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名老中医陈家礼巧用“药引子”

 为什么73 2019-11-23

陈家礼,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 。陈家礼教授善运用古方验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症,临证悉心遣方,多获良效。每每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发病时间、病程长短、季节等而辨证施药,尤擅用药引,利用药引可引药入经,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又可照顾兼病兼症、固护正气、降低毒性、矫除药物异味等。

药引溯源


方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在治则治法上,《黄帝内经》高度概括为“谨察阴阳,以平为期”,“治病必求于本”。方药的组成是依据君、臣、佐、使的原则,按照一定的剂量配伍应用于临床。这一原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药引在《内经》中也已现端倪。

汉代张仲景善用药引,《伤寒论》中112首方剂就有52首应用了药引,如生姜、大枣、粳米、胆汁、白蜜、酒、醋和童便等,占方剂总数的46%。汉唐以后随着药物和方剂学的发展,药引理论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宋代以后,由于局方的推广,中成药盛行,明确提出药引的概念,使药引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不少方子都开列了引药。许多君药、臣药也作为成方的引使应用,如人参、柴胡、黄芪、黄连、吴茱萸等均被列入“助使”之用。

金、元时期,张元素及其弟子李东垣第一次明确提出“引经药”的理论,称“引经报使”。此后,医家习惯在煎好的汤药中加入药引,或用药引来煎煮中药。吴鞠通《医医病书》云:“药之有引经,如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向导⋯ ⋯ 何今人凡药铺中不售,须病家自备者,皆日引子 ”

陈老对药引的认识


陈老在总结历代医家医著及其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药引的临床作用,认为若正确使用药引,不仅可以引药人经,直达病所,提高疗效.还可以照顾兼病兼症,发挥固护正气、降低毒性、矫除药物异味等作用。

1
引经药
陈家礼认为药引等同于引经药,《资蒙医经》记载:“酒入药为引者,取其活血行经;姜入药为引者,取其发表注凝;小枣入药为引者,取其消散开胃;大枣入药为引者,取其补血健脾;龙眼入药为引者,取其宁心利水:灯芯入药为引者,取其得睡神归;葱白入药为引者,取其发散诸邪勿住;莲实入药为引者,取其清心养胃和脾。”即所谓引经报使,引导药物直接或间接到达经络、脏腑,或引邪外出、引火归元、引正固本,或载药上行,充分发挥药效。如盐水送服六味地黄丸可起到引药入肾的作用;青蒿芳香透络,可引少阳之邪热外出;清胃散中用升麻升散郁火,引上焦之邪热升散而外达;银花、连翘引营分邪热外走气分,取“入营尤可透热转气”之效。

2
使药

药引在组方中亦往往起到使药的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增加疗效:当药引的功效与汤药或成药的主治、功效一致时,使用药引可协同诸药发挥作用,增强疗效。如《小儿药证直诀》中败毒散用生姜、薄荷入煎,以增疏散风热、发汗解表的作用。② 减毒,调和诸药。如葶苈大枣泻肺汤以大枣10枚为引,起到扶正补脾、益气护胃,缓和峻药毒性,减少药物反应,泻下而不伤正。热病证的治疗中,为防止寒凉之品伤胃,出现服药后胃脘疼痛、食欲下降等症状,方药中入粳米,以其味甘性平,调养胃气,益胃护津而为引,以调和诸药。③“专病”引药。药引在治疗某些病证时具有独特的疗效,成为专病、专长之引,如治疗心动悸用桂枝为引;苍术为湿家要药,利脾经,朱丹溪曰“上中下皆可用”,凡湿邪为患者以苍术为引以运脾化湿。④矫味。为了使病人易于服药,也常选用一些食物药引来矫正药物的不良气味,如黄酒、红糖、蜂蜜、饴糖、梨汁等。如刘完素用润肺散治小儿膈热,咳嗽痰喘甚,久不瘥者,单用一味瓜蒌,温水化乳糖下,是因瓜蒌性寒,微甘微苦,用乳糖作药引以矫味。


临证应用


因药引具有药物易得、品种丰富等特点,陈家礼老师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在运用药引时强调辨证施药,根据药物的特性及作用选择不同的药物做药引,用量一般宜小;同时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1
紫苏

性味辛温,归肺、脾经。《本草纲目》言:“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凡风寒感冒见胸脘满闷,恶心呕逆,咳嗽痰多者,紫苏不仅解表散寒,而且可引药归脾经,行气宽中,化痰除胀。

