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号线上的巴沟站,你了解它的历史吗?

 城北十五里666 2019-11-24


北淀之水来自巴沟,或云马沟即南淀也。

——《长安客话》

万泉庄泉源随地涌现……水之由万泉庄注巴沟,由巴沟入畅春园者,其源流始大者。

——清《日下旧闻考》

很多巴沟村的原住民对于这个小小村落的最初印象都是美丽而富饶,“万泉十里水云乡,兰若闲寻趁晓凉。两岸绿杨蝉咴咴,轻舟满领稻风香。”这是当时乾隆笔下所描写的巴沟附近的水乡景色。

巴沟路、巴沟地铁站以及颐和园位置关系

历史上,巴沟附近是个多泉水的地带,其东南侧的万泉庄一带更是水源丰富,这些泉水多由南向北而流,注入万泉河,其中沟渠最大的有八条,人们在水边台地上聚落成村,后称八沟村。

大约在明代时,“八沟”被谐音为“巴沟”。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里的泉水仍能分出八条渠沟北流汇入万泉河。后因地下泉水枯竭而使八条渠沟里的水流中断,渠沟被逐渐填平,改为农田,最后只留下巴沟村这一地名。

明代南海淀与北海淀附近园林水系复原图

巴沟的历史渊源

北京的西山属太行山余脉,南起拒马河,北到关沟地区,峰岭连延,是北京平原的天然屏障。从元代开始,随着郭守敬对西山诸泉水源的开发,部分地区逐渐变得适宜人们定居,这里逐渐形成村庄。“八沟村”在当时很有名,到了清代又出现了万泉庄等村镇。

北京西山

当时的万泉河两岸,地势低洼,无数泉眼日夜涌出泉水,又通过多条沟渠汇入万泉河。仅在这一小片区域里就有北海淀、南海淀、大泥洼、小泥洼、大小蓝淀等数十片水面,所以这片地区又被地理学家称为“巴沟低地”。

巴沟村有巴沟桥,乾隆皇帝命立碑以志之,巴沟桥东南与万泉庄接壤,其水自南而北汇入畅春园。光绪年间,巴沟有“养年别墅”,军机大臣荣庆常来此饱看山色。

历史上的巴沟村虽不大,但寺庙林立。自清代以来有延寿庵,康熙年间建宝真观,道光年间建观音庙、五圣庵,光绪年间建裕华庵。解放以后,这些寺庵观都已拆毁,建成居民区。

近十几年来,随着这一地区的开发建设,一个新的地名“万柳”,逐渐被人们所熟悉,而“巴沟”这个老地名似乎变得有些陌生。当年在此设置10号线地铁站时,最初拟定站名叫“万柳站”。后来站名公示时,有人提议称“巴沟站”更为贴切,虽然俗了些,但却是老北京留下不多的历史符号之一,更具地域特色。

巴沟具有历史意义的土地改革

北京和平解放不久,党领导京郊农民开展了土地改革,这在北京历史上,是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

1949年5月31 日, 北平市以军管会的名义颁布了《关于北平市辖区农业土地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作为北平市郊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政策。北平市还专门成立了市委郊区工作委员会(简称市委郊委), 统一领导郊区的各项改革工作。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海淀区的巴沟行政村是市委郊委直接抓的郊区三个土改试点之一。为了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 市委郊委秘书长安平生亲自蹲点, 市委郊委派三位巡视员从始至终参加了土改试点。试点工作从1949年6月14 日开始, 到10 月10日结束, 历时四个月。

土改时,农民丈量分土地(资料照片,与本文无直接关系)

当时巴沟行政村包括巴沟、万泉庄等11 个自然村, 有538户、2498人, 共6951亩土地。

到土改结束时, 全村有188户贫雇农分得了土地,109户农民原租种的637亩及707亩其他土地不再交租了。此外还没收分配了地主多余的房屋124间、大车9辆、大牲畜6头、落稻机14架和各种农具600余件。

土改后, 巴沟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民的政治觉悟提高了, 表示坚决拥护共产党。农民们说:“共产党不来, 我们就永远翻不了身!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全村掀起了生产高潮。土改后的1950年,全村粮食比1949年增产了20%。

同时,在土改中还考验锻炼了一批积极分子,发展了7名党员,建立了党支部。这是解放后海淀区农村新建的第一个党支部。

巴沟山水园 重温水美鱼肥的过往

现在,人们走在历史上的巴沟村,已很难寻觅当年的水上盛景,但是新建的巴沟山水园却在尽力还原当年巴沟的美景。

巴沟山水园是昆玉河景观走廊的重要节点,位于万泉庄路以北、四环以南、蓝靛厂北路以东。

巴沟山水园所在位置

园子虽然不大,但凿土为池,筑土成山,高高低低,溪流蜿蜒,曲径通幽,很有一番意境。

巴沟之地原为低地,泉溪遍野。山即为延续西山文化,承接三山五园景观风貌。巴沟山水园借助于已建成的从昆玉河引水的工程,具备了良好的水源条件,使得景观设想得以实现。

清朝皇家在巴沟低地的万泉庄一带建了若干赏景建筑,写了不少诗词对联,还分别命名了28个泉眼睛。由此,巴沟山水园便在园区设置了8口泉眼:漪竹泉、跃鱼泉、漱石泉、小沙泉、贯珠泉、桃花泉、冰壶泉、屑金泉。择景命名,如若置身在泉景一般。

为满足游人观赏、休息的需求,园区内专门设置两处景观建筑,其中观稼轩置于泉眼之上,靠近稻田,既可以戏水,又可以观赏田园风光。

巴沟山水园中的稻田

“山、水、田、舍、路、桥”完整表达了整个园子山水田园风的主题,让巴沟的往日盛景得以重现,展现出一幅人居和谐的美好画面。如今,巴沟村已经不在,也许只有这巴沟山水园,还保存着人们对往昔的记忆吧。

编辑 / 张少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