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构建免疫屏障,限制抗生素耐药性传播

 孟溪ProbeT连山 2019-11-23

专家指出,接种疫苗可阻止人类遭受细菌感染,由此避免或减少对抗生素的需要

  •   儿童正在接受检查。         长沙晚报通讯员 李奇 摄  儿童正在接受检查。 长沙晚报通讯员 李奇 摄

  •   受天气影响,幼儿呼吸系统病患者增加。  受天气影响,幼儿呼吸系统病患者增加。

  •   深夜,长沙一家医院的急诊科还有不少家长和患儿。  深夜,长沙一家医院的急诊科还有不少家长和患儿。

  •   麓谷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给孩子接种疫苗。除署名外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小刘军 摄  麓谷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给孩子接种疫苗。除署名外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小刘军 摄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媛 实习生 刘萍

  “滥用抗生素将使人类回到无抗生素的时代。”世界卫生组织的警告并非危言耸听。

  孩子得了肺炎,往往绕不开抗生素的治疗。狡猾的肺炎球菌在与抗生素的对抗中,不断改变着自己,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导致肺炎球菌性疾病的治疗难度越来越大。

  普通抗生素无效,只能使用更高级抗生素,最终到无药可用……当下,抗生素的耐药已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挑战。

  专家表示,打破这一恶性循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构筑身体的免疫保护屏障。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肺炎球菌疾病列为“需极高度优先”使用疫苗预防的疾病。接种疫苗可最大限度阻止人类遭受细菌感染,由此避免或减少对抗生素的需要。更好地利用现有疫苗和开发新疫苗是应对抗生素耐药性、减少可预防疾病和死亡的重要方法。

  “及时接种相关疫苗是给孩子建立健康屏障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疾控和儿科专家共同呼吁,初生至1岁左右的宝宝是肺炎球菌最偏爱的“入侵对象”,家长应尽早预约接种时间,在6月龄前完成免疫屏障的建立,帮助宝宝有效抵御肺炎球菌感染风险。

  远虑:当抗生素不再是“万灵药”

  秋末冬初,气温骤降,又进入了流感高发季节。在医院摩肩接踵的人群中,有一些“假流感”也混在其中,让人真假难辨。

  3岁的雯雯(文中患儿均为化名)突然高烧至39℃,医生判断雯雯患上了季节性流感。但在服药3天之后,雯雯的病情仍然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反复地高烧咳痰。雯雯父母心急如焚,连夜从老家将雯雯送至湖南省儿童医院治疗,CT显示雯雯双肺肺炎合并有部分肺实变,痰培养提示雯雯感染的是肺炎球菌,而且,已显示耐药。

  “雯雯的问题比较棘手,因为感染的是耐药细菌。”湖南省儿童医院呼吸二科主任医师孟燕妮表示,值得重视的是,像雯雯这样感染耐药细菌的孩子越来越多。

  据湖南省儿童医院呼吸二科主任陈艳萍教授介绍,目前,肺炎球菌性疾病临床治疗以抗生素为主,但由于抗生素的不当选用、剂量不足、疗程不足等诸多原因,肺炎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已产生明显的耐药性,有时甚至无药可治。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细菌耐药了之后,本来青霉素就能杀死,现在需要使用更高级的抗生素才能对付。”陈艳萍解释。

  据了解,细菌也和所有的生物一样“适者生存”。抗生素是消灭细菌的能手,但细菌为了生存一直在“反抗”。就像人一样,细菌也有DNA,当人类使用抗生素杀死细菌时,这些细菌会自发地变异它们的基因,变为耐药细菌。

  抗生素的滥用加剧了肺炎球菌的耐药,随着耐药问题愈发严重,肺炎球菌性疾病治疗难度有所增加,病程加长,治疗费用也相应增高。

  临床上,产生耐药性而出现的“超级细菌”,是目前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据了解,开发一个新药一般需要10年左右时间,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往往只需要两年。

  警惕:长期不当使用抗生素也会导致“滥用”

  5岁的图图是早产儿,自出生起体弱多病,咳嗽感冒时,父母为了让他好得快,经常到药店买抗生素给孩子吃。图图爸爸张先生对抗生素的副作用早有耳闻,心想孩子能少吃就少吃点,一看到孩子症状减轻,病情好转时就停了药。张先生不曾想,这样长期随意的用药让图图身体更加虚弱。

  “上个月图图感冒了,我们和以前一样在家里喂了药,半夜没见好转,急忙送去医院打点滴,结果打针的第二天病情就开始恶化,医生确诊图图是重症肺炎,在医院住了半个月。”图图妈妈说,在医生询问病史、用药史和用药习惯,结合检查结果后告诉她,图图是因为经常滥用抗生素形成了耐药性,加上重症感染,导致病情危急。

  并非只有过量用抗生素才称作“滥用”,超时、超量、或未严格规范使用、使用抗菌药剂量不足也是一种“滥用”。任意减小服药剂量、擅自延长服药间隔时间、随意缩短用药疗程都会造成耐药性。

