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上人间

 昵称32901809 2019-11-23

现在的成都,几乎已经被人们淡忘了它曾经被称为“锦城”。作为一个现代的都市,成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作为“锦城”的成都已岌岌可危。

在成都一间普通的街边茶馆,一位老人陷入了沉思。这位老人是一个从事织锦五十多年的蜀锦老艺人,他的思考正与蜀锦有关。

天上人间

蜀锦,是织锦种类中历史最久远的种类,至今历史已近3000年。它源于上古,兴于秦汉,盛于唐宋,在东汉时期就已誉满天下。汉唐以来的一千多年里,蜀锦经南北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既加快了中国丝绸业的发展和传播,也对促进东西方的涧流产生过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国时期,蜀锦曾一度是蜀汉与东吴,曹魏的主要贸易商品,是当时蜀国的经济命脉。

而发展到明清的繁盛时期,史书记载,“成都机房两千处,织机万余架”当时的成都是举国闻名的织锦生产地。

成都,一直以来就有另一个美丽的名字—锦城。

流转的时光,带走了古城的风情。

在中国历史上,把一种手工艺和一座城市联系在一起的说法并不多,从“锦城”这两个字中,们不难发现蜀锦与这座城市意味深长的关联。

这条静静流淌的府南河,自古一直被称为“锦江”,然而到了今天,蜀锦所见证的,仿佛仅仅是一个昨日的传奇。

成都蜀锦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经红火过很久,慢慢地,随着大机器纺织工业的冲击,日渐衰落,绝妙的蜀锦工艺,在成都已濒临灭绝,难以为继。

2003年,成都市政府作出了拯救蜀锦的计划,拯救蜀锦就是拯救锦城。

位于锦江江边的“蜀江锦院”,就是拯救锦城的第一个见证。新成立的成都蜀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请回了成都仅剩的几位蜀锦老艺人,他们都有一身织锦工艺的绝活,这些老人的平均年龄是72岁。

白发苍苍的老人,义无反顾地回到他们熟悉的花楼木织机前。蜀锦,是他们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依恋。

几位蜀锦老艺人主要的任务就是恢复蜀锦的精华作品,开发新的图案种类,将蜀锦延续下去。

的确,蜀锦工艺难以为继的焦虑,笼罩着这几位锦城的老人。叶永洲老人在茶馆的沉思,也正与此有关。

拯救蜀锦的工作仍在进行,首先进行恢复的就是制造蜀锦所用的木制小花楼织机。们眼前的这驾织架,是清朝流传至今的原物。其木身架构,竹片木钉,都没有任何的改变。几经虽云的流转,它又来到了蜀江锦院,为恢复蜀锦中的精华作品出力了。

在老人们的努力下,已经恢复了许多绝版蜀锦。灯笼锦,原为明朝宫廷元宵节的纹样。灯笼的四角悬挂流苏,常织成稻穗状,旁有蜜蜂,寓意“五谷丰登”;图中又织有莲花、宝珠等吉祥图案,是蜀锦中的传统名锦之一。

“联珠狩猎”纹锦出于唐代对波斯文化的汲取,取材于古丝绸之路的敦煌石窟,纹样以栩栩如生的造型表现出骑马射猎的武士神韵,再现了唐朝蜀锦的独特风格。

“红地八答晕锦”是宋代较有代表性的蜀锦纹样。底儿呈红色,花纹有红、绿、蓝、黄等色组成,以几何形构图为主,是一种名贵的彩锦。

“月华三闪锦”有数组彩经线排列成由浅入深,逐渐过渡的色彩,加上装饰的花纹,数种渐变的色彩同时织成,如雨后初晴的彩虹,五彩缤纷。这种巧妙的艺术构思,据说是织锦工匠从天空中的彩云受到的启发,其技巧世传许久,及蜀锦所独具。

已经恢复了许多自古流传下来的名锦图案,老人们又琢磨着创造一些新的能够代表蜀中文化的纹样了。叶永洲老人经过深思熟虑,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搭档李成元老人,两人开始就新图样商议起来。

他们想到的图案是三星堆出土的金面人像,这个形象该如何转变为织锦中的图案呢?

刘晨曦老人负责织锦工序中的图案设计,如何将三星堆金面人像设计为适合织锦表现的图案,几位老人全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谢辉如老人也在设计图旁久久不忍离去,直到图案完成了意匠稿,接下来是最关键的挑花结本,这关系着新的图案是否成立。

成都的蜀锦拯救工作仍在继续,为新的图案挑好了使用的丝线、棉线、金线,接下来就是关键的挑花结本的工序。挑花结本,是按照设计意匠稿,用棉线将图案的程序编造,是织锦创作中从无形到有形的关键一步。

天上人间

刘晨曦老人、叶永洲老人慎重地研究了很久,一点点小心地编造着他们想象中的图案,对这样一个陌生的图样,他们也完全没有把握。

恢复流传下来的名贵纹样的工作没有停歇。

蜀江锦院又陆续的恢复成功了蜀锦中的很多特色纹样。

画锦是以锦作画,以画锦,并且要织造出不同画风的神韵,更有文字稿,将中国的书法织入锦中。

蜀锦中的凤纹,龙纹与龙锦不大相同,其色彩浓烈,造型上也可以看出一为皇家,一为民间的不同之处。

新图样终于要上机织造了,两个二十年前的老搭档再次联手,就如同他们多年前到美国,瑞士等国家合作表演蜀锦一样,只是这次,是为了蜀锦的未来。

织造时需两个人默契配合,拽花工在织机上层,提升经线,织手负责抛梭引纬,

金博彩。织造时的即兴创作将决定之处的图案如何,两个已七十多岁的老人,能顺利完成他们想象中的三星堆金面人像吗?

