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晁错:因削藩被杀标志着新法家的没落与终结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9-11-23

晁错是西汉初期的一位政治家,深受文、景两帝的器重和宠信。作为政治家的晁错,最有历史影响的行为就是削藩,并推动了中国分封体制的寿终正寝。汉初分诸侯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汉朝的统治(大一统),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慢慢的诸侯的力量强大起来,就严重削弱了皇权和中央集权统治。景帝前元三年,晁错试图改变各王割据、威胁中央朝廷的局面,向汉景帝上书《削藩策》。汉景帝为了汉朝的长治久安,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开始了“削藩”。一听到要“削藩”,已经日渐强盛起来的各诸侯国当然不甘心,他们在吴王刘濞的带领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战争初期,由于诸侯国兵力强盛,中央王朝虽然打得十分艰苦,但也在慢慢占据有利局面。但是就在晁错的政治理想就要实现之时,他却被腰斩于长安东市。他的蒙冤而死与文帝时代青年政治家贾谊的夭折,成为文、景时代最著名的两大政治悲剧!同时,晁错之死也代表了汉初新法家的没落与终结。

我们都知道,一个统一的国家都需要有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秦王朝的国家意识形态,是法家的学说,汉王朝武帝之前的国家形态是道家黄老学说,汉武帝以后是儒家学说。汉初,受秦政拖累,法家名声扫地,朝廷接受教训,改用黄老“无为而治”之术,但因“汉承秦制”,法家理论的基本盘仍发挥比较重要作用。从秦亡到汉武“罢黜百家”的六七十年,诸子重新活跃,晁错继承了法家的传统观点,又在批判秦政的基础上吸收了许多儒家的看法,从而在治国理政上形成了一种温和平实的“新法家”理念。晁错代表“新法家”与“新儒家”、“新道家”形成鼎足之势。三家学说彼此间既合作又竞争,相互促进了汉初文化的复兴与繁荣。但随着时间的推进,三方产生了越来越尖锐的对立。从战国时代开始,儒、法两家就已尖锐对立,汉朝建立后推行黄老之术,新道家崛起,经过汉初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庞大的利益群体,特别是汉朝立国功臣都是这一群体的受益者。因此,在朝堂上,没有多少根基的晁错反对无为,鼓吹皇帝有为时就因为立场不同而为自己拉来了一堆仇恨,只不过当时他是汉景帝身边的红人,没人能动得了他。而晁错削藩激起“七国之乱”,终于让他的对手抓到了机会,当判军来犯时,周亚夫和窦婴都按兵不动,让受攻击的梁王独自防守而不断地向朝廷求援,促使汉景帝错误地认为军事上难以打败七国,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欧等大臣趁机弹劾晁错,使汉景帝万不得已地斩杀了晁错。晁错被杀后,周亚夫等名将迅速出兵镇压,不到三个月便平息,七个叛王不是被杀便是自杀。晁错一心为汉室尽忠,到头来不仅成了替罪羊,也是景帝用来祈祷平息叛乱的祭品。晁错强行削藩在当时虽然失败,但是却有力地震慑了各诸侯国,为后来主父偃推行“推恩令”铺平了道路。

晁错被杀,法家再受重创。不久之后,周亚夫和窦婴的下场可以被认为是遭到了法家的报复,这两人,一个被冤绝食而死一个被处死。到了汉武帝时代,儒家来了个华丽转身,汉武帝“罢黜百家”后,法家从完整学派意义上来说,就从中国有历史上消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