  “其实发烧、咳嗽很有可能是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反而会使孩子身体出现问题。”孟燕妮表示,滥用抗生素容易引起肝肾损伤以及二重感染、增加患上哮喘几率,引起营养不良、菌群紊乱或者缺乏维生素K。

  据介绍,抗生素只能治疗细菌感染,不能杀死病毒,反而会“误伤”不少白细胞。白细胞是人体卫士,它减少后人体的防病能力降低,容易引起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最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孟燕妮表示,减少抗生素耐药性,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作为家长必须严格按照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患病时选择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不要自行购买抗生素,不能自行停用医生开的抗生素。服用抗生素时,应由医生根据孩子年龄体重以及病情来计算出所使用药物的剂量,切不可滥用。

  棘手:有些肺炎很隐匿还会持续作用

  “发热、咳嗽、呼吸急促……这些症状我知道是肺炎,但我的孩子只是吃不好睡不好,口腔里有白沫,怎么也是肺炎?”李先生很着急,他7个月的女儿欣欣正在病房接受治疗。

  “部分婴儿仅有精神食欲差、口吐白沫等,很容易被家长忽视,往往等家长意识到孩子生病就医时,病情已经比较重了。”湖南省儿童医院副院长朱丽辉主任护师提醒,当孩子尤其是小于3月的小婴儿出现精神食欲差、口腔总有白色泡沫时,一定要引起重视,立刻送医。

  肺炎不仅喜欢玩“躲迷藏”,还有着持久的“战斗力”。

  两岁的皓皓3个月前因为肺炎住院,之后便很容易发烧生病,还喘得厉害,父母只能三天两头带皓皓看急诊。近日,经过省儿童医院医生详细的询问病情和查看检查结果后,医生表示皓皓可能是患上了肺炎“后遗症”。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重症肺炎最常见的肺炎“后遗症”之一,陈艳萍表示,如果孩子患了肺炎后长时间地喘息,肺部的啰音长期不消失,就要警惕这种疾病。

  “人体支气管像一棵大树一样,这种病变就发生在树梢处。”陈艳萍介绍,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指直径小于2毫米的小气道损伤后,炎症及纤维化引起的慢性气流阻塞的临床综合征。在孩子患上肺炎后,由于支气管内膜在损伤后自我修复过程中,不正当的修复造成气道内膜不正常增厚以及狭窄,导致气流能进入而难以排出,肺内积气过多而影响通气,引起的临床表现就是有喘息了,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气促,呼吸困难。

  陈艳萍表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多发于3岁以下幼儿,一旦确诊,治疗和康复将会是一个持久战,可能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每一次的再感染对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孩子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甚至致命的。

  “在感染肺炎后,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找专科医生进行专业评估、诊治。如果是重症肺炎,一定要坚持观察、随诊,防止后遗症的发生。”陈艳萍表示。

  屏障:接种疫苗能让整个社会都获益

  “肺炎球菌感染是一个未被引起足够重视的儿童的健康杀手。”据陈艳萍介绍,儿童是肺炎球菌主要携带和传播人群,携带率在发达国家为27%,在发展中国家可高达85%。肺炎球菌不像流感那样集中爆发,所以不易引起公众的重视,但是肺炎球菌性疾病每年导致的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却远远超过季节性流感、手足口等疾病。除了及早发现病情、及早诊治,防患于未然、预防肺炎才是让孩子远离疾病的最有效方法。

  据了解,疫苗可帮助限制抗生素耐药性的传播。接种疫苗可阻止人类遭受细菌感染,由此避免对抗生素的需要,更好地利用现有疫苗和开发新疫苗是应对抗生素耐药性、减少可预防疾病和死亡的方法之一。

  在所有疫苗可预防疾病中,肺炎球菌性疾病是导致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全球经验表明,及早进行预防接种、为宝宝构建起免疫屏障,让宝宝获得抵抗肺炎球菌的免疫力,是目前普遍推荐的对抗婴幼儿肺炎球菌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据了解,如果全世界每个儿童都接受疫苗以保护他们免受肺炎球菌感染,则每年估计可避免1100百万天的抗生素使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肺炎球菌疫苗等国家非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远低于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不少家长认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必打,自费、不强制的非免疫规划疫苗可以随意选择。

  对此,长沙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张瑛副主任医师表示,从预防疾病的角度来看,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同样重要。在宝宝身体情况允许和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带孩子都接种。

  接种疫苗,不仅是对自身健康的负责,也是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当人群中某种疫苗的接种率达到一定水平,该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可被阻断,形成一道免疫屏障。对于部分因禁忌症无法接种的对象,也形成了保护,让整个社会都获益。

  早产宝宝身体免疫屏障发育不完善,更应按时按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早产宝宝是不是该推后时间接种疫苗?许多早产宝宝的父母对此十分疑惑。对此,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部部长兼儿童群体保健科主任曾宇东介绍,美国儿科学会建议,早产儿(包括低出生体重儿)应按足月儿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大多数情况下,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对常规疫苗的安全性、耐受性以及免疫应答效果与足月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早产宝宝身体免疫屏障发育不完善,更应该按时按免疫程序接种疫苗,预防疾病的发生。”曾宇东提醒,有部分疫苗需要婴儿达到一定体重才可接种,在接种疫苗前,应和相关医生咨询,寻求解决办法。