书经锦源县在承担着蜀锦的复原,发展继续的任务,现在蜀江锦院对外接待游客参观,并且开发了许多蜀锦产品走向市场。蜀锦要一步一步地恢复昔日的神采。

赵新华老人收了一个年轻的徒弟,她的织锦绝活终于后继有人了。织锦是一门苦差事,一天的满负荷工作,才能制出几厘米的织锦。近十年来,前来学习蜀锦工艺的后生日渐稀少。至今,大多出自纯粹的手工,而今天的年轻人,向往的是熟练自如的操纵自动化机器。

这一嗲掌握手工织锦技艺的老人们,如果再无传人,恐怕蜀锦就诊的失传了。

成都一决心拯救未成,在蜀江锦院之后,这一带将要修建及制作旅游参观,研发为一体的大型建筑,成都人称之为“锦绣工厂”蜀锦,作为成都人无法割舍的大型文化遗产,即将重生。

叶永州老人的织机上,渐渐看出了新图样的真面目。

在中国以南的版图上,点缀着这样的一些城镇,它们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默默无闻,没有都市的尘器和浮华。它们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的面貌,浓郁的民族风情。

这里是中国湖南龙山县,这个村寨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捞车河”。这里世世代代生活着土家族的人们,这里有质朴的土家族织锦,有着关于土家锦美丽的传说。

世代居住于北的土家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和文化。

在龙山县志的记载中,们看到了这样的评论“土妇擅织锦”。土家族的女人自古就以织锦扬名。在土家族,几乎家家都有织机,每个女人都会织锦。女孩子出嫁时都要自己织锦作为嫁妆,被称为“卡普塔”的铺盖或为衡量贫富,生活好坏的标准。

山地民族火辣辣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审美评判,土家锦在用颜色以浓烈的大红大绿色调为主。

不同于云锦的庄重,蜀锦的艳丽,土家锦散发浓郁的民间气息。土家人的婚恋嫁娶,家庭服饰,都离不开织锦。当地流行这样一名谚语“养女不织花,不如不养她”。土家姑娘从小就要跟随母亲学习挑织技术,结婚时必须有自己亲手织的找花铺盖做嫁妆。这样的习俗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1985年,土家族织锦老艺人叶玉翠织造的大型挂织锦《开发山区》,在伦敦国际博览会上展出,震惊世人。

在山寨里,像这样身怀绝技的土家族妇女还有很多。

刘代蛾,一个普通的土家族妇女,象每个在寨子里过日子的女人一样,除了地里的农活,她日常最主要的活就是织锦。

每个土家族妇女穿着的衣服上都有土家锦的装饰。

土家锦在土家族人自己的称呼中被称为“西兰卡普”,这个名称的由来,是一个凄美的传说,关于今晚,关于误解,关于美的重生。

天上人间

土家锦的图案由各种花纹构成,取材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善于观察生活的土家族妇女将她们看到的美丽的东西全部织进了锦里。小白妹,燕子在,梭罗花,岩墙花,太阳花,月亮花,甚至还有桌止花,椅子花。色彩鲜艳,造型奇特,这也正是土家锦的魅力所在。

龙山的土家姑娘,出嫁时一定要有“西兰卡普”的嫁妆。

大喜的日子,它是新娘的盖头。丈夫外出,妻子会用它为丈夫包裹衣物,意思 是让自己的柔情和思念随时陪在情郎的身边。

这件“西兰卡普”凝聚着土家姑娘全部的心血和艺术才能。每一次挑线,每一次、抛梭,织出的是对爱的向往,每一道花纹,每一种图案,印证了少女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那么,西兰卡普的传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西兰姑娘带着对美的渴望死去了,土家姑娘们都记住了这个故事,她们继续在织、锦上追求美,表现美,把美留在土家山寨,把美留在人间。

刘代蛾的家里来了一个织锦的小姑娘,很巧的是,她的名字,也叫西兰。

土家族织锦沿用自汉朝以来一直未曾改变的古老腰织斜织机。民间织锦一般长约百尺,宽约2尺多,沿袭斜织机的腰机式,要求眼看背面,手织正面,必须对纹样及色彩有娴熟的记忆和表现能力。传统的使用牛角织的方法,使经纬线浮沉均匀,结实耐用。

刘代蛾耐心地指导西兰织锦的技艺。

西兰已经可以独立织锦了,过不了多久,们就可以看到西兰的第一件作品了。

土家织锦除了技法之外,还要求心中有图案,对这些传统的土家图案都烂熟于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