2
桔梗

性味苦、辛,平,归肺经,其性升散。《珍珠囊药性赋》载“其用有四:止咽痛,兼除鼻塞;利膈气,仍治肺痈:一为诸药之舟楫;一为肺部之引经”。陈家礼老师认为凡咳嗽痰多、咽痛失语、胸闷不畅可用之,引药归经,宣肺利咽,祛痰排脓;或取其宣开肺气而通二便,治疗便秘,癃闭;还可载药上行。

3
生姜

肺、脾、胃经。取其辛温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散寒,调和脾胃之效。

4
葱白

肺之菜也。肺主皮毛,其合阳明、大肠,有辛温之性味,故风寒感冒,或阴盛格阳症见面赤、下利、腹痛、脉微者用之为引,可增强解表发汗解肌之力,以通上下阳气。

5
淡豆豉

辛散轻浮,药性平稳,凡感冒无论风寒、风热,皆可用之为引,以解表发汗;其性凉,辛散苦泄,常与栀子相伍,治疗外感热病,邪郁胸中,症见心中懊恼,烦热不得寐。

6
白茅根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中空有节,最善透发脏腑郁热⋯ ⋯又能人肺清热以宁嗽定喘⋯ ⋯入胃滋阴以生津止渴,并治肺胃有热。”在风热外感证、肺胃热证及中焦湿热证中陈家礼老师每每用之,以其甘寒清热,利尿而引邪外出。

7
苍术

为湿家要药,利脾经,燥胃强脾,发汗除湿,升发胃阳;解痰、火、气、血、湿、食六郁,则多与香附为伍。丹溪日:“实脾土,燥脾湿,洵是治痰之本”,又日:“苍术能径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凡湿邪为患者以苍术为引运脾化湿。

8
升麻

甘、辛、微苦,轻、宣、升阳、解毒。引诸药同入阳明,陈师常与石膏配伍治疗阳明头痛、牙痛;与葛根合用发阳明之汗:引甘温药上行升发郁火。即甘温除热,补中益气之意也。经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天地不交,则万物不通也。”丹溪日:“气升则水自降。”因此气滞于中,二便秘结,通利无效者,可重用升麻以通之。

9
防风

性味辛甘微温,升浮为阳,搜肝泄肺.又行脾胃二经,是祛风湿之要药。用之为引治疗太阳经证,症见头痛目眩,脊项强痛,周身尽痛。还可治疗崩漏。李东垣日:“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并说“用之为使,亦能治崩”

10
其他 

砂仁:用其辛为引,润。肾燥,治疗心。肾失交证。《经疏》言“肾气虚不归元,用为向导,殆胜桂、附热药为害”。酸枣仁:与白芍、生地、龙眼肉配伍,敛汗宁心.治疗气虚汗出不止者,盖汗为心之液故也。梨:取其甘寒做药引,治疗伤寒发热,咳痰喘嗽,绞汁频服,润肺降火,消痰止渴,阴虚有热则同煎。盖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小麦:《素问》中记载麦属火,心之谷也。味甘,微寒。凡妇人脏燥、郁证、不寐均用之,养心除烦,《圣惠方》:“小麦饭治烦热少睡多渴”。灵芝:与地黄、党参等配伍,治疗虚劳气短、不思饮食、五心烦热,《本草纲目》“疗虚劳”;与半夏、五味子、党参合用,益气敛肺,化痰平喘。《医林篡要》记载“补心,清胃,治肠风痔瘘,行水,解热毒”,凡气血不足,心神失养致心悸、失眠、倦怠、健忘者,与酸枣仁、龙眼肉、白芍配伍,补气安神。

体会


中药药引是中药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引具有引经报使、调和诸药、矫味增效、消除毒性的作用,在临证中不可忽略。药引有各自的性味和功效,在使用药引时须注意其寒热药,辨病辨证相结合,灵活加减。诸如清热则多用白茅根、生地黄、竹叶、芦根、青蒿、赤小豆等作药引;解表则用紫苏,淡豆豉、葱白、生姜等为引:理气做引常用陈皮、枳壳、焦槟榔等;消食导滞用鸡内金、莱菔子;安神定志则以酸枣仁、郁金、石菖蒲、龙齿、珍珠母等作药引。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旋覆花有“诸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之说,是治疗胃气上逆“引药下行”之剂;羌活可引诸药达上半身,桑枝可引诸药走四肢;川I芎可引诸药直达头面等,桂枝可引诸药直达肩、臂、手指;狗脊为腰背部的引经药,可引诸药治腰背强痛,俯仰不利等;升麻升阳举陷,使中阳回位固本,如升陷汤、补中益气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