批判,其实主要想表达的目的就是,希望国家能够重新走上正轨,老百姓能过哪几个月的生活。

白居易出生于中唐时期,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因其父白季庚升迁以及徐州战乱,所以举家迁往宿州符离安居。在宿州符离白居易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在其十一岁的时候家道中落并流离失所,这让他深刻的感受到了人间疾苦。桥梁检测车出租

这段不幸的童年经历以及中唐时期的国力衰退,尤其是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对白居易的思想以及文学创作风格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白居易一生,曾创作了3840首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大有“不疯魔不成活”的精神,所以后人将白居易称为“诗魔”。

白居易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风格的影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相比较于他的名字来说后人更习惯叫他白乐天。白居易生活在唐代宗李豫统治的中唐时期,这个时期的唐朝社会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因为唐代宗在即位之后于公元763年平安“安史之乱”。

这使得中唐时期同政治趋于稳定,社会、生产等方面的发展也大有改观。尤其是“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让唐朝社会的经济在战后得到逐渐恢复。生活于这个时代的白居易,其诗歌内容以及表现力,并没有太多的国仇与家恨。

虽然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但更多的是对社会底层百姓的同情,所以他的诗歌多以描写老百姓悲惨生活为主题。

他也平时朴素的语言,让诗文更加浅显易懂,但正是在这种平易通俗的诗文中,表达了他本人对唐朝盛世的渴望,以及期盼老百姓能够真正的安居乐业。

1.官运亨通与贬谪江州司马

公元806年白居易进士及第并被授予盩庢县尉之职。两年后升任进士考官并兼职集贤校理,因工作出色同年又被授翰林学士。从806年一直到814年,在这八九年的时间里,白居易可谓官运亨通。尤其是他在任左拾遗时,更是能够直接与皇帝见面。

白居易希望利用这个机会,可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在此期间他频繁给唐代宗上书,甚至会因为某些事情而当面指出皇帝的过失。但也正因为他“上书”频率过高,并且性格过于率真而被唐代宗所怨怼。“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从这之后白居易的势头就出现了波折与坎坷,815年因为“越职言事”,以及“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等罪名,白居易被贬谪为江州司马。至此白居易的诗歌风创作完全转变为现实主义风格。

2. 白居易诗歌风格的演变

白居易主张诗歌以及文章创作,应该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主旨。他早期的“政治诗”正是这种诗歌创作风格的突出体现。童年不幸的遭遇以及由盛转衰的官运,都是白居易诗歌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

在白居易的很多诗歌作品中,都深刻的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虽然唐代宗统治时期国家政权相对稳定。但由于之前的“安史之乱”之早已使大唐盛景不复存在。生活在中唐时期的老百姓饱受压迫之苦,

白居易在《秦中吟》一诗中,就深刻的表达了此种诗风,“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他在创作《卖炭翁》时,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发挥到了极致。“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个穷苦的卖炭老翁形象,以及当时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跃然于纸上。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中唐的爱情

了解白居易诗词创作风格的人都应该知道,在白居易众多的诗词作品中,虽然反映爱情以及闲适生活的作品类型比较少。但由于白居易的诗风,深受盛唐时期“诗仙”李白影响,所以他所创作的《长恨歌》中,既有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咏叹,同时也会对大唐盛世一去不返的悲凉。

元和元年白居易创作了传世名篇《长恨歌》,笔者认为这首长篇叙事、抒情、感怀诗作,在白居易的所有诗作中,不仅具有非常突出的代表意义,同时也反映出了白居易诗歌风格的特色,以及后世之人对唐朝诗歌的局部印象。

1.《长恨歌》中的悲凉爱情

《长恨歌》的创作初衷,实际上就是白居易与友人,有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恨别离故事所作。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此句写出了唐明皇好色、不理朝政。“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在唐明皇好色的基础上,上天为他营造了一个美色杨玉环。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这句诗写出了杨玉环天生丽质的美貌与气质,当她被选入皇帝的深宫之后,就与皇帝成双入对、形影不离。“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玉环的美貌力压后宫三千佳丽,即使是她的一个笑容,也会让那些庸脂俗粉自愧不如。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杨玉环来到唐明皇身边之后,这位大唐的“圣人”就再也无暇顾及“三千佳丽”了。他讲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完全倾注于杨玉环的身上,这也正是两个人爱情悲剧的起因。

正是因为唐明皇宠幸杨贵妃,所以才会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正是因为他们的爱情,不仅葬送了大唐的江山,同时也葬送了杨玉环的生命。“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的凄惨与悲哀,正是他们自酿苦果的最好下场。

马嵬坡兵变以杨玉环被缢死收场,当唐玄宗重新回到自己的宫殿时,才发现“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但斯人已逝“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纵然唐玄宗希望与杨玉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但最终为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也只能由衷的发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叹。

2. 《长恨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循环往复、比喻代兴等艺术形式,以凝练的语言能力和优美叙事形象,充分地体现出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尤其是在描写二人于安史之乱中境遇,以及最终爱情悲剧出现的凄美景象时,更是为当时以及后世之人所称赞。

笔者认为《长恨歌》的主旨就是“长恨”二字,虽然还有叙事的方式,将二人缠绵北侧的爱情故事书写出来。但是最终的目的却是为了表现,唐朝由盛及衰的社会现实,以及“安史之乱”后唐朝国运的走向。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歌风格以及主张的典型代表。更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突出表现。他将自己的诗歌与当时的朝政以及百姓疾苦相结合,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讽刺和暗喻,唐朝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以及老百姓的凄惨生活。

在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中,尤以“讽喻诗” 最为著名。《长恨歌》就是其“讽喻诗”中的代表作,他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循回反复的手法,不仅让大家能够读懂诗中的含义,同时也能够深刻的感受到他想表达的思想。

笔者认为在白居易的诗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主张。他试图以诗歌的形式,提醒唐朝统治者所面临的政治处境,希望唐朝皇帝能够革除政治弊端,并可以深刻的体会人民疾苦。

白居易诗词地位及影响

出生并生活于中唐时期的白居易,所创作的诗歌对中唐时期的诗坛有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他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不断去描绘当时的社会现状,这对于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虽然他曾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但却可以由下而上的体会老百姓的苦难,并感同身受的为他们呼喊,这在同一时期的中唐诗人中十分少见。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与主张,为后世诗人指出了一个新方向。

虽然白居易的诗歌水平,在整个唐朝诗坛上并不如“李杜”。但在是在中晚唐文学史上,他的诗歌地位和名声,足以和盛唐时期的“李杜”并驾齐驱。虽然他的诗词作品中也有片面性的地方,但这并不影响白居易的诗歌,在唐朝以及后世人心目中的文学地位。

白居易的诗歌主要特色,其实在于对诗歌内容的撰写。但由于他本人的性格以及时代影响,他非常排斥运用虚构艺术的手法去写诗。尤其是反对夸张、幻想等表现手法,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才使他的诗歌更贴近于自然。

结 语

笔者认为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是其诗歌艺术的巅峰之作。尤其是《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三篇佳作更是对中国文化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奠定了宋朝诗歌的文学基础。

白居易的文学贡献不仅在国内深受追捧,他的《白氏长庆集》也受到了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欢迎。尤其是在日本平安时代所流行的“汉诗”风潮,更是将白居易的诗作奉为典范。笔者认为民族精神有国界,但文化交流却不受种族以及国界的束缚。

【参考文献】

王敏 《论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董慧《浅说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卢捷《白居易中隐思想与其诗歌创作之关系研究》

方龄萱《古典爱情诗歌的美丽与离殇——试论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