  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所所长钟燕提醒家长们,在给宝宝接种疫苗之前,家长可以做好这些准备:给宝宝洗澡,换上柔软、宽松的衣服,吃好休息好,保持接种部位皮肤清洁;带好宝宝的预防接种证本;医生说明宝宝的健康状况,注意孩子近几天有无发热、腹泻、咳嗽、惊厥等症状,宝宝上一次打预防针出现了哪些反应(如发烧、起皮疹等);不要让宝宝空腹或饥饿的时候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一个模拟自我感染过程,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反应,最常见的就是发热。钟燕表示,父母此时不必太过担心。绝大多数的预防接种反应是轻微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不会产生长远严重的损害。

  钟燕表示,当宝宝在接种疫苗后的24小时内出现发热,或发热温度不超过38.5℃,发热持续时间约1至2天(接种减毒活疫苗出现发热的时间比接种灭活疫苗稍晚,如接种麻疹、乙脑等减毒活疫苗后5至7天可能会出现短暂发热,1至2天可退热),或少数宝宝伴有头痛、烦躁、哭闹等不适,或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反应,一般1至2天可自行消失时,家长不必过于担心。

  “这都属于接种疫苗后引起的轻微反应,可以在家对症处理。”钟燕建议,当宝宝出现上述情况时,应加强观察,让宝宝适当休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比如多饮水,宝宝体温<38.5℃,建议暂时不用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混悬滴剂(美林等)或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泰诺等)。

  但宝宝如果在接种后发生高热(39℃至41℃)、超高热(>41℃);发热持久不退(特别是3月龄以下或有高热惊厥史的宝宝;接种后数天才出现高热;伴有腹痛、腹泻、呕吐、抽搐;伴有精神状态差、排尿少、口唇干燥;伴有严重咳嗽、呼吸困难等不适这些症状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送宝宝立即就医。

  疫苗安全吗?

  一疫苗一扫码 全程可追溯

  市民王先生问:我看网上说,有一些孩子接种疫苗后出现了发热、局部红肿的情况。这些情况正常吗?疫苗接种是否安全?

  长沙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张瑛答:疫苗发生严重异常反应的几率非常低。大多数疫苗的不良反应都是一般反应,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孩子接种后留下观察30分钟,如出现急性过敏反应,可得到及时救治。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中大部分都是偶合症,家长们不能因噎废食,对疫苗接种产生抵触心理。同时,新的疫苗管理法,有专门章节涉及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和处置,免疫规划疫苗引起的异常反应由政府负担补偿经费,非免疫规划疫苗由企业负担补偿经费。

  目前,疫苗从生产到接种,实行冷链测温全程覆盖。全程测温数据均可查询,确保疫苗安全有效。疫苗各个流通环节均实行扫码出入库,一疫苗一扫码,直至接种到孩子身上,做到全程可追溯。

  此外,为了更好地预防、对抗肺炎,家长还可带孩子接种流感疫苗、流感嗜血杆菌疫苗。

  宝宝什么时候不适合打疫苗?

  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所所长钟燕提醒,疫苗可以保障宝宝免受细菌和病毒的侵袭,但要注意并不是随时都能打。

  1.身体过敏

  宝宝食用鸡蛋和牛奶出现皮肤过敏反应,提示宝宝可能属于过敏体质,接种疫苗同样也可能出现过敏反应。

  2.心脏、肝脏、肾脏疾病

  严重心脏疾病、肝脏疾病和肾脏疾病都属于疫苗的禁忌症,接种疫苗可能加重这些原发疾病的症状。家长应带孩子在急性期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症状控制疾病缓解后在预防接种医师指导下选择性接种疫苗。

  3.先天性免疫缺陷

  患免疫缺陷的儿童对病原微生物缺乏抵抗力,接种疫苗可能引起持续感染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经过专科医师全面评估后决定是否可以接种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不建议接种。

  4.疾病的急性期或患急性传染病

  处于疾病的急性期或患急性传染病,应暂缓接种,以免加重病情。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控制身体恢复一周后接种疫苗,传染性疾病如结核、水痘和麻疹等根据疾病特点和严重程度延迟接种疫苗。

  5.感冒发烧时

  宝宝发热除了可能是一般的感冒外,也可能是某些传染病的前驱症状。如果确定是感冒发热待症状控制,一周以后再接种疫苗,其他传染病则应经过医师评估选择性接种。

  6.皮肤患病时

  如宝宝的接种部位有严重的皮炎、化脓性皮肤病,则应在治愈后再行接种。

  7.肛周脓肿的患儿不宜接种疫苗

  肛周脓肿患儿灭活疫苗可以按程序进行接种,在接种减毒活疫苗前先做免疫功能检查,免疫功能正常,肛周脓肿控制好后才能接种,建议不接种口服脊灰疫苗和轮状病毒疫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